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2010.3
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主讲:李晓峰第一章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工作?工作、职业与事业是一回事吗?上大学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大学阶段虽然还算不上是职业生涯阶段,但最起码属于职业生涯的准备期,或者也可以说是广义的职业生涯的一部分。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社会工作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大学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与高度。人生需要规划,大学阶段同样也需要规划。第一节职业及其种类一、工作、职业与事业什么是工作?工作是指导人们从事的活动或任务,它由一系列相似的职位组成。什么是职业?职业(vocation)是一系列有内在关系的工作的总称,也可以理解为不同专业领域中一系列相似性的服务或彼此相关的工作的集合。第一节职业及其种类从社会角度业讲,职业是一定社会分工的产物,它反映了一种或多种的社会需求;从个人角度业讲,职业是物质生活的来源和精神享受的来源;从内在属性来讲,职业必有具有相应的内在要求,如知识、技能、技巧。总的来说,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回报作为物质生活的来源并能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劳动。第一节职业及其种类尽管从古至今都有不少的自由职业者,但是只要是职业,大都必须满足如下特征:(1)同一性(2)差异性(3)层次性(4)时代性第一节职业及其种类工作、职业、事业相提并论,在英文中也分别对应job,vocation,career。那么,三者有何区别和联系呢?从时间上来说,工作,可以只有一天,也可以是一年,可以今天干这个,明天干哪个;但职业却不是,它在一定阶段是连续的、稳定的;事业不仅如此,更要求社会具有较大的贡献,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只有当一个人把工作、职业当作生命意义的一部分时,职业才转变为事业。从程度上来讲,它们是逐层递增的,没有工作谈何职业,没有职业谈何事业?第一节职业及其种类二、职业的发展与种类职业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中,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劳动分工的出现,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结果,同时,它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科技结构和生产力总体水平决定了社会职业的构成;而职业构成的变化也客观反映着经济、产业、科技以及生产力水平的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把我国职业划分为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四个层次:大类(8个),中类(66个),小类(413个),细类(1838个)。职业种类第二节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二、大学生涯与职业发展(一)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先驱和代表人物金斯伯格认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三个阶段,揭示了初次就业前人们职业意识或职业追求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国学者萨柏把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美国心理学博士格林豪斯的研究则侧重于不同年龄段职业生涯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并以此为依据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职业准备阶段、进入组织阶段、职业生涯初期、职业生涯中期和职业生涯后期。第二节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如果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去理解人生,可以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职位选择阶段职业阶段事业阶段第二节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二)大学生涯是职业发展的准备期大学生涯是整个人生的重要阶段,是职业发展的准备期。3~7年不等的大学生活往往为个人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大学选择某一专业进行学习,是为今后做职业准备,因而大学生涯可称为职业准备阶段,是职业准备期。这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是决定能否赢在起点的重要阶段。对大学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有助于大学毕业生、毕业研究生顺利地走向社会,进入职场,谋求职业发展与事业成功!第二节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三、大学生涯规划的意义(一)激发大学生追求高层次的人生需要,形成积极上进的人生观(二)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生涯规划能力(三)帮助大学生确定生涯发展目标,以目标促进学习的自主性(四)增强大学生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五)为未来的职业成功打好基础第二节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只要开始,永远不晚;职业生涯发展,只要进步,总有空间。职业生涯规划,越早开始,越能早日实现人生价值第二章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理论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可以帮助决策者提高职业决策能力,引导决策者全面认识自己、合理择业、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在职业活动中愉快地胜任并不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是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整合与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第一节职业选择理论一、特质因素理论特质因素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也是用于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的经典性理论之一。基本假设是:一个人可以通过个人的特质与工作要求条件的相互匹配,来找出理想的工作或职业。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认为,可以借用测验或量表等工具,用一组特质或人格特性界定不同类型的人,同时也可以用一组工作上所要求的条件或资格来界定不同类型的工作。通过个人特质与工作因素的匹配,可达到“人以群分”的理想效果。第一节职业选择理论一、特质因素理论帕森斯认为职业与人的匹配,分为两种类型:(1)条件匹配;(2)特长匹配。特质因素论这一经典理论后来由著名职业咨询专家威廉姆逊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定型。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与能力特点,并与社会的某种职业相关联。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与其特性一致的职业,以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第一节职业选择理论二、类型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在帕森斯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人格心理学概念,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的表露和延伸,即人们在工作选择和经验中表达自己的个人兴趣和价值。霍兰德类型理论有以下基本原则:(1)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延伸和表现;(2)个人的兴趣组型即是人格组型;(3)同一职业团体内的人有相似的人格;(4)人可区分为六种人格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个人的人格属于其中的一种。人所处的环境也可以相应分为六种类型,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和对应,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的基础。第一节职业选择理论二、类型理论基于以上观点,霍兰德提出了四项核心假设和三个辅助假设。(一)四项核心假设在我们的文化里大多数人可以被归纳为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社会环境中有六类职业: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人格类型与职业环境人格类型与职业环境第一节职业选择理论二、类型理论(二)三个辅助假设一致性:指类型之间在心理上一致的程度。区分性:某些人或某些职业环境的界定较为清晰,较为接近某一类型,而与其他类型相似甚少,这种情况表示区分性良好;若某些人与多种类型相近,则表示他们的区分性较低。适配性:指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匹配程度。适配性的高低,可以预测个人的职业满意度、稳定性及职业成就。第一节职业选择理论三、人格发展理论罗伊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她的人格发展理论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罗伊的理论强调早期经验所发展的适应模式对其日后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早期经验影响个体需求的发展表现为:(1)如果个体需求获得满足;(2)如果个体的高层以次需求(如自我实现、尊重等)未获得满足,则这种需求将会消失而且不再发展;(3)如果个体的低层次需求未获得满足,则将成为主要的驱动力;(4)如果需求的满足受到延迟,就会无意识地驱动人云浮满足这些需求,而延迟其他的需求。第一节职业选择理论(一)亲子关系罗伊认为需求满足的发展与个人早期的家庭氛围及成年后的职业选择有密切的关系。罗伊把父母管教的态度从“温暖”和“冷漠”两个基本方面,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六种情况:(1)关心子女型(2)逃避子女型(3)接纳子女型。第一节职业选择理论(二)职业分类罗伊更把上的服务、商业交易、行政、科技、户外活动、科学、文化和艺术娱乐等八大职业组群,依其难易程度和责任要求的高低,分为高级专业及管理、一般专业及管理、半专业及管理、技术、半技术及非技术等六个等级。职业分类系统(罗伊等,1984)第一节职业选择理论(三)亲子关系与职业选择第一节职业选择理论四、心理动力理论心理动力论起源于心理学上的精神分析论,然而弗洛伊德虽承认工作对社会的重要性,却并不特别重视职业方面的问题,甚至认为工作对于个人而言,是一个不愉快但仍需完成的责任,但新弗洛伊德学派却十分重视工作的意义,并认为它是满足需要促成个人心理发展的要素。将此观念引用于职业辅导的人有鲍丁、拿休曼和西歌等人,他们强调人内在的动力与需要等动态因素的心理作用在个人选择职业历程中的重要性,即早期亲子互动会影响后来需求层次的建立。换句话说,职业选择主要是用于满足早期建立起来的需求,由此称心理动力论。第一节职业选择理论四、心理动力理论心理动力论者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综合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的结果。个人在人格与冲动的引导下,通过升华作用,选择可以满足需要与冲动的职业。职业指导的重点应着重“自我功能”的增强。若心理问题获得解决则包括职业选择在内的日常生活问题将可以顺利完成而不需再加指导。第二节职业生涯决策理论决策理论其实根源于经济学,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生涯、职业或升学抉择时,所做的选择尽量要能够获得最大收益及最小损失。所以整个决策过程就牵涉到客观的可能性与价值、个人的价值观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二节职业生涯决策理论一、奇兰特的决策模式说奇兰特认为决策是一连串的决定,任何一个决定将会影响其后来的决定,亦会受先前决定的影响,因此决策是一个发展的历程而非单一的事件。奇兰特将个人处理资料和策略分成三个系统:(一)预测系统(二)价值系统(三)决策系统1、期望取向2、安全取向3、逃避取向4、综合取向第二节职业生涯决策理论一、奇兰特的决策模式说做决策的具体步骤是:(1)根据自己的需求制定目标;(2)搜集资料,以了解可能的行动方向;(3)根据所得的资料,预测各个可能行动的成功率及其结果;(4)估算个人对于每个行动方案的喜好程度;(5)评估各种可能方案,选择其中一个方案执行;(6)若达成目标则终止决定,然后再等待下一个决定的出现;(7)若没有成功,则继续调查其他可行的办法。第二节职业生涯决策理论二、克朗伯兹的生涯决定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是由班都拉所创,强调的是个人独特的学习经验对其人格与行为的影响。克朗伯兹将其观念引用到生涯辅导上,用以了解在个人决策历程当中,社会及遗传与个人因素对于决策的影响。认为影响生涯选择的因素包括:遗传因子与特殊能力、环境情况与特殊事件、学习经验、工作取向技能。第二节职业生涯决策理论二、克朗伯兹的生涯决定社会学习论克朗伯兹发展出的生涯决策模式可分为七个步骤:1、界定问题2、拟定行动计划3、澄清价值4、找出可能的选择5、评价各种可能的选择6、系统地删除7、开始行动第二节职业生涯决策理论三、泰德曼的决策历程说泰德曼结合萨柏与金斯伯格的生涯发展观点,提出整个决策过程是由预期、实施与调整这两个阶段不断地进行而组合成的。(一)预期的阶段(二)实施与调整阶段1、探索不同的可行方案;2、比较不同方案后果的得失;3、根据对后果的详细预估而作选择;4、接受事实的考验;5、评估实施的结果再作决定。第三节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一、职业发展阶段理论(一)萨柏的五阶段职业生涯发展理论1、成长阶段(0~14岁)属于认知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人通过对家庭成员、朋友以及老师认同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建立起了自我概念。经历对职业从好奇、幻想到兴趣,到有意识培养职业能力的逐步成长过程。萨柏将这一阶段具体分为3个成长期:(1)幻想期(0~10岁);(2)兴趣期(11~12岁);(3)能力期(13~14岁)。第三节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一、职业发展阶段理论(一)萨柏的五
本文标题: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2010.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341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