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规范古诗鉴赏答题--团风中学邵志华提问方式7.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6.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4.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2.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分析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变化。1.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简析诗中作者的形象。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答案]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惟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了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1.赏析形象提问方式: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简析诗中作者的形象。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解答分析:古代诗歌中包括客体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爱民惜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献身边塞等形象。答题步骤:(1).指出形象特点.(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特征.(3).结合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塑造这一形象及其塑造的效果.一、分析形象意境型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农家望晴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地高处望云开。诗的后两句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请结合具体词语作简要赏析。[答案]“如鹤”描绘了白发的形象,“鹤立”的姿态给人持久、执著的感觉,写出了农人的迫切心情;其次,“麦地”的背景,交代了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高处”暗示了农人的急切心情,显得非常形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暮过山村贾岛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①不过秦②。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注]①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这里指前者,亦即战火。②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1)诗的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是怎样描绘的?(2)诗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答案](1)首联描绘了一幅远处山村寂静荒凉的图景。首句从听觉上写数里外就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以动衬静;次句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的静。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萧索而冷落的氛围。(2)表现了作者从寒到暖、从恐惧到欣慰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作者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二)领悟意境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第×句描绘了什么景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人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山东烟台)。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1)诗人与故人分别十年间可写的东西太多,但诗人只写两处虚景就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感情。请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2)分析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变化。[答案](1)作者用“浮云”从空间角度写二人漂泊不定、变化无常的感伤;用“流水”从时间角度写岁月如流、年华易逝的感伤。(2)首联回忆当初的交往,表现的是欢乐之情;颔联写十年的分别,表现的是伤感之情;颈联写别后重逢已是头发稀疏鬓角斑白,写喜悦之情,更写伤感之情;尾联写留恋秋山,喜悦中流露出一种恬淡之情。二、分析感情态度型提问方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分析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变化。解答分析:(1)解读寓含情感的关键词或句(或分析诗词的画面、意境);(2)点明作者的思想情感。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河南实验中学模拟)。鹧鸪天贺铸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1)这首词上片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2)本词上片忆旧,下片写实。请从往昔对比的角度,简要赏析作者抒发的情感。[答案](1)运用了对偶(或对仗)手法。“五更钟动”对“十里月明”,“五更”句暗示笙歌彻夜,喧闹时间之长;“十里”句点出东京处处繁华,欢度佳节范围之广。(2)昔日是笙歌阵阵、灯火璀璨,场面热闹,眼前是炉香袅袅,处境孤凄;往昔居于繁华的京城,如今独处暮春时节的天涯;昔日凤凰城阙佳人相伴,如今犹如一只孤雁,在稀疏的晨星中鸣叫着飞过;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有志难展,郁闷孤独,怀才不遇的情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三、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湖南师大)。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2)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试简要分析。[答案](1)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2)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地单独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湖北宜昌调研)。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1)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甚妙,请简述“寒”字妙在何处?(2)本诗以何种表达方式抒发何种情感。[答案](1)“寒”字在此诗中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一个“寒”字烘托出一片离情,引起画龙点睛的作用。(2)表面上看都是写景,实质上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却跃然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耐人寻味。四、鉴赏语言型1.炼字类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四川)。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2.关键词类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序。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该词在结构上所取的作用。(3)该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四、鉴赏语言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好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3.语言特色类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方式: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平淡、质朴、直率、清幽、沉郁)。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四、鉴赏语言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辽宁)。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答案](2)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五、评价、比较观点型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解答分析:这是一种开放题型,答题要选择一面作答,切忌两点兼顾。回答“喜欢本诗”要紧扣诗的内容、情感、艺术效果分条作答。一、分析形象意境型1.赏析形象2.领悟意境二、分析感情态度型三、分析技巧型四、鉴赏语言型1.炼字类2.关键词类3.语言特色类五、评价、比较观点型规范古诗鉴赏答题提问方式答题步骤
本文标题:规范古诗鉴赏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397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