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认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从而深刻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目标任务,增强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的自觉性和责任心。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教学内容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提问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谁提出来的?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和谐社会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1.中国具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孔子:“和为贵”(一)、理论渊源墨子:“兼相爱”、“爱无差”墨子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尊老图《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2.西方社会也有影响深远的和谐思想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哥拉斯提出“和谐最美”。他认为:“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好的——和谐。”柏拉图提出“公正即和谐”,强调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应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都有节制,这样才能实现和谐的“理想国”。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3.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傅立叶欧文魏特林著•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结果只能陷于空想,而不可能真正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共产党宣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5.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探索在长期实践中,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论。毛泽东:“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毛泽东在1957年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1992年在南方视察的邓小平江泽民: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取得的成就存在的矛盾和问题(1)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2)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4)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3)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5)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6)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进入21世纪,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和平、合作、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为我们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挑战: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对我国产品的技术壁垒、生态壁垒、安全合作壁垒等呈上升之势,制约发展的外部因素更多,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挑战也在增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多极化在发展恐怖主义危及世界和平巴以冲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表现形式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等等。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胡锦涛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图为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1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2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4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三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二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理论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理论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三位一体”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十二大十六大以来“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理论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二、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指导思想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82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