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名词解释1气候的定义: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天气(气候要素)的多年平均状况及其极端情形。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3气候系统的定义:由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4南极臭氧洞:南极地区上空大气臭氧总含量大幅度异常下降的一种现象。5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使地面气温升高的效应。6气溶胶的阳伞效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引起地面气温的下降,其效应类似于阳伞效果,故称为阳伞效应。7混合层:海洋上层的温度受到大气影响,在海洋表面向下的几十米的水层里,风浪和海流引起的湍流混合十分强烈,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很小,因此被称为混合层。8温跃层:但到某一个高度以后,很快遇到一个较薄的水层,其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特别剧烈,这一区域被称之为温跃层。9反馈:气候系统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气候属性的变化,称为反馈。包括正反馈过程和负反馈过程。10正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同号,使气候变化加剧,产生气候不稳定称为正反馈。11负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反号,抑制气候的变化和异常,使气候趋于稳定,称为负反馈。12第一类气候预报:对未来某一具体时段气候状态的预报,其可预报性取决于作用于气候系统的外力和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对大气影响的可预报性。13第二类气候预报:与时间无关,预测气候对某一影响因素变化的响应。14气候诊断:根据气候监测结果对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作出判断15气候模拟:根据一定的大气或海洋动力学、热力学定律,在给定边界条件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气候。16太阳常数: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处、垂直于太阳光线方向、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接收到的所有波长的太阳辐射能。17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天顶角:即入射光线与当地天顶方向(地面法线)的夹角(与太阳高度角互余)18赤纬:太阳直射点纬度(即太阳直射光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地球赤道平面与太阳和地球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19大气质量(单位面积*光学路径):光在大气中经过一定长度路径到达地表面时,其经历空间中所含大气物质的质量。20大气质量数(m):实际投射条件下的大气质量与垂直投射下的大气质量的比值。21大气透明度:描述大气对太阳辐射衰减的程度。大气透明系数:大气对太阳辐射所有波长的平均透明系数,简称大气透明系数。22吸收的定义:大气分子被入射太阳辐射激发,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称为吸收。23反射作用:大气中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间去的过程.24大气窗:(7~13μm)位于地面辐射波段最强处,大气的吸收率最小,透射率最大,这一波段能量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将这一波段称为大气窗.25太阳直接辐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吸收和散射的消弱后,沿投射方向直接到达地表面的那部分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直接辐射。26散射辐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受到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尘埃、气溶胶、水汽等的散射作用,使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以漫射形式从天空的各个角度到达地表,这一部分辐射量成为散射辐射。27地表总辐射:实际大气条件下到达地表的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是地表面得到的太阳辐射的总能量,称为地表总辐射。28行星反照率:地球-大气系统的反照率。它表示地球作为行星对入射的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29地表的热量平衡:地面在获得辐射差额时,一方面要升高地表温度,另一方面将盈余的热量以湍流显热和潜热向大气输送以及向地表活动层的分子输送,长期平均,其获得的辐射差额与支出达到平衡称为地表的热量平衡。30热源、冷源:某一地区地表有湍流热量向大气输送,称该地区为热源,反之为地面冷源(热汇)。31大气的热量平衡:自地面伸展到大气顶的单位截面积垂直空气柱内所有热通量的代数和。32地-气系统的热量平衡:下垫面及其以下活动层(温度日变化波及的深度)和大气柱内的热量收支状况。33水分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以及大气运动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34外循环(大循环):水分由海洋输送到陆地,又回到海洋的循环;内循环(小循环):由海洋(陆地)通过蒸发的水汽,再以降水的形式直接落到海洋(陆地)的循环。336全球水分循环:海陆间的水分循环—大循环,循环的过程慢,水汽运行的路程长.37区域水分循环:海洋或陆地内的水分循环—小循环的过程快,水汽运行的路程短。(开放式循环系统)38水-土-植系统水分循环:土壤、植物和水分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开放式循环系统)39蒸发和蒸散的概念:水分从物体表面即蒸发面,向大气逸散的现象称为蒸发。植被地段的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统称为蒸散。40蒸发率:单位时间从蒸发面单位面积上逸散到大气中的水分子数与从大气中返回到蒸发面的水分子数的差值(当为正值时)称为蒸发率。41蒸发潜热:单位水量蒸发到空气中所需的能量称为蒸发潜热42蒸发量E,即是从蒸发面跃出的水量和返回蒸发面的水量之差值,称为有效蒸发量43土壤蒸发:是发生在土壤孔隙中的水的蒸发现象44大气中水含量:从地面到大气顶单位面积大气柱中的水分含量.45降水:云中的液态或固态水在重力作用下,克服空气阻力,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46水量平衡概念:水分循环的数量表示,即任一区域在某一时段内,水分收入与支出的差等于该区域在该时段内的水量变化,长期意义下,任一区域水量保持收支平衡.47大气的水分平衡:某一地区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大气柱中总收入的水汽量与总支出的水汽量之差,等于该地区这一时段内大气柱中水汽含量的变化量。48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其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以上,时间尺度在数天以上。49大气活动中心:长年都存在,仅范围和强度有所变化。半永久性活动中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只在某些季节存在。50季风:一般地说,季风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是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一种最典型的情况。51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为海陆风。52气候的地带性:气候系统中的能量、大气运动及气候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都具有一定带状特征。这种带状分布近似于与纬圈一致,因此气候的差异也具有一定的带状特征。53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含义:海洋通过加热影响大气运动,大气运动通过切应力对海流产生影响,使海水产生风吹流和上翻运动,使海温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加给大气的热量。54风生环流:大洋中由盛行的稳定风系所生成的海流,自成循环体系。动力学原因所生成的海流,亦是通常所说的洋流。55热盐环流:由于广大洋面受热、冷却、蒸发和降水不均匀所造成的海水温度和盐度变化,导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形成的热力学海流,称为热盐环流,也成温盐环流。56西太平洋暖池: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海温最高的海域,常年维持着28℃以上的高温,全球大约90%的暖海水集中在这里,故称西太平洋暖池57厄尔尼诺(ElNiño):海洋异常现象,用来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每隔几年发生的大规模表层海水持续半年以上异常偏暖的现象。58拉尼娜(LaNiña):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低于正常值的事件。59南方涛动(SouthernOscillation):大气环流异常,用来描述热带太平洋地区和热印度洋地区的气压场(SLP)反相变化的跷跷板现象。60南方涛动特征指数:塔希提与达尔文两地的海平面气压差距平值61沃克环流:赤道东太平洋下沉,西太平洋上升,地面为偏东风,高层为西风的纬向垂直环流称为沃克环流。62偶极子模(IOD):赤道东南印度洋海水异常变冷,赤道西印度洋海水异常变暖,即西暖东冷为正偶极子事件,反之为负偶极子事件。63印度洋海盆一致模:印度洋SST为一致正异常的模态称为印度洋海盆一致模64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猛烈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它生成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在海温超过26.5℃的洋面上。65陆面过程(也称为陆-气相互作用):是指发生在陆地表面的热力、动力、水文以及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一系列复杂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66陆面物理过程:主要是指发生在陆面和陆气界面的能量平衡、水分平衡以及动量交换过程。67陆面生物化学过程:通常是指与陆地植被或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同化、气孔传导、蒸腾蒸发、光合作用以及碳、氮等化学元素循环转化有关的时间尺度较长的过程。68陆面生态过程:通常指月至年际时间尺度上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变及其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包含了植被的生长、演替以及各种扰动(火灾、虫灾、土地利用等)过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还考虑植被、土壤之间碳、氮等营养物质的交换过程。69雪线:长年积雪的下线。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二者平衡时为气候雪线。70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由各种要素(气温、降水、气压等)所表征的气候状态相对于某一气候标准态的偏差或同类气候状态间的变化称为气候变化;当这种偏差(变化)超过一定程度称为气候异常。71气候(标准态):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天气的多年平均状况及其极端情形。72气候状态: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天气的某一年份或指定年份平均状况。73气候变率:大量同类气候状态间的方差,也经常用来专指年际及年代际的气候变化。或者:时间尺度大于天气尺度的气候变量围绕平均值的变化。气候变化包含气候变率。74气候趋势:气候的长期变化倾向,即在记录时期(特定时期)具有单调地上升或下降特点的气候变化(线性和非线性趋势)75气候波动(振荡):气候状态围绕气候平均态的波动式变化,表现为准周期性振荡特征,有年际、年代际等时间尺度.76气候突变:从一种气候状态(或稳定持续的变化趋势或气候波动)跳跃式地转变到另一种气候状态(或稳定持续的变化趋势或气候波动)的现象。77均值突变:从一个气候基本状态(以某一平均值表示)向另一个气候基本状态的急剧变化。78趋势突变:两个气候阶段有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例如,某个气候阶段温度一致持续下降,其后一个气候阶段的温度一致持续上升。79变率突变:变率突变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振幅有明显差异的突变;其二是频率有明显差异的突变。80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在几万年以上的气候变化.
本文标题:现代气候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7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