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给排水/暖通与智能化 > 依恋与爱情――两性关系的心理分析
1依恋与爱情——两性关系的心理分析兰州大学彭贤2ABC以上三种描述中,那种最符合你自己的感受?3开场─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为什么他为情/性疯狂?shu•为什么她伤于网恋?li•为什么他若即若离?Dgwai•为什么嫉妒能毁灭他的爱情?Zhyongh•为什么她不能说“No!”?Huei•为什么她喜欢同性?Nxl•《解读张爱玲》•《生命不可思议》胡因梦—Don课本P141•《心灵捕手》•《花样年华》•……45由此看来……成人的人际亲密关系与儿时的亲子关系是有很大的关联,而且是连续的。所以社会上这么多为情所困的案例,可能代表着生命更早期的人际关系是有困扰的,一直延续到现在。6因此……当遇到亲密关系的困扰时,拼命地看书学习两性沟通技巧,或是一昧地告诉自己“下一个男(女)人会更好”、“天涯何处无芳草”,有时可能并不见得会奏效。若是不清楚自己的依恋风格,很可能还是会一再落入重复的模式中,继续在感情中受伤。治本之道是必须去探索你更深层的内在动力和处事风格在目前人际关系中是如何运作,如此才有可能修补不良的亲密互动的品质。7究竟什么是“爱”?!•从科学的角度看•爱的定义•如何测量???8爱的“金叁角”•Sternberg(1986)爱情叁角理论(Triangulartheoryof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论。他认为爱情包括三种成份:亲密承诺激情9叁角形的面积代表爱情的质与量•据Sternberg(1986)的说法:叁角形越大,爱情就越丰富。•Sternberg(1986)进一步提出:在叁种成份下有八种不同的爱情关系组合,其分别为:1.喜欢∶只包括亲密部份;2.迷恋∶只存在激情成份;3.空爱∶只有承诺的成份;4.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5.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6.愚爱∶激情加上承诺;7.无爱∶三种成份俱无;8.完整的爱∶三种成份齐全。亲密激情承诺10•爱的“金叁角”可以说是两性关系的“心理地图”的继续,有助于廓清个案的内在动力和处事风格,但要解读爱情的扑朔迷离,要解决一个个为情所困的个案,似乎简单的三元素分析还是显得有些粗糙……•比如张爱玲/胡因梦个案的有效解读……1112JohnBowlby——依恋研究之父鲍尔比(JohnBowlby)是英国精神分析师,曾师从客体关系理论学派的MelanieKlein,其依恋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它改写了传统弗洛伊德理论核心中几个屡被苟病的基本要义。主体对客体的依恋关系成为重写后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之核心,而不再需要作为某种纯生物驱力的派生物而存在。“随着客体关系理论的诞生,精神分析学从一种粗糙的自然科学一变而为一种关于人类情感关系的富有伦理意味的学说”(Symington,1994)。(例:解读张爱玲/胡因梦)13什么是“依恋”?在心理学与咨询辅导的理论中,JohnBowlby针对涵盖人一辈子的亲密行为,提出了关于亲密关系主题的极为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关系才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大因素。在他的临床经验观察中发现,那些行为偏差的儿童与父母(尤其是母亲)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而且似乎在婴儿期的时候,主要的照顾者(通常是母亲)与孩子之间并未建立一种品质良好的互动关系,他称这种关系为“依恋”(狭义的“依恋”)。14什么是“依恋”?狭义的“依恋”(幼儿时期的亲子依恋)主要表现为:一是寻求接近;二是分离焦虑;三是选择依恋目标。广义的依恋(成人依恋):是衡量一个人任何时期最亲密关系的代名词,如张春兴(1992)认为,“依恋是人际间在情感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所谓相依为命,即此之意”,虽然亲子间的依恋是其主要形式,但是广义的依恋还应该包括恋人、挚友之间情感上的连结。15幼儿时期的亲子依恋美国女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Ainsworth)设计了一种专门研究婴儿依恋的方法,叫做陌生情境法。在这种测验中,她先让妈妈抱着孩子进入一间实验室,玩了几分钟后,一个陌生人进入实验室,先沉默,再和孩子妈妈交谈,之后让妈妈离开房间,看孩子的表现。过一会儿,妈妈回来,再看孩子的表现。以孩子的不同表现来对亲子间的依恋状况做一个划分。16安全型依恋第一种类型叫做安全型依恋,大约占73%。这种类型的孩子单独与妈妈在一起时,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和玩具,同时经常与妈妈进行远距离的交往,与妈妈分享喜欢的玩具;在紧张情境下,迅速地回到妈妈身边寻求保护和安慰;在妈妈的鼓励下,能很好地与陌生人交往;与妈妈分离时,有的哭泣,如果不哭泣,则表现出不安,对玩具的注意力减少;妈妈的归来能迅速缓解悲哀和不安,并能很快与妈妈一起游戏。17淡漠型依恋第二种类型是淡漠型依恋,约占所有孩子的11%。他们的表现是,单独与妈妈在一起时,很少关注妈妈的行为,专心于探索周围的环境和玩具。在自由活动和其他不同程度的压力条件下,与妈妈的身体接触很少,也很少主动与妈妈交谈,与妈妈的分享行为少。对陌生的人和事物,表现得胆子大,不退缩。与妈妈分离时,不哭泣,悲伤程度小,仍然专心玩玩具;对妈妈的归来不积极欢迎,也没有明显的喜悦。18缠人型依恋第三种类型叫做缠人型依恋,只占7%。这种孩子单独与妈妈在一起时,喜欢缠在妈妈身边,和妈妈的身体接触或接近比较频繁,探索活动不积极;对陌生的人和事物拘谨、退缩;与妈妈分离时,表现出反抗、哭泣,悲伤程度高;与妈妈重聚时,急切地寻求妈妈的安慰,但是不容易平静下来;有的甚至在与妈妈重聚时表现出生气、反抗、踢打妈妈的行为。19混乱型依恋第四种类型是混乱型依恋,约占9%。这种类型的儿童对妈妈有较多的身体接近,与陌生人交往少,不友好。一部分儿童分离和重聚时表现出混乱的、不适宜的行为,如呆呆地站在那里,长时间不动,或斜眼看妈妈,有的是既亲近妈妈又反抗妈妈。20亲子依恋与儿童行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平时的表现正常,很少有反常的行为问题。但其余三种类型的孩子,则表现出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过失行为、焦虑、情绪抑郁、退缩、胆小,等等。淡漠型依恋型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攻击性和过失行为;缠人型依恋型容易出现内隐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退缩等混乱型依恋型则两种问题行为都可能发生。21童年——抹不去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证明,孩子长大以后出现的问题,实际上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祸根”。那些对孩子冷淡、反应不及时,对孩子关心照顾不够的父母,正是导致孩子对父母形成不安全依恋关系的责任人。婴儿时期的亲子关系可说决定了日后孩子的发展。22依恋机制——内部工作模型假说研究表明,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将其依恋模式内化形成一个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workingmodel),这是对其依恋对象(他人)和自身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在心理表征。这将指导儿童乃至成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以至世界,引导其在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中和他人的互动。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有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并且会在潜意识中起作用。23依恋型态的稳定性依恋型态的测量具有某种程度的稳定性。并且依恋理论是一个可以解释如何去爱与为何爱有不同发展的形式之观点,故至今仍被广泛应用。24爱情关系的依恋风格理论•Hazan&Shever(1987);Bartholomew&Horowitz(1991)认为个体婴幼儿时期与人建立的依恋关系,会使个体形成一个持久且稳定的人格特质,这项特质在个体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会自然流露出来。他们认为儿时的人际亲密关系的型态对后来的爱情互动型态可能有因果的关系存在。25Hazan&Shever的依恋理论•Hazan和Shaver(1987)将成人的爱情关系视为一种依恋的过程,即伴侣间建立爱情连结的过程,就如婴幼儿在幼年时期与双亲建立依恋性情感连结的过程一般,他们根据Bowlby(1969)的依恋理论和Ainsworth等人(1978)的三种婴幼儿倾向,提出爱情关系的三种“依恋风格”:26一、安全型/自主型依恋幼年是安全型/自主型依恋的人,倾向会与对象建立相似的关系,当对象离去时虽然会引发难过,但当两人相聚时,又会快乐地彼此相待。安全依恋者对爱情的描述有较多的快乐、友善与信任,他们也较能接受对方的缺点,关系也比其它类型的依恋者来的持久。总之与伴侣的关系良好、稳定,能彼此信任、互相支持。27二、逃避型/淡漠型依恋逃避型/淡漠型依恋的个人则是甚少表露情绪,当与对象分离时不会表现出不悦,当相聚时则出现冷淡与逃避,这种举动常让对方不知所措。逃避型依恋者的特征是害怕且逃避与伴侣亲密、情绪起伏较大和嫉妒,对爱情的正面描述低于平均值。28三、矛盾型/专注型依恋矛盾型/专注型依恋的个人在相同情况下,则容易引发严重的困扰,不太能忍受分离,当对象回来时,即使心中想要亲近对方,但行为却表现出排斥与抗拒,造成关系紧张。专注型/矛盾依恋者带有强迫的想法,渴望互惠与契合、情绪起伏大,以及重视生理上的吸引,时常具有情绪不稳、极端反应的现象,善于嫉妒且希望跟伴侣的关系是互惠的。29Bartholomew和Horowitz的依恋理论Bartholomew(1990)等人则以「正向或负向的自我意像」与「正向或负向的他人意像」为向度,区分出四个不同的人际依恋型态,且经一连串的实证研究获得证明。30(1)安全依恋(secure):对自己及他人都有较正向的看法,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可爱的,他人都是接纳的、有好响应的,在关系中既保有亲密又自我独立(独立依赖).31(2)排除依恋(dismissing):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可爱的正向自我意像,但却认为他人是不可信赖和拒绝的,虽同样逃避和他人亲近,却是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失望、受伤,此型与Hazan和Shaver的逃避依恋类型并不完全相同。排除依恋者强调成就与自力更生,不喜欢与他人相互依赖(胡因梦?lcl)。32(3)焦虑依恋(preoccupied):一方面觉得自己是没价值的,不可爱的负面自我意像,而对他人的评价则是正向的,使得此类型的人会不断地寻求他人的接纳藉以肯定自我,这类型接近Hazan和Shaver的焦虑/矛盾依恋型态(Hui/shu)。33(4)逃避依恋(fearful):认为自我是没价值的、不可爱的负面自我意像,同时对他人的认知也是不可信赖的,他们渴望亲密但又难以信任他人,故借着逃避和他人的亲近,来保护自己免受他人的拒绝(《花样年华》?)。此型接近Hazan和Shaver的逃避依恋型态。34四种依恋模式的内部工作模式依恋模式自我意向他人意向安全型PositivePositive矛盾型NegativePositive排斥型PositiveNegative逃避型NegativeNegative35•四种依恋模式的内部工作模式与人际交往的四种基本态度正好相对应36人际交往的四种基本态度•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E.Berne)认为,大多数人的心理失常,实质上是日常交往行为中交际态度的失常。依据对自己和对他人所采取的基本生活态度,可分为以下四种人际交往模式:37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自卑者与他人的交往关系。焦虑依恋型:觉得自己不值得人爱,又非常需要人爱。很矛盾/担心38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自傲、充满了优越感的人似乎充满自信,其实是虚弱的,他们的心理防御倾向往往比较突出。排斥型依恋:躲避他人使自己免于预期中的失望。39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悲观者无论走到哪里都带来生活的低潮,而且常常得不到他人的怜悯。恐惧型依恋:躲避他人使自己免于预期中的拒绝。(对照:排斥型依恋:躲避他人使自己免于预期中的失望。)40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健康的心理状态:善于去发现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光明面。开放、真诚、自然自在。安全型依恋41小结:亲密关系的四种基本态度以上4种亲密关系的基本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念、认知方式、个性特征以及行为习惯诸因素基础上的,现实生活中种种复杂的人际交往方式都是这四种基本模式的不同程度的展现。一般来说,前三种模式容易引起依恋的障碍,也是不符合心理卫生要求的。建基于依恋理论上的心理治疗法能帮助你达到哪些具体的目标呢?•1在亲近关系中不会害怕失去自我,而是如鱼得水,优游自如。•2学会更容易地忍耐孤独。•3在你
本文标题:依恋与爱情――两性关系的心理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9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