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7讲香港电影百年回顾香港电影百年回顾•自1909年第一部港片诞生之日起到今年,香港电影已经足足满“百岁”了。回首这百年之路,有过浮沉,有过辉煌或者低迷,还有更多的探索。对于普通人来说,百年的生命是一种奢望,但对于一门新兴的艺术而言,百年却只是一个开始。1.初创时期(1909-1945年)•1909年,美国商人本杰明·布拉斯基赴港拍摄香港的第一部电影——《偷烧鸭》,该片以当年流行的美国喜剧片为模仿对象,讲一个又黑又瘦的小偷(梁少坡饰),正在偷肥胖商贩(黄仲文饰)的烧鸭,为警察(黎北海饰)抓个正着。这部由梁少波导演,黎北海、黄仲文等人参演的谐剧默片成为了香港电影制片业的前奏曲,也激发了香港演艺界人员对拍摄电影的兴趣。《偷烧鸭》也成为香港电影警匪片鼻祖。•1913年,广东人黎民伟在香港组建了一家名叫“华美”的电影公司,不久该公司就与亚细亚公司合作拍摄了《庄子试妻》,这也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由港方出品、港人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庄子试妻》正式拉开了香港光影百年的序幕。影片《庄子试妻》剧照•《庄子试妻》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第一次有电影女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电影等。本片和广东优秀的传统艺术──粤剧结合在一起,创始了粤剧电影。黎民伟在《庄子试妻》中反串庄子妻子黎民伟之妻,中国第一个女演员严珊珊,她在《庄子试妻》中扮演“侍女•由于资金、设备、人才的匮乏,使得《庄子试妻》之后的十年时间里香港制片业一直停滞不前。1923年7月14日,由黎海山、黎北海、黎民伟三兄弟创办的民新制造影画公司创立,成为香港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集资开设的电影制片企业,一方面招收人手,如关文清并创办了演员养成所(即培养、训练演员),另一方面前往美国购买器材设备,后来还拍摄了《胭脂》等作品。•这时期还出现了大汉影业公司(拍摄故事短片《金钱孽》)、光亚电影公司(代表作《做贼不成》)、满天虹影画公司(代表作《艳福难消》)等。如果加上黎北海他们在1934年之前(也即默片时代)制作的作品,香港产生了将近30部默片,但题材方面已经涉及到戏曲片、文艺片、写实片、伦理片、爱国片、喜剧片、恐怖片等各种类型,且更多程度上是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间故事,也可见其与中国内地影片的紧密关系。•1930年10月,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在香港、上海两地正式注册成立,为三十年代上海、香港的电影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3年9月20日,香港第一部全部有声的粤语片《傻仔洞房》公映,标志着香港电影进入有声片时代。•1934年2月6日,香港第一部以抗日爱国为题材的影片《战地归来》公映,此后还出现了多部抗日爱国题材的影片,尤其是集体创作的《最后关头》最为闻名。最后关头剧照•1934年5月,上海天一影片公司的粤语片《白金龙》红遍南洋,而在香港成立了天一港厂,并从上海带来了一批人才。天一港厂不但进一步的促使了粤语片的发展,也为后来邵氏兄弟公司奠定了基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而不少的香港电影人为了逃避战乱南下香港,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与技术。12月底时还举办了上海、香港文化界的联欢会,欢迎蔡楚生、司徒慧敏等上海电影人的到来香港。一九三七年的蔡楚生(右一)司徒慧敏•1940年初,第二次“粤语片革新运动”发起,提出“先决问题在于根本把影片的品质提高”、“先从剧本入手,有了好剧本才能产生好影片”等观点,而提升了这时期粤语片的质量。这一时期,香港天一港厂、艺华港厂等在内的七大制片公司,其中五家都是由南下的上海影人经营。在拍摄满足本地及东南亚市场需求的粤语片的同时,他们也拍摄了诸如《孤岛天堂》、《白云故乡》、《前程万里》等一大批进步爱国、表现抗战的国语电影。可惜,这样的繁荣也没有能够持续多长的时间。•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从此香港陷入了3年零8个月的黑暗岁月。在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体制、艺术、技术、人才等各方面均走向成熟的时候,香港电影却由于历史的外因骤然间跌入谷底。白云故乡剧照2、延续(1945-1955)•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香港电影又揭开了它新的一页。由于中国内地爆发了解放战争,大批躲避战乱的内地影人相继南下,形成了第二次的移民风潮。在这一时期先后来港的有何非光、朱石麟、卜万仓、但杜宇、任彭年、舒适、周璇、胡蝶、殷明珠等著名的导演明星,内地资本和人才的涌入也为百废待兴的香港电影业注入了一股活力,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复兴与延续发展。•战后初期,蒋伯英成立了大中华影业公司,拍摄了香港光复后的第一部影片《芦花翻白燕子飞》(1946)。1947年,永华影业公司成立,总经理为来自宁波的阔少李祖永,而加盟者是上海的制片大王张善琨。当时永华的规模非常宏大,并引进了美国的先进的进口设备,罗致大批的南来影人,制作了明星云集的大片《国魂》、《清宫秘史》等大型作品周璇《清宫秘史》剧照芦花翻白燕子飞剧照•1949年,南下香港的一批上海电影人联合当时香港的粤语片制片、编剧、导演、演员等在内的164人(包括吴楚帆、张瑛等),联名发表了《粤语电影清洁运动宣言》,承诺“团结一致,坚定立场,坚守岗位,尽一己之责,期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不负社会之期望”,更希望“光荣与粤语片同在,耻辱与粤语片绝缘”。•1949年,胡鹏导演、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传》上映,拉开了此后半世纪的大约一百部黄飞鸿题材影片的序幕。1949年《黄飞鸿传》摄制组在开镜时的合影和剧照•1950年,五十年代影业公司成立,由一班来自于上海的电影工作者组成,包括王为一、程步高等。其主要是由电影业同人一起创办的,并采取了集体主义的创作方法(如剧本的产生、修改、导演的设计执行等),创业作为《火凤凰》。•这种方式也影响了后来的“中联”、“新联”等知名粤语片制作公司。1952年,“中联”和“凤凰”电影公司相继成立,前者是以吴楚帆为首的十九位香港粤语电影工作者创办,而后者是以朱石麟为首的一群国语片工作者创办,而中联的《家》、《危楼春晓》,凤凰的《中秋月》、《一年之计》等都是佳作。1955年,由桑弧执导的越剧电影《梁祝》在香港热映(首映便已经超过了100天),影响了后来香港电影,尤其是黄梅调电影的创作。3、转型(1956-1967)•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港英政府“积极不干预政策”的鼓励和“左右”政治势力影响减弱,香港电影迎来了它自由发展的黄金时期。光艺、电懋、邵氏等大型制片企业在港登陆,标志着香港电影工业由独立制片向“垂直整合”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转型的完成。同时,香港电影也挣脱了旧上海电影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商业特色。从此,有人开始将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冠之以“东方好莱坞”的头衔。•1956年,是陆氏影业王国的转折点——从星马北上的戏院商国际与从上海南下的制片商永华正式接轨,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简称电懋)成立,由陆运涛担任董事长,钟启文任总经理,宋淇任制片部经理,拉开了电懋在香港的制作序幕。•1957年,邵逸夫来到香港接掌制片业务,翌年成立了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并在九龙清水湾买地筹建邵氏影城。而邵氏父子公司改为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业务。至此,标志着香港电影业进入现代化时代的电懋、邵氏陆续在香港成立。•1907年10月出生,祖籍宁波,邵逸夫出生于宁波镇海庄市朱家桥老邵村一个富商家庭,原名邵仁楞。因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人称“六叔”。•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从此注定其一生与电影业的不解之缘。在举目无亲的南洋乡村巡回放映,并开设游艺场和电影院。•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邵逸夫(右)和哥哥邵仁枚合影•1957年,从新加坡正式来港发展,两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期间,邵逸夫倾力打造位于香港清水湾,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这一工程历时七年始告完工。其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电懋”和“邵氏兄弟”在争夺市场方面进行着激烈的竞争。“电懋”以拍摄时装片为主,如《四千金》、《曼波女郎》、《空中小姐》、《香车美人》等;而“邵氏”则延续了前身“天一”公司的创作传统,提出了“大中华文化圈”的发展战略,积极制作《貂蝉》、《杨贵妃》、《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古装片,并且在香港掀起了一股持续了十年之久的“黄梅调电影热潮”。凭借这股热潮,“邵氏”也在两强之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为了逆转不利的局势,“电懋”的掌门人陆运涛亲自上阵,先是花重金从“邵氏”挖走了林黛、乐蒂的当红明星,又说服李丽华和严俊自组公司,最后策反李翰祥带着凌波等一批“邵氏”的演职人员远走台湾,组建了“国联”。•同时,两公司大闹“双胞胎案”,争拍同一题材的影片抢占市场。这种恶性竞争直到1964年双方签订“君子协定”才宣告结束。1964年6月20日,陆运涛在台湾空难过世。尽管翌年电懋改组为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但大势已去,再也无力回天。邵氏趁此蒸蒸日上,成为六十年代“东方好莱坞”的象征。4、本土(1967-1980):•1966年,内地风潮开始波及香港,借着天星小轮涨价的契机,香港在1967年发生了工人运动潮,但这场运动并没有得到已经生活趋于稳定的很多香港人的肯定与支持,而很快被平息;港英政府在平定了这场运动后不久,筹办了第一届香港节,无形中使得战后一代出生的香港人有了更加强烈的本土意识。•同时,随着老一代人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土生土长的香港年轻一代开始标榜本土意识。香港作家西西发表的小说《我城》成了本土意识崛起的一个标志,再加上七十年代初麦理浩爵士担任港督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香港也由无根漂浮的“浮城”发展为一座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我城”。•随着“黄梅调电影热潮”的衰退,邵氏兄弟公司在1966年推出胡金铨的《大醉侠》后,1967年,又推出由张彻导演、王羽主演的民初武侠片《独臂刀》上映,本土票房超过100万港元。接着又推出了《大刺客》等作品,掀起了一股新派武侠电影潮。张彻的《独臂刀》•但邵氏的元老之一邹文怀,在与邵逸夫意见相左又难以平衡之后,离开邵氏。1970年,邹文怀联合何冠昌、蔡永昌、梁风等人自立门户,成立“嘉禾”影片公司。这一事件意味着香港电影业从大厂体制向更为先进的“卫星制”的过渡。嘉禾创始人邹文怀•随着李小龙、许冠文、洪金宝等人的加盟,嘉禾发展为仅次于邵氏公司的制片公司。李小龙的暴红而使得嘉禾与邵氏之间形成了对峙的局面。1971年,国泰公司停产,片厂由嘉禾公司接手。•1971年成功邀得李小龙加盟。他监制了李小龙主演的几部电影,包括《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及《死亡游戏》等,成功把李小龙打入世界电影市场。•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突然逝世。小龙出殡当日,数千人聚集在九龙殡仪馆附近,场内场外拥挤不堪,警方不得不出动大批警察控制人群。•1971年,邵氏兄弟与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演员训练中心,取代之前的南国实验剧团,全面培训新人。1972年,李翰祥重返邵氏公司,首部作品《大军阀》,捧红了许冠文。李翰祥•1973年,楚原执导的《七十二家房客》(主演:沈殿霞,南红,井莉,胡锦,岳华,何守信)叫好叫座,使得已经衰落的粤语电影重新兴起,并与香港人日益增长的本土意识遥相呼应。•1974年,许冠文离开邵氏公司,自组许氏兄弟公司,与嘉禾合作,创业作《鬼马双星》便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掀起了本土喜剧片潮流。其后《半斤八两》(1976)、《摩登保镖》(1981)都创下当年香港的最高票房纪录,掀起喜剧片热潮。•1975年,吴思远创办了“思远影业公司”,创业作是《南拳北腿》,随后的《廉政风暴》成为香港时事写实性影片的代表作。•吴思远曾经在七十年代导演了一系列武打功夫片,例如《荡寇滩》、《饿虎狂龙》、《南拳北腿》、《香港小教父》、《李小龙传奇》、《死亡塔》等,影片风靡了香港、东南亚,也造就了当时一批武打明星,例如陈星、梁小龙、黄元申、刘忠良及日籍演员仓田保昭、韩籍演员黄正利等。•吴思远不断开创电影新潮流,
本文标题:香港电影百年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392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