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1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3月9日在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代理区长张敏各位代表:我代表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过去四年工作回顾区十五届政府自2003年组建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一区两高地”建设目标,坚持以“夯基筑巢、积蓄后劲”为主基调,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大力搭建发展平台,培育经济增长点;坚持把“开发西部、改造东部”作为着力点,东西兼顾,协调并进,全力推进西部新城开发建设,不断完善东部城市功能;坚持把“社会和谐、区强民富”作为落脚点,以人为本,凝聚力量,大幅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努力为全区人民谋利益,实现了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稳固和谐发展。一、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06年本区生产总值达1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年均增长14.6%,是2002年的1.9倍,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国民生2产总值达3332美元,比2002年增加151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48.3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年均增长28.6%,是2002年的2.7倍;财政总收入达31.9亿元,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5.1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年均增长47.3%,是2002年的4.7倍,四年净增11.9亿元(同口径),从都市发达经济圈第五位跃升为全市40个区县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是2002年的2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2002年的46%提升到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85元,比上年增长13.2%,比2002年净增418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96元,比上年增长10.7%,比2002年净增1656元,总量列全市第二位。十五届政府确定的五年奋斗目标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二、培育经济增长极,西部新城建设开启新天地重庆大学城初具规模。紧紧围绕“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建设目标,以“重庆速度”全力推进大学城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完成大学城控制性详规和西部新城城市中心区设计,确定11平方公里拓展区用地,大学城规划建设面积增加到33平方公里。平稳实施征地拆迁,搬迁农民5402户18907人,拆迁企业75家,在曾家镇、陈家桥镇和西永镇建成安置房49万平方米,妥善解决农转非人员安居问题。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建成近28公里城市道路,大学城路网体系初步形成,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满足使用需求。校区建设3齐头并进,15所高校确定入驻,6所高校实现招生,在校学生数达3.5万名。房地产开发开始启动,城市建设全面展开。西永微电园全面启动。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省级高科技工业园区,并纳入重庆市“十一五”规划和信息产业振兴计划。园区规划产业用地2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完成投资近10亿元,总长约11公里的“一横五纵”园区骨架道路基本形成,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引进7家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台湾茂德、北大方正和华洋亿科厂房建设开工,惠普一期工程、园区研发楼等工程基本完工。铁路物流园开始建设。西南最大的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项目落户土主,并成为国家首批开工建设的6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以集装箱中心站为依托的重庆铁路物流园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被市政府纳入“十一五”规划和重庆市现代物流重点建设项目,成为重庆市重点打造的三大枢纽物流园区之一。争取到铁道部和市政府专项资金2.6亿元,完成2426亩征地拆迁,建设业主开始进场施工。三、统筹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工业经济发展壮大。确立工业主体地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园区集聚效应日渐增强。井口工业园区引进企业45家,建成标准厂房34.5万平方米,渝安微型车成功下线;重庆大学科技园销售收入达52亿元,成为全市高新技术研发和孵化的重要平台;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建成标准厂房和研发楼10万平方米,以芯片4制造和软件研发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步。企业改革取得突破。完成51户企业改制,盘活变现存量资产9.3亿元,安置职工41600人,改制面从2002年的30%提高到78%。力帆集团成为全市8个百亿元企业之一。市级都市工业园(楼宇)发展至7个,入驻企业643户。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89.5亿元,年均增长1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提高到66.8亿元,是2002年的2.3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5户,比2002年增加55户。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2002年的83.2提升到153.1,运行质量大幅提高。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现。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开创都市城郊型新农村建设,我区被列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规划建设万亩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引进4家农业龙头企业,建成5000平方米现代农业温室,新建12公里园区主干道,成片种植高档花卉苗木3000亩。加速构建和谐农村,减免农业税及其附加793万元;新建石马山水库,对19座病险水库进行了整治,实施歌乐山供水进村入户工程,解决4万余人饮水难问题。免费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7万人;关注农民工生产生活问题,在全市首批开展的进城务工农民服务管理试点工作成效明显。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商圈打造成效显著,引进王府井、家乐福等近20家知名商家,三峡广场被命名为“中国特色商业街”。建成和平医药现代物流中央配送中心和二手车交易市场,亿元市场由4个增至11个。社区和农村商业加快培育,天星桥社区商业中心被评为首批“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陈家桥商贸副中心5逐渐形成。餐饮业发展迅速,年营业额达12.1亿元,四年净增6.4亿元。全区市场规范有序。基本实现生猪机械化定点屠宰。驻区金融保险机构为全区发展提供保障服务功效显著。旅游资源有效整合,烈士陵园保护区联合开发工作取得进展,冯玉祥旧居等4个景点纳入“红岩联线”。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实现零的突破。创建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全国优秀体育公园,打造歌乐山抗战文化传统街区,梨树湾国际温泉城被确立为全市“五方十泉”标志性项目,磁器口古镇成为全市最具人气旅游地之一。全区年接待游客数从2002年的600余万人次增加到800余万人次,年旅游收入从4.3亿元增加到7.2亿元。四、打造人文生态城区,城市建设管理呈现新气象交通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大。完成综合交通规划,筹资25亿元新建和改造东部城区9条道路。站西路、南开下穿道、石新路建成通车,凤中路、汉渝路石门立交实现初通,212国道杨双段即将全线竣工,完成东部城区主干道沥青混凝路面处理。高九路和牛滴路沙区段开工建设。促成社会单位实施10条市政道路建设。凤回路、团歇路等8条农村公路建成通车。襄渝铁路复线沙区段启动建设,渝怀、渝遂铁路沙区段建成通车。绕城高速公路沙区段路基基本形成,渝遂高速公路大学城隧道建成通车,实现市内年票车辆免费通行。四年新增铁路39公里、高速公路50公里、城乡公路425公里,道路网络密度增加,区域通行能力有所增强。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提高。完成西部新城总规、东部城区控规等30多项规划,东部建成区控制性详规实现全覆盖。房地产业6稳步发展,四年开发投资总额达154.6亿元,竣工房屋面积571.5万平方米,其中政府主导建设城市拆迁还建房101万平方米。沙坪坝水厂基本完成一期改造工程。实施铜罐驿提水工程和嘉陵江引水工程,西部缺水问题得以缓解。新建7座变电站,电力投资居主城各区之首。天然气供应量实现翻番,居民生活用气得到保障。新建大学城、童家桥、回龙坝等3座消防站。整治背街小巷80余条、临街破旧房屋22万平方米。基本解决主城无路灯区域的道路照明问题,打造灯饰工程,城市夜景更加绚丽。主干道清扫保洁率和一级道路机扫率均达100%。建成2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市容环卫综合检查排名连续三年名列全市前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成功创建市级山水园林城区,全面推进国家级园林城区创建工作。完成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开工建设滨江公园,新建8个社区游园,实施全民绿化歌乐山行动,绿化荒山5200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3平方米。扎实推进“蓝天行动”,严格控制扬尘污染,依法平稳关闭上百家采石场,空气质量优良率逐年提高,空气二级以上天数年均增幅达13.6%。启动“碧水行动”,划定13处饮用水源保护点,推进梁滩河综合治理,完成清水溪一期治理工程。建成二级排污管网,启动三级排污管网建设。建设井口和土主污水处理厂。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农田和矿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五、巩固提升传统优势,各项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区研发经费由2002年的1.6亿元上升到3.9亿元,年均递增24.3%,高新技术产业实力位居全市前列。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突出,“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配套7技术研究”等10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或市级奖励,杀蝗绿僵菌等100余项高新技术成果在本地实现产业化。申报和授权专利数量连续四年居全市首位,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居全市第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发展壮大高等教育,全区高校从6所增加到19所。成功创建第一所区属高校——教师进修学院。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教育管理格局。普九欠债全面清偿,农村“两免一补”全面施行,D级危房全面消除,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在西部新城配套建设中小学,引入QSI国际学校、一中、八中、人民小学等名校办学。实施中小学校优化布局规划,局部地区“入学难”得到缓解。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比例达到1:1。新创6所市级及以上重点中学,治理28所薄弱学校,西部地区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提升,区域教育整体水平得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重庆图书馆落户我区,建成群文楼、郭沫若旧居等8处文化场馆。完善三级群众文化网络,社区文化和特色群众文化持续发展,精品文化亮点纷呈,获国家级金奖18个,创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连续十五年保持“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称号。创建惠民医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提前五年在全市率先达标。200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和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示范区,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科教进社区先进区。全民健身8运动蓬勃开展,举办首届沙坪坝区运动会。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工作得到加强,审计、新闻、供销、科普、档案、人防、邮政、修志、保密、气象、未成年人保护和国防动员、人民武装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六、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就业再就业工作成绩突出。建成全市一流的东部城区和西部城镇劳动力市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6万个,帮助指导3万余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安置“4050”人员1万余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3000余人。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1835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分类救助,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在全市率先开展创业培训,就业培训中心成为全市唯一由国际劳工组织授权的创业培训机构。我区连续三年获全市就业再就业考评工作一等奖,并被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城乡统筹就业工作试点城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完善以五项社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应保尽保”的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机制,按时足额发放低保金2.1亿元和基本养老金18.6亿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96.8%,社区管理率达81.2%。深入推进社区建设,实施“星光计划”项目,建成3个社区服务中心和29个社区服务站,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面积基本达标。连续三年提高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和专职工作者报酬,为社区工作者解决社会保险,为西部九镇现任村四职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切实解决其后顾9之忧。高度关注老龄化问题,实施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改造工程。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称号。帮扶困难群众工作成效显著。公共财政以年均51.6%的增幅不断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
本文标题: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314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