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从瀛海威创业始末看中兴发的创业投资
从瀛海威创业始末看中兴发的创业投资关于个人独立创业与创投公司的经典案例10128251苏强2001级MBA全日制班1995年5月15日,张树新和她的先生姜作贤在北京中关村共同创办了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张树新任总经理,姜作贤任总工程师。公司最初的业务是供销个人电脑,业务发展不很理想。随后,张树新赴美国考察,接触到美国正在蓬勃兴起的互联网,当时觉察到互联网的美好前景。回国后,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瀛海威是InformationHighway的音译),注册资本700万人民币。瀛海威公司的发展宗旨是借助由多媒体电脑技术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电脑应用功能的大幅度拓展而形成的消费市场,通过电脑业、通信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结合,以新的思维理念与行销方式,采用更直接的服务管理方法,引导中国人进行一场生活与工作方式的革命。瀛海威为自己设立了三个发展目标: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电脑行销方式;让电脑走进千家万户,让千家万户通过电脑实现现代化的交流;利用通信与家电的结合,推动中国电脑消费市场的快速变革,让中国人真正进入电脑时代。为实现上述目标,瀛海威设计推出“1+net”计划。“1+net”计划的核心是在北京海淀区设立了瀛海威1+NET科教馆,免费或象征性的收取少量费用提供电脑及互联网知识的展示、讲解与培训,进行中国INTERNET启蒙教育。瀛海威当时提供上网服务,选择的是美国十大名牌之一的GATEWAY2000系列电脑。发展上网PC市场的1+NET专卖连锁店也从属于1+NET计划。瀛海威时空是1+NET计划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用户提供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交流信息的场所和机会,即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ISP(InternetServiceProvider互联网服务商)之一。瀛海威率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化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努力把瀛海威时空建设成为服务于广大中国居民的“百姓网”。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瀛海威迅速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第一品牌。知名度在迅速上升,规模在迅速扩大,张树新夫妇有限的创业资本(注:此处应为“自有资本”。因为创业者的自有资本属于产业资本范畴;不同于专门投资于创业企业因而属于金融资本范畴的创业(投资)资本)已难以为公司提供后续发展资金,开辟新的资本来源成为现实的客观需要。1996年9月,中国兴发集团决定投资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另两家参股股东为中兴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扩充到8000万人民币。中国兴发集团投资4780万元,占59.75%的控股权;中兴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00万元,占6.25%;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投资600万元,占7.5%股份;张树新夫妇保有26.5%的股份。新公司名为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兴发集团总裁梁冶萍出任董事长,张树新仍然留任总经理。中国兴发集团虽然只占59.75%的股权,实际出资额却远超过此数。中兴发是中兴信托投资公司的大股东,后者对瀛海威的出资大都来自于中兴发。成立于1993年的中国兴发集团公司,是一家经国务院批准的国有企业,主管部门为国家经贸委。中兴发广泛注资并控股经营比较好的民营企业,但通常不直接介入经营。擅长资本运营的中兴发,业务种类较多,有证券业的牌照,也经营高速公路、金矿、物业管理、酒店,甚至高尔夫球场,它的名下还有数十家托管公司。投资瀛海威是中兴发向高科技进军战略的一个具体步骤,同时将瀛海威纳入其通盘资本运作。实力雄厚的中兴发加盟后,瀛海威进一步扩张与发展有了充裕的资金支持。公司于1996年12月26日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福州、西安、沈阳、哈尔滨八城市的网络结点,提供网络教育、实时股市、在线游戏、联机购物等多项信息服务业务,同时,开发高速联接技术,联通更多的家庭、学校、医院、办公场所与公共设施。同时,瀛海威在《人民日报》及相应的八城市的当地日报、晚报上推出主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瀛海威计算机信息服务网全国开通”的整版广告,形成媒体宣传的高潮。1996年7月至1997年3月,瀛海威的公关及广告宣传总共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1997年6月原邮电部投资70个亿的169全国多媒体通信网启动,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ISP)。网络建设的投资规模巨大,自身不具备网络资源的非电信ISP不得不租用电信部门的网络提供接入服务,成本受人所制,根本无法同169通信网竞争,因此,包括瀛海威在内的非电信ISP普遍受到严重冲击。由于中国电信的垄断经营,中国大多数“体制外”的非电信ISP,经营上入不敷出,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瀛海威也是也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瀛海威迅速扩张的1997年,也是网易、四通利方论坛(新浪的前身)、搜狐和chinabyte这些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崛起之时。专业ICP所提供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文信息,吸引着网民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与瀛海威构成竞争关系。在ISP和ICP两线作战的瀛海威其业务与影响力遭受严峻挑战。从1997下半年开始,瀛海威面临中国信息服务业严峻的生存环境和同业竞争的巨大压力,同时股东方面除了一些维持性的资金以外,基本上没有进行更多的投入。1月至9月,瀛海威平均每月收入70万元,而成本费用保持在500-600万元水平,工资、房租水电占总费用的一半以上,瀛海威的收入甚至不足以抵付员工的工资。瀛海威的用户增长速度放缓,在整体飞速膨胀的互联网用户市场中,瀛海威的市场占有率不升反降。由于无法从经营收益中回流资金,瀛海威不得不举借大量的短期债务取得维持企业运转的营运资金,其短期负债经常保持在6000万元以上,面临着巨大的偿债压力。1998年6月22日由于持续亏损,后续资金极度匮乏且负债严重,中国兴发集团提议把它的股东贷款3210万转为股份(债权变股权),其他股东表示同意,瀛海威的注册资本增加至11210万元。有了新股权的兴发集团总股权变为7990万元,股权比例上升为71.28%,加上受兴发集团控股的中兴信托拥有瀛海威的4.46%的股权,中国兴发集团实际控制着瀛海威75%以上的股权,按瀛海威公司章程规定可以罢免经营者。此时瀛海威的创建者张树新提出辞呈,出走瀛海威。面对短期盈利无望的瀛海威,中国兴发集团做了两手准备:通过与香港或国外公司的合资与未来上市,寻求脱手和盈利的机会;开发更有盈利能力的商业网。1998年7月,中兴发集团请来曾任瀛海威副总职务、后来又中途离去的于干回来重掌公司的业务经营,而自己仍然作为幕后的控股投资人而存在。但是瀛海威的财务状况继续恶化,出现了削减员工工资、拖延员工工资发放、拖欠部分房租、无力向各分公司下拨必要款项等情况。在2000年6月23日、7月12日和8月24日瀛海威先后召开了三次股东会,讨论如何处理瀛海威12076万元(合1400万美元)的巨额债务问题。大股东中国兴发集团提出了一项动议:由注册地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兆比特公司收购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方式为零收购,兆比特公司不必为股权支付费用,只需承担瀛海威全部的债务。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作为原始创业股东,张树新享有优先收购权。8月25日,张树新致函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的各个股东,表示愿意出资解决瀛海威通信的债务,并承接相关股权。2000年8月31日,中兴发集团向新闻界宣布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收到张树新的书面承诺,因此,张树新失去了优先回购瀛海威公司的权利,而兆比特公司正式收购了瀛海威公司,中兴发集团已接受了兆比特公司的指定委托,在现行国家不允许外资进入互联网行业的政策条件下,代持其在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的全部股权。至此,张树新回购瀛海威的行动宣告失败。瀛海威案例曾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它比较集中地反映我国现阶段个人独立创业和创业投资行业的客观状况与各种矛盾。无庸置疑,认真反思和分析这一经典案例对我们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积极推动创业投资行业发展,以有力促进包括个人独立创业在内的各类型创业活动,必将产生有益的启示。试简要分析如下:首先,个人独立创业必然地要同时涉及到产品(服务)创新、市场及营销模式创新、企业组织创新这三个层面,张树新创办瀛海威之初从客观上看已符合个人独立创业的三个层面的要件,因此属于典型的个人独立创业活动。但在瀛海威公司在经营中遇到重大危机,迫切需要对产品(服务)模式、市场及营销模式以及组织团队架构实施必要变革之时,她没能因势利导有效实施瀛海威公司再创业活动,致使瀛海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市场竞争瞬息万变,市场机遇稍纵即逝,现代企业必须时刻树立高度的危机意识,敏锐地观察市场环境的变化,适应竞争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市场定位以及团队建设等方面,也就是要适时开展企业再创业活动,否则将难以持续保持企业旺盛的竞争力与活力。其次,瀛海威公司的兴衰与作为最大股东的中兴发集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兴发集团作为创业投资方可给我们许多经验与教训。可能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兴发集团还不算是规范的创业投资基金公司,但无疑中兴发为瀛海威的前期发展注入了必要的创业资本,后期甚至直接干预了其管理层变更与资本结构转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兴发在瀛海威创业中发挥了创业投资的职能和作用。从整个瀛海威项目运作过程中,不难看出中兴发对创业投资和中国创业投资业发展水平的认识不足,从创业初期完全放手不干预瀛海威经营到后期完全走上前台,可以说在总体上没能够科学把握创业投资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机结合的手段和力度。面对网络服务快速变化的巨大挑战,当企业的经营管理层难以适应的时候,中兴发集团没有能够从投资方的角度及时与瀛海威管理者沟通,正确而有效地提供支持,促使瀛海威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未曾有效发挥创投公司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再次,确保企业资产结构合理性是任何企业都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可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命运,特别对于创业企业而言亟需有效的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张树新在事后的反思中认为:“瀛海威公司被倾向资本完全控制住了,而信息资本没有得到制度化的保障(?)。因为整个行业还远未成熟,收入的增长是缓慢的,需要资金的长期支持和培养。财务状况越来越糟,企业陷入了恶性发展的“怪圈”。在美国,ISP是典型的创业资本支持的产物,这是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对创新体制支持的问题,而目前中国正是缺乏有效的创业投资的政策支持机制和金融支持机制。可以断言,如果中国不能迅速有效地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这一问题,将严重束缚包括个人独立创业在内的各类创业活动的开展,妨碍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持续、长足发展与提高。这个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足够重视。讲评:“瀛海威”作为一个曾经引起过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话题,很自然地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但苏强同学能够从“瀛海威”个人独立创业与“中兴发”创业投资之间的关系角度,来分析“瀛海威”创业失败的原因,以及“中兴发”这种非专业的创业投资机构的局限性,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分析“瀛海威”的创业活动时,苏强同学首先肯定了张树新创建“瀛海威”是一种典型的个人独立创业活动(因为“同时涉及到产品(服务)创新、市场及营销模式创新、企业组织创新这三个层面”)。接下来,苏强同学独到地指出,张树新创业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在于“瀛海威公司在经营中遇到重大危机,迫切需要对产品(服务)模式、市场及营销模式以及组织团队架构实施必要变革之时,没能因势利导有效实施瀛海威公司再创业活动”。由此苏强同学得出了对现代创业活动均具有重要警示意义的结论:即“现代企业必须时刻树立高度的危机意识,敏锐地观察市场环境的变化,适应竞争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市场定位以及团队建设等方面,也就是要适时开展企业再创业活动,否则将难以持续保持企业旺盛的竞争力与活力”。可见,苏强同学从其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中,已经事实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现代创业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创业和再创业相互交织的新型创业活动。在分析“中兴发”作为创业投资方的局限性时,苏强同学首先指出“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兴发集团还不算是规范的创业投资基金公司
本文标题:从瀛海威创业始末看中兴发的创业投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305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