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11.11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内容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或者说,为何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认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掌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本质特征(3)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4)学会运用和谐思维认识事物,分析社会问题,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本质特征·理解“改善民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2、教学难点·把握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及其与西方“福利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系·第11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转型期。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教学导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从而提出了“社会建设”的议题,社会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民生”问题结合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材料,(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这个国家也就进入了矛盾凸显期,这是一个既充满着新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的时期。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万多亿美元,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000美元。导入讨论1、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会出现人们内部物质利益的矛盾?2、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人们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一)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1.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人与自然---天人关系儒家:“天地生万物”,主张“仁民爱物”道家:“王道政治”佛家:“佛性”人与自身---儒家:强调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道家: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佛家:讲修来世。——人与人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人与社会《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和谐儒家的理想就是“天下”。《礼记》中“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说的就是以超越一国一族的“天下观”,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洪秀全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第11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同”和“小康”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理想。据《礼记·礼运篇》载,“大同”是“天下为公”的最高理想社会。在大同社会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反映了理想化的传说中尧舜时代原始公有制社会的一些特征。“小康”则是自禹开始的家天下。在小康社会里,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为维护这种私有社会的秩序,就必须提倡礼义。这反映了阶级社会形成后的一些特征,也说出了“礼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儒家“大同”思想相关知识2.西方的和谐社会观早期:关注点:人与自然.民主权利等赫拉克利特:“自然追求对立,对立产生和谐”,“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柏拉图:“无秩序变成有秩序”.亚里士多德提出“混合政体”.柏拉图(前427年-前347年)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2、西方的和谐社会观中世纪:基督教,理性服从信仰.文艺复兴:开普勒:《宇宙和谐论》.路德和加尔文的新教运动,用“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理性、克己、勤俭、救赎、节制”能产生“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2、西方的和谐社会观斯宾诺莎:理性指导下,遵从自然必然性.人人追求全体的公共福利.康德:人为自然立法黑格尔:“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卢梭:社会契约论.洛克和孟德斯鸠设计的三权分立机制.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自由社会”理念。亚当·斯密(公元1723~公元1790)《道德情操论》.《国富论》斯密难题:“利己主义”的经济思想与“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天然矛盾,如何协调?“社会均衡论”.“社会分工论”等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1939年-)“可持续发展”概念首次提出第11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西方近代以来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的著作还有如下:帕森斯著涂尔干著罗尔斯著贝弗里奇著第11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福利国家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政治思想。它把国家看成是全社会增加福利的工具,要求国家通过立法和财政经济措施,积极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首次明确地阐述了福利国家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成为西方各国的官方理论。福利国家思想的影响在60、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面貌,但也带来一系列弊端,如通货膨胀、政府机构庞大、生产率低下等。70年代末西方保守主义抬头,福利国家思想的影响有所减弱。西方福利国家论相关知识3.空想社会主义对和谐社会的探索---1803年,法国傅立叶:《全世界和谐》。---1824年,英国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傅立叶第11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的著作如下:傅立叶欧文魏特林著第11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知识“乌托邦”一词由两个希腊字组成:“乌”(ou),按希腊字的意思是“没有”;托邦(topos),按希腊字的意思是“地方”。“乌托邦”的意思就是“没有的地方”,即“空想”。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渊薮,必须消灭它。乌托邦4.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观“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第11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理论的探索和发展在长期实践中,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第11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毛泽东:“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毛泽东在1957年第11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B、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1992年在南方视察的邓小平C.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D.十六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更加全面地阐述,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结合数据、图片材料具体分析)思考:怎样理解重要战略机遇期?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案例分析:中国遭遇外贸摩擦—轮胎特保案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思考:如何理解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殊背景?1、人与自然的冲突——生态危机2、人自身心灵冲突——精神危机3、人与人的冲突——整合危机4、人与社会的冲突——社会危机5、经济发展的冲突——发展危机(图片、视频播放)•地区差距巨大贪污腐败在一定社会领域还非常严重艰难的讨薪之路我国遭遇严峻的贸易摩擦西方社会炮制“中国威胁论”思维空间:1.如何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2.究竟如何理解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进步和代价的关系?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1.何谓“社会”第三,微观层次上:即作为复合的人的聚集状态,主要指某一区域的社会,如农村社会、城市社会、社区、街道、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宏观层次上:泛指以人为中心的整个人类社会。第二,中观层次上:指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的概念。2.何谓“和谐”第三、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第一、和谐是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第二、和谐不是无差别、无矛盾、无冲突。3.何谓“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中观层次的概念和谐。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第二个层面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即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第三个层面是人自身的和谐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11.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83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