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传播学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杨立川课程性质传播学是新闻与传播学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传播学事实上涉及人类各种与精神现象相关的学科。如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治思想、法律观念、伦理道德、科学技术等等都有一个传播问题。总体而言,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个体都离不开传播,都生活在传播之中并为传播所塑造;作为社会联系具体方式的群体、组织乃至国家、民族也都离不开传播。传播的主体——人人不可能离开传播。因为传播乃是人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重要机制:人主要在传播中掌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知识人主要在传播中掌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技能人主要在传播中掌握人应该掌握的各种社会规范人主要在传播中形成价值观人主要在传播中形成、调整相互之间的联系传播是社会形成、运行和发展的杠杆传播在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形成、运行与发展中起到传递信息(知识、态度意志、思想主张)与情感的作用社会具体表现为群体、组织、国家、地区、人类等。传播是有共同利益的成员构成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部相互沟通、协调与说服的工具传播也是具有着程度不同的利益的社会群体或组织之间相互沟通、协调与说服的工具过年走亲戚电视广告——劝服力如何教学目的设置该课程,目的在于使学习新闻与传播学各专业的学生深入地认识人类传播现象的本质、规律,从传播学的角度丰富和深化对新闻与传播学各专业的认识、理解。学习传播学课程,要达成以下几个目标:首先,要系统而深入地了解国内外传播学研究成果;其次,要从中国实际出合理借鉴西方传播学研究成果;再次,基本能够运用传播学理论解释当代传播实践中的种种现象;同时能以传播实践来检验前人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必读书: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参考书: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9月。孙旭培主编:《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主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学分:3学分。作业一从传播学的角度描述、分析你的眼中的重阳节从传播学的角度描述、分析你的眼中的国庆节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须了解何为传播,了解传播的基本类型及模式,了解传播的功能;同时,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及传播学研究的历史。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定义1、关于“Communication”一词的翻译该词有多种译法,最普遍的一种是译为“传播”.传播具有强调信息的由点到面扩散的特征,因而这样译并不很准确,但永久了,也就约定俗成地具备了Communication所应具有的意义。2、“传播”的种种定义。第一节传播(续)有的定义强调“共享”,有的定义强调有意图的影响,有的定义包括了任何一类的影响或反应,有的定义强调互动,有的定义强了过程。3、“传播”的定义对传播下定义,应认识到:传播学所谓传播指人类传播,传播的内容是社会信息,传播是一个过程。根据定义=属+种差这一公式,传播可定义为: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的沟通过程。二、传播的基本类型1、二分法和四分法: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2、根据传播范围大小分类的五分法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邵培仁)或:人内(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其他分类法劝服性传播——非劝服性传播语言传播——非语言传播说服性劝服——强制性劝服单向传播——双向传播上行传播——下行传播——平行传播还可根据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对相关的传播活动进行分类。三、传播模式1、传播过程传播活动是一个由多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传——受;传播者、接收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2、传播模式。模式的概念:“我们将模式看作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大众传播模式论》,P.2-3)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德福勒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莱利夫妇的社会学模式、马莱茨克模式。拉斯韦尔模式: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给谁接收者取得什么效果效果拉斯韦尔模式及其相应的传播过程诸基本要素(参见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香农-韦弗模式: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噪音来源讯息讯息信号接收到的信号(参见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噪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即噪音。讯息:是包含着意义的一组符号。德福勒模式: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大众媒介设施噪音信宿接收器信道发射器信源反馈设施(参见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讯息讯息译码者释码者编码者(参见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许多相同的讯息推测性反馈来自新闻信源、艺术信源等的输入“大众受众”--许多接收者,各自进行译码、释码和编码--各个接收者从属于某一群体,在此群体内对讯息进行再解释,并经常据此行动。(参见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CR基本群体基本群体基本群体赖利夫妇的社会学模式:更大的社会结构更大的社会结构社会总系统基本群体讯息讯息讯息(参见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CMR媒介传播者的自我形象传播者的个性结构传播者的工作“组”传播者的社会环境组织中的传播者媒介内容公开性所产生的压力和约束来自接收者的自发性反馈传播者在接收者心目中的形象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来自讯息的压力或约束来自媒介的压力或约束接收者在传播者心目中的形象媒介内容的选择马莱茨克模式:内容的效果感受来自媒介的压力或约束媒介在接收者心目中的形象接收者的自我形象接收者的个性结构作为受众成员的接收者接收者的社会环境C=传播者M=讯息R=接收者(参见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四、传播的功能及原则1、传播的功能传播的一般功能:拉斯韦尔的论述、莱特的论述及施拉姆的论述。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CommunicationinSociety)一文中,论述了传播的三大功能:对环境进行监视、使社会各个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1959年,美国学者莱特提出了传播的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2、揭示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他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是一致的。”“3、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是在家庭、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也是在特定的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4、提供娱乐”(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第114页)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论述。两位学者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文中提出了“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这一问题:“向一般读者、听众和观众提供大量的新情况可能会起着麻醉精神的作用,而不是鼓舞精神的作用。由于把越来越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报刊、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节目他们用于参加有组织的行动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一个对争论和问题有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公民,可以因自己在这方面处于高尚的境界而自诩,但是他没有看到自己既不作决断也没有行动。总之,他与现实政治生活只有间接的联系,他只是阅读、收听和思考却以为这可以代替决断和行动。……”“就这一点而言,大众传播可以算是最高尚、最有效的一种社会麻醉品。”(《传播学(简介)》P.169-170)2、传播的原则①遵循传播规律;②符合传播目的(主体的需要-个体、群体、组织、国家、人类的需要);③符合传播环境条件。对于新闻、广告、文艺等均如此。第二节传播学一、传播研究与传播学1、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是一种非系统、非自觉地,带有较强的经验性特征的关于传播现象的研究。这种研究古代社会就有。例如——第二节传播学(续)《庄子•人间世》中提到,在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在其主观意识、情感倾向的影响下,可能会添加溢美之词或溢恶之词,从而使信息失真。《战国•策魏策》:“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吕氏春秋•察传》:“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所谓宋国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即见于此篇。古希腊时期的一些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曾论述过有关传播问题。如,亚里士多得在《修辞学》中阐述了论辩方式、听众心里及语言风格等。第二节传播学(续)2、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的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传播现象。研究的任务是揭示人类传播现象的本质、规律,探讨传播业务的原则要求、方法技巧。传播学的学科构成:有学者把传播学分为四个层次: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八个部分: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有学者把传播学分为三个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我们认为也可以从人类传播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出发把传播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传播学的发生论、传播学的发展论、传播学的本体论、传播学的功能论。再加上传播学方法论,共五个部分。第二节传播学(续)二、传播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1、传播学的产生该学科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与美国。张国良先生认为:较确切地说,传播学是19世纪末以来逐渐形成的。粗具规模,则是在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者李彬先生认为,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是“一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李彬著:《传播学引论》P.18)。传播学的产生,一方面基于大众传媒、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基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等被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威尔伯•施拉姆被称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第二节传播学(续)2、传播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传播学产生以后,逐渐扩散到世界其他国家。到20世纪60年代,欧洲形成了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美国的传统学派的传播学研究成并峙之势。虽然曾有学者(戈尔丁、默多克,1978,)曾“干脆断然宣称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传播学”(李彬著:《传播学引论P.8)。)而从目前来看,该学科已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研究领域日益扩大”,“学术流派层出不穷”(邵培仁,2000),研究日趋走向繁荣。并越来越走向“科学化”、“融合化”、“鲜活化”、“操作化”、“分支化”、“本土化”(邵培仁,2000)。邵培仁先生认为,科学化主要表现在:积极探索传播规律、积极建构理论体系、积极推进传播教育的态势等方面。而鲜活化即必须采用新颖的分析模式,注意鲜活的信息资料,重视活生生的实践活动。第二节传播学(续)传播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王中先生写于1956年的《新闻学原理大纲》(刊于《新闻研究资料》总36辑,986年12月出版)中即有“大众传播”一词,并用英文注明为”Masscommunication”)和70年代后期两度传入我国大陆。1982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提出了我们对待西方传播学的一基本指导方针:“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2000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播学论文选萃》一书的《出版前言》认为:“我们在‘系统了解’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从总体上讲,我国传播学尚处在引进和介绍式研究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我国大陆传播学者的传播学研究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①介绍引进外国传播学研
本文标题:《传播学》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11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