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三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三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概述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系统土地适宜性评价技术土宜评价何谓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某种土地类型满足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要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程度。土地适宜性评价适宜用来干什么适宜某种用途的等级第一节土地适宜性评价概述一、土地适宜性评价定义直观的解释指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可分为:土地农用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各构成要素对植物生长、畜牧生产以及城市建设等用途的适应性和限制性,以此反映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高低、限制因素及其强度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基本原理: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和任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科学管理服务的,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以及土地利用工程设计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任务:简言之,即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出对已使用土地有哪些不适宜现在的用途、需改作其他用途以及指定用途的适宜性土地的极限值。四、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1、综合性与主导性原则2、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3、针对性与因地制宜原则4、当前利用与持续利用相结合5、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工作准备和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第二节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FAO1976年推出《土地评价纲要》,其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采用土地适宜性纲(order)、土地适宜性级(Class)、土地适宜性亚级(Subclass)、土地适宜性单元(Unit)四级分类制。(一)适宜纲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S)和不适宜(N)。适宜纲是指持久利用预期产生的效益大于投入,而对土地不会产生破坏;不适宜纲是指土地对所考虑的用途不能持续利用。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二)土地适宜性级反映土地对所考虑用途的适宜程度。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阿拉伯数字表示。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S1:高度适宜,土地对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没有限制,或较小的限制,不致降低产量或收益S2:中等适宜,土地对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有中等程度的限制性,这些限制性将减少产量和收益并增加所需投入,但从这种用途中仍能获得利益,有利可图,但明显低于S1类的土地S3:勉强适宜,有严重的限制,会降低产量或增加投入,收支仅仅勉强平衡适宜纲通常分为三类不适宜纲通常分为两类N1:暂时不适宜,土地有限制性,但终究可以克服,而在目前的技术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N2:永久不适宜,土地限制性相对严重,在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三)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亚类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附在适宜类符号之后。m:土壤水分限制;o:土壤通气性限制n:土壤养分限制;e:土壤侵蚀限制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适宜纲中的高度适宜级和不适宜纲中的永久不适宜级不再续分亚级。在实际工作中设置亚级有两个原则:亚级的数目愈少愈好,只要能区分开适宜类的不同质量的土地就可以;对于任何亚级而言,在符号中应尽少用限制因素,一般只用一个字母就可以。(四)土地适宜性单元土地适宜性单元是适宜亚级的续分,单元与单元之间在程度上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影响土地生产特点和经营管理要求。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亚类之后。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表示方法:连接号“—”按阿拉伯数字列于亚级符号后,如:S2m-2S2w-6纲(适宜)级(中等适宜)亚级(土壤耕性差)单元(第6单元)适宜性分级系统表示方法注意:在具体评价中,究竟划分到哪一等级,是全部评出纲、级、亚级和单元,还是只评出纲、级和亚级,取决于研究区范围大小和研究目的与深度。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制图中还涉及到某些区域,他们与所考虑的评价目的关系不大,例如居民地等,对于这些区域,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角度而言是无关地区,FAO评价图上用NR表示,即在这些区域内不进行评价。以FAO为例的评价步骤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势、目前土地状况、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等。(二)评价步骤资料的可靠性和限制性。评价土地的范围和边界、评价的类别、工作方式选择、工作时段划分、任务安排。产品及产量,市场方向,资金集约度,劳力集约度,动力,土地状况,机械化和工具,技术知识和态度。(二)评价步骤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2)2、确定土地利用的种类,明确土地利用要求:预先确定和工作中确定两类方法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的需求:不同的环境条件、耕作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2)例如1:分析雨养农业对土地的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热量、温度、水分、土壤排水能力、养分的有效性、发芽条件、灾害性天气、盐渍化程度、大田病虫害等);B.(土壤耕作的难易程度、机械化潜力、土地备耕和清理状况、管理单位的规模及增长状况以及区位条件等);C.(侵蚀危险、土地退化等)例如2:分析用材林对土地的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生(辐射、温度、湿度、土壤排水能力、养分状况、根系条件、土壤毒性、森林密度、森林成熟率、森林病虫害、洪水及滑坡等灾害);B.管(机械化操作、采伐操作、林区道路修建及养护、苗圃占地等);C.保(土壤侵蚀、溪流影响、植物动物保护需求)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2)(二)评价步骤选择原则: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大小;临界值出现的频率;资料获取的可行性本步主要是综合评定编制评价表;用经验法、极限条件法、运算法综合评定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3)3、调查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所谓土地特性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然属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所谓土地质量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FAO,1976)”(1)与农作物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2)与畜牧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3)与林业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4)与土地经营管理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土地质量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土地性状因子(二)评价步骤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4)4、土地利用与土地的比较1)“供需”的匹配2)土地利用对土地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3)社会经济分析4)实地验证(二)评价步骤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5)5、提交评价成果(1)成果的表现形式:文字、图表、数据(2)成果的载体形式:硬拷贝、电子文件等。*对《纲要》的评述在一个土地单元内不能仅对一种利用方式作出评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有不同的要求评价时使用土地质量,而不只是土地性质针对性较强,实用;多宜性评价二、中国土地农业适宜性分类系统《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分类系统采用“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五级分类系统。①零级单位——土地潜力区以气候因素中的水热条件为依据,反映区域间生产力的对比,同一区内应具有大体相同的土地生产能力,包括适宜的农作物、牧草、林木的种类和组成、熟制和产量及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和主要措施。共划分9个土地潜力区。9个潜力区华南区,华北—辽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西北干旱区,云贵高原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区,内蒙古半干旱区,青藏高原区②土地适宜类是在土地潜力区的范围内,依据对土地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共分8个土地适宜类:宜农耕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宜农林土地类、宜农牧土地类、宜林牧土地类、宜农林牧土地类、不宜农林牧土地类。土地适宜类与FAO不同,FAO在土地适宜性纲中分适宜S、不适宜N③土地质量等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反映土地的适宜程度和生产潜力的高低,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各土地适宜类,均可按农林牧适宜程度与质量高低划分,每个适宜类都包括三个质量等。如:宜农土地宜林土地一等地……一等地……二等地……二等地……三等地……三等地……1、宜农土地(1)I等地对农业无限制或很少限制,质量好。(2)II等地对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3)III等地对农业利用有较大的限制,质量差。2、宜林土地(1)I等地最适于林木的生长,无限制因素或很少限制因素。(2)II等地一般适宜于林业生长,有少量限制因素。(3)III等地对林木生长具有较明显的限制因素。3、宜牧土地(1)I等地最适宜于放牧或饲养牲畜,质量好。(2)II等地一般适宜于放牧或饲养牲畜,质量中等。(3)III等地勉强适宜于放牧或饲养牲畜,需大力改造。④土地限制型在土地等的范围内,按其限制因素及其强度划分,在同一限制型内,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相同的主要改造措施。在同一等内,型与型之间只反映限制因素不同,而没有质上的差别。如:同一个土地等内,可划分出土壤侵蚀、地形坡度、土壤盐碱化、沼泽化等几个限制型,它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土地型的划分对农业生产有很大意义,基本与FAO土地适宜性亚级同。无限制(o),水文与排水限制(w),土壤盐碱化限制(s),有效土层厚度限制(l),土壤质地限制(m),岩石裸漏限制(b),地形坡度限制(p),土壤侵蚀限制(e),水分限制(r),温度限制(t)④土地限制型⑤土地资源单元—最低一级分类单位表明土地的自然类型或利用类型,是由一级具有较一致的植被、土壤及中等地形或经营管理与改造措施上较相同的土地构成。例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华南区宜农土地类一等宜农地无限制型平地草甸型水稻土水田平地潮沙泥土旱耕地宜林宜牧土地类一等宜林、二等宜牧地坡度限制型丘陵砖红壤禾草灌丛土地山地红壤禾草草地二等宜林、三等宜牧地土质限制型海滨低地沙土草地三等宜林、宜牧地基岩裸露限制型山地石灰岩土灌丛草地《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分类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分类依据气候、水热对农、林、牧业的适宜性适宜性程度限制因素、限制程度《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分类系统特点:评价与制图结合评价体系与《纲要》的相似主宜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应用价值对两个评价系统简评共同点:依据相同—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两个评价系统都是对适宜性类别、适宜性程度、限制性类别、限制性程度四个方面的反映。在高等级的评价系统,表示适宜性类别;在中等级的评价系统,表示适宜性程度;在低等级的评价系统,则进一步反映限制性类别与限制性程度中量的差别。不同:FAO纲中—适宜纲S—单宜中国—土地适宜类—多宜适宜范围:FAO:适宜小区域范围(县级),有针对性的土地评价单元,单一用途,如:种植某种作物、果树等;中国:适用于大区域范围评价(全国、省级),能较好的反映评价区的土地资源总的状况,多种用途。三、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类系统(一)建设用地适宜类(二)建设用地适宜级(三)建设用地限制型一般分为:地下水埋深限制型,坡度限制型,地层构造限制型,工程地质限制型,断层限制型,水文限制型等等。根据土地对建设用途的适宜程度分为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三类。是在建设用地适宜类下的续分,反映适宜类中土地质量的差异。第三节土地适宜性评价技术评价方法的核心内容大多采用土地用途要求与土地质量的比配。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质量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与适宜性评价结果相互适应和调整的过程。比配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检验土地利用方式是否恰当,并提出改进土地利用方式的依据和途径。包括2个过程:1)依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分析比较得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2)提出新的土地利用方式。依据土地性状的分析比较得出提出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要求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一、评价目的的确定
本文标题: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三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77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