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第四章 新闻角度(新)
第四章新闻角度《杨立学讨薪记》背后的故事1月4日,通过多方协商,杨立学终于要回了工钱,他买了新手机准备回家过年,记者雷飚(右一)与杨立学(左一)都开心地笑了。《我国离婚率算高一倍》——《新闻晚报》2007年1月24日第1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心里写了10年的家信》——《辽宁日报》2005年12月8日作品评介:该报道是一则发现性新闻,记者从一次全国范围的家庭事件评选中,抓出了这个具有关注度的参选事件。它涉及对我国婚姻家庭状况、社会伦理变迁的基本判断,反映了社会学学者对我国民政统计的贡献,因而很有意义。虽然2006年版《中国统计年鉴》纠正了该统计漏洞,但公众对此事的知晓率很低,我国一些地方统计的离婚率仍沿用原先的统计方法,“虚高”离婚率引发的国情误判的影响依然存在。报道见报后,该事件为公众、学术界和行政部门广泛了解,使人们对我国离婚率有了准确的认识,也推动了各种出版物对统计漏洞的纠正。采编过程:2007年初,记者从上海社会科学院获悉,2006年“国内十大家庭事件”正在评选过程中,从近二十个候选事件里,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专家纠正我国离婚率统计漏洞”,认为它具有特别意义。于是记者采访了纠正漏洞的上海学者,报道了漏洞产生的原因和纠正经过。社会效果:消息刊发后,新华网、报刊文摘、广州日报等国内数十家媒体做了转载和跟进,数百个网站转引报道,一些媒体还就此做了评论。上海市委宣传部阅评组表扬了这则消息。一个多月后,“专家纠正离婚率统计漏洞”入选“2006年国内十大家庭事件”。通过媒体报道,我国部分沿用离婚率原统计方法的部门做了改正,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女性离婚课题等学术研究引用了正确的数据。一、什么是新闻角度新闻角度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切入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古兰经里面的一个经典故事:一天,有人找到一位会移山大法的大师,央其当众表演一下。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就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大师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惟一能够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移山大法“启示人们: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古时候有甲、乙两个秀才去赶考,路上遇到了一口棺材。甲说,真倒霉,碰上了棺材,这次考试死定了;乙说,棺材,升官发财,看来我的运气来了,这次一定能考上。当他们答题的时候,两人的努力程度就不一样,结果乙考上了。回家以后他们都跟自己的夫人说,那口棺材可真灵啊。(半瓶酒)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影响人的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新闻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记者从什么方向、在哪个立足点上、用什么视角、或者通过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地、更鲜明地体现其新闻价值和思想性。案例: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制作人夏骏曾到某大学新闻系给学生讲课,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介绍了新闻调查节目的产生、策划、选题和制作,还谈到了电视业的竞争。事后,同学们写了关于本次夏骏讲课的报道。有这样不同的开头:长达45分钟的《新闻调查》,被它的制作人夏骏称为“勇气性的节目”。因为它是中央电视台时间最长的新闻节目。业内人士都知道,新闻节目每延长10分钟,对编导和记者能力的要求呈几何级数递增。夏骏今天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讲课时说,3年前,他参与创办的这个节目,也是中国电视界第一个进行深度报道的节目。这个角度是从新闻调查节目入手的,要挖掘的新闻价值是中国电视界第一个深度报道节目创办的经验和意义。面对新闻学子,资深电视人夏骏语出惊人:“你们站在一个很好的产业上,但新闻学科的厚度不够,能给予你们的知识准备和知识联想力不足。”他表示,在他麾下效力的出色的编导和记者都不是学新闻出身的。夏骏毕业于广播学院新闻系,是进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他对我国新闻教育的效果如何,是有切身体会的。这个角度的选择,显然记者感兴趣并认为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是夏骏对新闻教育的批评。当年精英文化的代表作——大型电视政论片《河殇》的制片人之一夏骏,如今主持着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他说:“揭竿而起的英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一个市民时代,要有耐心,要踏实地做事,要进行文化积累,这就是现代化。”夏骏于1990年到1995年进行了中国农村调查,其中用两年的时间跑了18个省、149个贫困县,他对当年的精英文化进行了反思,认识到中国知识分子脱离社会实际的弱点,调整了自己的位置和心态。报道从这个角度入手,要挖掘的思想主题涉及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现实的社会变革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与理想。新闻调查栏目打的是记者的品牌,其制片人夏骏称:“45分钟的节目一定要做出记者调查的魅力。”今天在中国人民大学讲课时,他千呼万唤名记者的出现,当然,他承认:“拥有这样的记者还需要时间。”电视竞争进入了战国时代。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制片人夏骏面对各种节目纷纷上天的热闹场面,开始怀疑中央电视台是否有必要搞8个频道。他说:“当没有人看的时候,你在天上飘着,还有什么意义。”记者的品牌——中国出名记者的问题和角度电视界的竞争二、怎样选择新闻角度西方记者选择新闻角度的标准: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读者最关心的角度;时空距离读者最近的角度;最有人情味的角度。1、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时效性2、以旧见新,寻找新闻的最近点——接近性《英文村的“战斗堡垒”垮了》《废墟上“长”出新玉树(玉树重建一周年)》资料图:这是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禅古新村一角(4月10日摄)。禅古新村是玉树地震后第一批建成并移交给受灾群众入住的重建项目。三江源头,与震魔抗争的身影--玉树灾后重建群像谱(才哇:新玉树崛起的脊梁)新华网青海玉树4月10日电清明已过,但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头的青海玉树,人们的脸上仍然表情凝重。今年清明节后的第九天就是玉树“4·14”地震一周年的日子,对于地震中2698名遇难同胞家人和24.68万受灾群众来说,刚刚过去的365天无疑是他们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年。一年前,数以千计的玉树人失去了生命;一年前,数以万计的玉树人失去了亲人和家园;而一年后的今天,在满载痛楚的废墟上,玉树人又燃起了建设新家园、开始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从瓦砾到帐篷,从帐篷到板房,再从板房到抗震新房,如今的玉树一天一个变化,而在这每一个变化之中到处闪现着一个个平凡而又高大的身影。才哇:新玉树崛起的脊梁再见才哇时,这个康巴汉子依然一袭藏袍、将粗黑的辫子扎在额头,握手时,依然会伸出厚实的双手将你的手紧紧攥住。一年前,“4·14”地震的重灾区——玉树县结古镇扎西大通村三社有7人遇难,而其中3人就是社长才哇的家人。顾不得料理家人的后事,才哇全身心投入到救灾工作中,不分昼夜地为村民奔波。在救灾现场,当青海省委书记强卫了解到才哇的事迹时,强卫热泪双流、紧紧握住了才哇的双手,那一刻,这个憨厚的康巴汉子却出人意料地将自己的头伸出与省委书记的头相碰,这是康巴人的最高礼节——碰头礼,这一幕也是“4·14”地震后最打动人心的一个瞬间。如今的才哇是玉树县结古镇扎西大通南建委会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在做好受灾群众房屋损失统计、救灾物资、补助发放和新居建设准备等繁琐工作的同时,地震一年来,才哇最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开展了生产自救。“地震前,我们社有120多头牛,还有一个砂石厂。地震后,砂石厂不能开了,但是牛还在。这一年来,我们放牛、卖牛奶、卖酸奶,社里的集体收入虽然比地震前少了许多,但是今年过年前我们还是给每一户村民送去了500斤口粮和50袋牛粪。”在加吉山的牧场上,才哇冒着玉树初春的风雪告诉记者。3、以小见大,抓典型事实,寓大于小。《在心里写了10年的家信》《上海人越走越高》《贫困县刮起奢侈风》商业部长买鞋上当记商业部长胡平买了双皮鞋,穿上脚不到24小时,后跟就掉了一块。这件事最近在商业部机关大楼里广为流传,7月12日下午,胡平在湖北省调查研究,逛了逛武汉百货商场。在皮鞋柜台前,胡平看中了一双带网眼的棕色牛皮鞋,试了一双,号不合适;又试了一双,正好;于是付款49.5元,买下了这双鞋,并当场穿上新鞋,之后,胡平穿着这双鞋走访了粮库、肉联厂和服装学院,13日下午回到北京,谁知到家一脱鞋,就发现右脚一只鞋的后跟已掉了一块。翻过来,调过去,细看才发现这双鞋既没有商标,也没标明产地和生产厂家,只是鞋底上有上海17日,在11城市一商局长会上,胡平不点名地讲了这件事,又深有感触地说,劣质产品泛滥,太可恶了。这个问题,生产者有责任,商业企业进货把关不严,会后,武汉市商委的同志主动向胡平要回了那双鞋,经查:鞋底是上海的,鞋是武汉制作的21日,轻工部长曾宪林约见胡平,听说胡平买了双一日鞋,便说:鞋的质量问题是当前消费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轻工部已打算专门举办一个假冒伪劣鞋的展览会。胡平当即表示:我支持,如果你搞这个展览会,我希望我买的那双鞋也能作为一件展品,曝曝光。如今,胡平已经穿上了武汉百货商场为他换的新鞋,可是他的心情并没有轻松。他说:我是一个部长,买了劣质鞋能及时退换。但若是普通消费者呢?(新华社北京1990年9月11日电)4、根据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最佳报道角度记者在动笔写之前,首先要了解你的受众是谁,明确你要写给谁看,同时根据你所在传媒的舆论导向来选择最佳新闻角度。《日本首相菅直人在人民日报登广告感谢援助赈灾》纽带Kizuna-情谊纽带ThankyoufortheKizuna.(谢谢您给予的情谊纽带)我国遭受史无前例的大震灾已经过去了一个月。众多宝贵生命逝去,尚有15万余人不得不过着避难生活。在被地震后的海啸洗劫一空的地区,曾经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食物,甚至于联络中断。此时海外朋友们的援助,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勇气。一碗热汤、一条毛毯,给处于寒冷中的身心提供了一份温暖。搜救队奋力地在街道的瓦砾堆中找寻同胞。医疗队忘我地为受伤的身心提供治疗。时至今日,我们还不断收到世界各方的无数的鼓励和祈愿。全世界朋友们所给予的情谊纽带,使我们大受鼓舞。对于予以大力支援的所有国家和地区,还有您,我要由衷地说一声:谢谢!重建工作业已拉开序幕。针对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情况,我们仍在全力以赴以使其稳定下来。日本必能重生、复兴、更加繁荣昌盛,依靠国民的潜力与国际社会的协助,一定能够实现。届时将报答世界各方人士的温馨援助。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万众一心、投身重建。把对朋友们的衷心感谢化作希望,再次道一声谢谢!菅直人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见真情)人民日报标题引关注网友称2010年最给力的标题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格外引人关注。这篇长篇通讯在报道近年来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的同时,也因标题“新潮”而在网上引起热烈反响,被广大网友称为“2010年最给力的标题”!和以前的“囧”等网络热词一样,“给力”原本只属于网民的“自娱自乐”。而《人民日报》此次在头版头条标题中使用这样一个网络流行词汇,立刻引发如潮热议。截至昨晚20:00,仅在新浪微博转帖量就多达1800条,评论近千条。网民:《人民日报》很“给力”何为“给力”?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专家徐翔向记者解释说,它原是中国北方的土话,“给劲”、“带劲”的意思。还有一说是,从闽南话演变过来,表示某个事件或某个现象给人强烈刺激,让人精神振奋。2010年“给力”一词流行起来,并在世界杯期间被网友广泛使用。而此次《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标题中引用该词,赢得了网友广泛认可。香港著名媒体人杨锦麟在微博上评论说:“顺应微力”;“人民日报微笑了”;“谁说人民日报老了”……近八成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用“亲密”的方式给予肯定,而认同率最多的一句评语就是那句:“《人民日报》很给力!”昨天12:48,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章剑华,这位身体力行试水“网络问政”的官员,在他的新浪微博上发文力挺该词:“人民日报把‘给力’一词用在标题上,我很赞成。语言文字也有一个发展创新的
本文标题:第四章 新闻角度(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357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