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的由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由来已久,当初福建就曾提出过闽南金三角的概念,此后又形成过海峡西岸繁荣带的设想。根据形势的发展,上述设想逐渐扩展成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战略。2006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分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中,再次重申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式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范围海西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其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海西经济区包含地区▲福建省: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龙岩、三明、南平▲浙江:温州、丽水、衢州;▲广东: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五大中心城市: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潮州经济区构想以构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为支撑,连接漳州、莆田、宁德,对接三明、南平、龙岩,加快形成福建省城市体系的总体布局;加强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建立产业集群,集聚规模效益。经济区主体-福建省经济区建设总目标通过10~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海峡西岸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发展壮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新步伐,速度、质量、效益进一步协调,消费、投资、出口进一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进一步协调,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建设方针(一)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对外经济、科技、文化合作与交流,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和更加完善、更加规范的外经贸促进政策体系,对外合作领域和空间不断拓展,对外贸易商品和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引进先进技和管理经验步伐加快。国际友城、友协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闽台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闽港闽澳合作全面发展,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协作更加密切,与中西部及其它省区的合作交流更加深入。(二)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促进城乡和地区协调发展,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城乡差别逐步缩小。以创新型省份和文化强省建设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进一步协调。(三)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繁荣新成就。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健全,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基本思路(1)“四个三”•构建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的三条战略通道。•按三个层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一层面是沿海的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4市;第二层面是沿海的莆田和宁德2市;第三层面为山区的三明、南平和龙岩3市。•分三个阶段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跃升阶段、平稳发展阶段。•争取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四个二”•实施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实行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乡镇工作两个纲要;•夯实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础;•建立选人用人和反腐倡廉两个机制。(3)“八项举措”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建设文化强省。(4)“九大支撑体系”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闽台合作、扩大开放、改革创新、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以及和谐社会支撑体系。(5)“一项根本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迅速发展的交通网络发展规划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2010年批准实施《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它是引导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对于提升海峡西岸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完善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和共同繁荣,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构想中的“海峡城市群”核心圈由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圈与福建省福州、宁德、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六个都市区构成。此外,还涵括潮汕都市区、温州都市区和梅州、龙岩、三明等城市,并在此基础上,对接长珠三角洲,辐射长株潭、环鄱阳湖、武汉、合肥等都市圈,形成两岸城镇密集区。专家指出,海西城市群是两岸合作发展的核心和枢纽,随着该区发展水平的提升,两岸城市有机分工,互动发展格局将最终形成。战略意义◆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有力推进福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助于福建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上新台阶,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海港、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作用,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并不断拓展福建发展空间。◆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使福建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中国各经济圈(区)主要城市★福州:福建省省会,福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沿岸,全国综合实力五十强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现辖5区2县级市6县,全市总人口7115370人,其中市区人口共2921736人,是福建省最大的城市。★厦门:厦门市是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拥有地方立法权;既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又是十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国务院批复的《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建设。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部、背靠漳州、泉州平原,面对金门诸岛,与宝岛台湾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西、北分别与漳州、泉州两市接壤。陆域面积1575.16平方公里,人口361万。★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3年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经济中心。北接省城福州、莆田,南毗厦门、东望台湾宝岛。面积11015平方公里,人口812万人,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4270亿元。★温州:沿海港口城市,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区,瓯江下游南岸,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海西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陆域面积1178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下辖3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201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912.21万,居浙江省各市第一位。★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位于广东东部,东与福建省接壤,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3614平方千米,现辖湘桥区和潮安、饶平两个县,2010年总人口258万人,旅居海外的潮籍侨胞、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230万人。
本文标题:海峡西岸经济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315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