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ppt课件
新情景·激趣引航你我竭力,众人齐心,今日之中国必青春长久,纷乱之世界一定安泰祥宁。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此全国人民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共同构建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新中国的政治体系。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盼望已久的独立、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新知识·预习探究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学习要点(1)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2)根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分析人民政协职能的变化。(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分析民主政治建设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政治特色。新知预习一、开国大典1.背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2)主要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3)参加者: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2.开国大典(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2)新中国的政权特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问题探究1]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职能?为什么?提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统一战线的职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筹备工作,其中,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又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宪法的颁布(1)目的:保障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替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时间: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3)内容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4)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5)意义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2.法治的完善(1)背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2)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人民的民主权利受法律保护。[问题探究2]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提示: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背景:新中国建立之初,就把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当做头等大事。2.标志: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意义(1)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沿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程序运行。(2)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3)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4)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2.指导思想:1956年4月,中共中央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3.主要形式:是政治协商;基本组织是政治协商会议。4.职能转变:1954年后,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5.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问题探究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机构。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2.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3.法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格局:形成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和西藏五大省级自治区,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5.意义(1)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做主。(2)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思维导图新课堂·互动探究主题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及特点史料应用材料一1954年9月15日开幕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有1226名代表,包括了我国所有的民主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了工农业劳动模范,军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包括了各民族各阶层的代表。材料二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三“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分析:1.材料一说明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怎样构成的?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特点?2.材料二中的“里程碑”指什么?为什么被称为“里程碑”?3.根据材料三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全国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构成。特点: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2.“里程碑”: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原因: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基本建立,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权力主体是人民(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普选产生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间接行使国家权力;权力广泛(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重点聚焦要点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典例精析例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种“新制度”指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三权分立【解析】“人民……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揭示了这种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制度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答案】A误区警示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跟踪练习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但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在亲自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及监督权之余,将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权、审判权、法律监督权等分别委托给政府、法院、检察院,而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则必须对选出的代表、委托的国家机关进行监督。这体现了()A.“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原则B.直接民主的原则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民主代议制形式【解析】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结合材料中的亲自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及监督权,并且还可以将部分权力委托给政府、法院、检察院,并对其实行监督。这实际上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委托、监督以及行使权力的原则,也就是“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原则。【答案】A跟踪练习2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但代议制的形式和本质有差别。以下关于中西方代议制的比较正确的有()①人民代表大会制本质上优越于西方议会制,不必进行改革②实施权力的主体相同③都是政体,但本质不同④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解析】无论何种政治制度都存在不完善地方,由此可排除①;中国的代议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是实施国家权力的主体,而西方的代议制实施的主体是资产阶级,故②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代议制都是政体,但前者维护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后者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③正确;中西方国情不同,组织和活动原则明显不同,④正确。【答案】C主题二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史料应用材料图1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图2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图3漫画:民族大团结请分析:1.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哪些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2.图2中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重要作用?3.图3体现的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调动了广大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3.原则:平等、团结、互助。目的:实现共同繁荣。4.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点聚焦要点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中国的多党合作制既不同于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也根本不同于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而是有自己的显著特征。(1)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惟一政党。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是一种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基础。(3)多党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方针是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4)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要点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从我国的实际国情看,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相对稀少,经济欠发达;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相对较高。这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需要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3)我国各民族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与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教育程度上都存在较大差别。这些都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要点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1.特点(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2.优越性(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
本文标题:【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16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