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及教学
1附件一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6版)一级学科:考古学(代码:0601)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一、培养目标1.硕士生培养从事考古学或文博研究的专业人才。通过深入学习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参加田野考古实习,较系统地掌握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对出土资料进行室内整理的技能,初步具备独立从事考古学研究的能力,在某一学术领域取得初步的创新性研究成果。2.博士生培养从事考古学或文博研究的高端专业人才。通过深入学习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系统掌握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国际考古学界的发展趋势,初步具备指挥一项田野考古发掘及出土资料整理和发掘报告编写的能力。能够独立地开展考古学的专题或综合研究,在某一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取得较为显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二、学科方向与主要研究内容序号学科方向主要研究内容1考古学研究考古学的基本内涵、理论、方法,掌握以考古发掘和调查为核心的田野工作技能,对出土文物有学术上的认知。用考古学的方法对社会、历史、经济等相关学术问题和出土文物进行研究。2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组织方式、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规律。2三、学习年限1.硕士生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3年。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的硕士生可以在2年或2年半完成学业。2.博士生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为5年,各类博士生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1.硕士生(最低学分:35分)课程类别科目和门数最低学分要求公共必修课政治、外语9学分方法课1门(文/理)学位基础课一级学科平台课程(含1门方法课)9学分学位专业课学科方向课程9-12学分专业选修课(含专业方向方法课、专题课)0-3学分必修环节实践(实证、实验)活动2学分中期考核2学分参加学术活动1学分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X学分/不计学分注1:公共选修课由研究生院培养处组织开设,除一外为小语种的研究生必修二外英语以外,其他研究生可以不修公共选修课。3注2:经历史学院保送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本校本科生可在修读本科应修读课程的同时,提前学习硕士生阶段课程。在其进入我院研究生学习阶段后,相应学分予以认定,学分可同于硕士生课程学分。注3:硕士研究生如有专业方面的需求,也可修读部分本科生课程,学分按学校规定予以计算。2.博士生(最低学分:20学分)课程类别科目和门数最低学分要求公共必修课政治、外语6学分方法课(文/理)2学分学位课学位基础课3学分专业和学科前沿研讨课3学分理论方法课3学分必修环节科研活动2学分国际化经历0-2学分中期考核2学分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X学分/不计学分3.本科直博生、硕博连读博士生(最低学分:45学分)本直博生和硕博连读博士生应修读全部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课程(可免修博士阶段外语课和政治课),并完成硕士综合考试和全部博士必修环节。4.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5.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学分),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博士生不低于20学分。指导教师应根据研究生的学业基础和学业规划指导研究生修读课程。对于非本校生源和跨学科生源研究生应要求相应的补修和先修课程。4五、培养方式与培养环节1.硕士生实践(实证、实验)活动要求历史学院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要参加本专业组织的专业考察或田野发掘活动一次,以活动结束后提交的工作报告作为给予学分的依据。2.培养单位自行规定的培养环节历史学院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学术活动,主要是参与“学术前沿讲座”工作,听讲座至少8次。完成任务者可获1学分。3.硕士生中期考核要求中期考核由学业综合考试、开题报告考查等环节构成。中期考核在第三学期末完成,考核的结果将作为硕博连读候选人选拔的重要依据。中期考核合格和开题报告通过者,方能进入撰写论文阶段。4.博士生科研活动博士研究生参加科研活动主要是协助导师搜集、整理研究资料或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协助导师组织学术活动等,完成者可获2学分。具体标准由导师在入学初在培养计划中明确规定。导师根据博士生科研任务完成情况给定成绩和学分。5.博士生国际化经历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应短期出国及赴海外短期访学一次,或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回校后应提交总结报告,依据总结报告和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给予学分。6.博士生中期考核要求博士生中期考核由综合考试、开题报告考查等环节构成,在第三学期末完成。中期考核合格和开题报告通过者,方能进入撰写论文阶段。5六、导师责任导师应依据各自专业的实际情况,为所指导的学生制订具体培养方案;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择,督促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课程学习,获取研究生培养所需的各项学分;认真上好所承担的基础或专业课程,认真进行课程的学习评价;严把中期考核关,要求学生在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前务必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对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资料搜集整理、写作等各个环节尽职尽责地指导学生;对于学位论文的送审、答辩等环节尽到责任;鼓励学生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尽可能在学术研究、国际经历、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予以引导和帮助;等等。七、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1.硕士生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多样化。论文字数以3万字左右为宜。每年可不定期接受硕士生提交的论文答辩申请,授予学位集中在6月和1月。2.博士生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应当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专业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研究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论文字数以10万字左右为宜。每年可不定期接受博士生提交的论文答辩申请,授予学位集中在6月和1月。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发表与学科专业相关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成果要求是2篇论文,其中1篇须在CSSCI刊物上发表。6八、课程一览表考古学方向1.硕士生课程课程类别层次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学分学时上课学期一级学科平台课硕士中国古代史MonographicStudiesofAncientChineseHistory354秋世界古代史AncientandMedievalWorldhistory354秋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TheoryandMethodologyofHistory354春考古学专题SpecialSubjectofarchaeology354春学位专业课硕士史前考古研究PrehistoricArchaeology354秋夏商周考古研究TheArchaeologyontheXia,ShangandZhouDynasties354春历史时期考古研究TheArchaeologyfromHantoMingdynasty354秋田野考古技术TheFieldofArchaeology354秋专业选修课硕士陶瓷考古CeramicsArchaeology236春历代青花画法blueandwhitebrushworkofsuccessivedynasties254春动物考古学Zooarchaeology236秋出土文献与先秦历史ExcavatedmanuscriptandPre-Qinhistory236秋2.博士生课程课程类别层次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学分学时上课学期一级学科博士考古学理论与实践TheoryandPracticeofArchaeology354秋7平台课(课程二选一)中国历史研究的文献、方法和见识StudiesofChineseHistoricalliterature,MethodsandViews354春学位基础课博士史前考古文献研读ResearchonLiteratureofprehistoricarchaeology354秋夏商周考古研究ResearchonXia,ShangandZhouDynastyArchaeology354秋历史时期考古研究ResearchonArchaeologyfromHantoMingdynasty354春硕士课程介绍一、一级学科平台课:1.考古学专题(SpecialSubjectofarchaeology,54,3)第1讲: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回顾与展望(代绪论)(杜水生)通过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史的回顾,了解中国旧石器考古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形成过程。参考文献:王幼平,旧石器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杜水生,中国旧石器考古史上的两次大讨论。文物春秋,2006年第6期第2讲考古遗址与河流阶地专题(朱敏)主要内容:主要介绍河流阶地的形成、演变与环境效应。本课题有助于学生把握河流阶地与考古遗址的关系,并学习掌握基本区分考古遗址时代先后的方法。参考文献:曹伯勋:《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年。杨景春:《地貌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讲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专题(朱敏)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第四纪以来气候环境的变化和海平面的变化。本课题通过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阐述了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特征和规律,揭示了现今环境变化的历史原因,探讨环境变化与人类演化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英〕J.J.LoweandM.J.C.Walker编著:《第四纪环境演变》,科学出版社,2010年。刘东生:《黄土与环境》,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4讲动物考古专题(朱敏)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古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本课题主要探讨人对动物和动物骨骼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当时的古气候和古环境。8参考文献:袁靖:《中国动物考古学》,文物出版社,2015年。瑞兹(ElizabethJ.Reitz)、维恩(ElizabethS.Wing):《动物考古学(第2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科学出版社,2013年。黄蕴平:《动物骨骼数量分析和家畜驯化发展初探》,《动物考古(第1辑)》,文物出版社,2010年。袁靖:《中国古代家养动物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第四纪研究》,2012年第5讲: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文化的发现与意义(杜水生)主要内容:掌握旧石器早期文化地层年代与石器技术的特点以及引起争论的原因参考文献:周国兴等,元谋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刘东生、丁梦林,关于元谋人化石地质时代的讨论,人类学学报,1983年第期.钱方,关于元谋人的地质时代问题-与刘东生等同志商榷,人类学学报1985年第4期文本亨,云南元谋发现的旧石器,古人类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黄万坡,方其仁,巫山猿人遗址,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金昌柱,安徽繁昌早更新世人字洞古人类活动遗址及其哺乳动物群,人类学学报,2000年第3期。李天元,郧县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戴尔俭,陕西蓝田公王岭及其附近的旧石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第1期吴汝康,陕西蓝田发现猿人头骨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第1期。安芷生等,蓝田人的磁性地层年龄,人类学学报1990年第1期。贾兰坡、王建,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遗址,文物出版社1978.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圈沟旧石器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ZhuR.X,PottsR.,XieFetal,2004,Newevidenceonthehumanpresentathighnorthlatitudeinnortheast,Nature,431:559-562.第6讲:莫维斯的理论与直立人在中国的命运(杜水生)主要内容:掌握莫维斯线的含义以及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影响,直立人的体质特点,时空分布、分类地位及其文化。参考文献:林圣龙,1994,对九件手斧标本的在研究及关于莫维斯理论之拙见,人类学学报,13(3):189-208.贾兰坡,1956,中国发现的手斧,科学通报,1956年12期.黄慰文,1987,中国的手斧,人类学学报,6(1):61-68.黄慰文,1993,东亚东南亚旧石器初期重型工具类型学——评莫维斯的分类体系,人类学学报,12(4):297-304.安志敏,1991,中国的原手斧及其传统,人类学学报,9(
本文标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及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393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