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国史学史】第四章 宋元时期4。11
第四章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第四章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第一节宋元史学发展的概况第二节宋元时期纪传体正史的编修第三节《资治通鉴》第四节《通志》和《文献通考》第一节宋元史学发展的概况一、宋元史学发展的表现(一)史书数量众多(二)史书门类齐全(三)修史机构众多二、宋元史书编纂的特点(一)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二)典志体史书的发展(三)通史地位的加强(四)古史和当代史的史书增多(五)新体裁、体例史书出现(六)民族史、地方史和域外史有很大的发展(一)史书数量众多《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书共929家,29201卷;《宋史·艺文志》:史部书共2147部,43109卷(清卢文[弓召]《宋史艺文志补》,另考出678部)《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史部书564部,21950卷,宋人著作189部,5644卷。宋代史书(部)占清初以前三分之一,卷数占五分之一。(二)史书门类齐全古代史书的体裁到了宋代应有尽有,以致一直到近代,史著的体裁难以再有创新的余地。《宋史·艺文志》中所载的宋代史籍共有13大类,后世所有的门类宋代已经齐备。袁枢和朱熹分别创立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这两种史书体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类十三:一曰正史类,二曰编年类,三曰别史类,四曰史钞类,五曰故事类,六曰职官类,七曰传记类,八曰仪注类,九曰刑法类,十曰目录类,十一曰谱牒类,十二曰地理类,十三曰霸史类。——《宋史·志第一百五十六·艺文二》(三)修史机构众多1、起居院2、时政记房3、日历所4、实录院、国史院5、会要所1、起居院(宋太宗淳化五年)丙戌,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张佖言:“······臣欲请置起居院,修左右史之职,以记录为起居注,与时政记逐月终送史馆,以备修日历。·······”上览奏而嘉之,乃置起居院于禁中,命起居舍人、史馆修撰梁周翰掌起居郎事,秘书丞、直昭文馆李宗谔掌起居舍人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五起居院:宋太宗时于禁中设起居院,“(起居)郎与舍人分直崇政殿以记言动,别为起居注,每月先进御,后降付史馆。”(《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宗淳化五年[994])周必大《起居注稿》三卷,记孝宗三天事2、时政记房宋朝時政記,由中书、枢密院分别撰录,称中枢时政记与枢密院时政记。元丰改制之后,枢密院不变,中书改为三省时政记。分别设时政记房主持修撰之事。癸未,三省言:「受圣旨并御批手诏并画制,房分将承受簿劃刷名件,职级常行点检,具无漏落状,于次月二十日已前,门下省送杂务房,中书省送催驱房,尚书省送知杂房,类聚本月内关送时政记房。如有漏落,本房并职级量事大小等第理过。」从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五十八宋哲宗元佑六年(辛未,1091)时政记房:宋初设,吏额为7人左右,所记为大臣论事、“帝王言动”(《宋会要辑稿·职官》)。李纲《建炎时政记》三卷3、日历所日历编修起于唐顺宗时,顺宗永贞元年(805,《唐会要》误为贞元元年)监修国史韦执谊奏曰:“令修撰官各撰日历,凡至月终,即于馆中都会,详定是非。”(《唐会要·修国史》)唐末《天祐日历》至迟在北宋中期设日历所,著作郎和著作佐郎掌编修日历,“以宰执时政记、左右史起居注所书会集修撰,为一代之典。”(《宋史·职官志四》)宋朝以后,元明清三朝只有明初尝修成《大明日历》一百卷,其后此事亦废。所以说,修撰日历累朝不辍的,并形成一套固定严密的制度,是有宋一代所独具的。日历所隶秘书省,以著作郎、著作佐郎掌之。以宰执时政记、左右史起居注所书会集修撰为一代之典。——《宋史·职官四》4、实录院、国史院每修前朝国史、实录,则别置国史、实录院。——程俱《麟台故事》卷四(绍兴)九年(1139),诏著作局掌修日历,遇修国史则开国史院,遇修实录则开实录院,以正名实。——《宋史·职官四》实录院:神宗元丰以前,门下省置编修院,专掌修国史、实录、日历;元丰改制,每修前朝实录,别置实录院,以首相提举;自南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始,基本是遇修实录则开实录院。(见《宋史·职官志四》)国史院:宋哲宗时正式设置,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诏“置国史院,修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正史”,此后遇修国史则开国史馆。(《建年以来系年要录》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宋代实录纂修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终南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纂成14帝实录(从太祖、太宗,至宁宗、理宗)。今存《太宗实录》残本20卷,为宋代唯一流传的实录。宋多称“国史”为“正史”,始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终南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纂成十三朝国史,起太祖,止宁宗。(二)典志体史书的发展1、典志体断代史——会要(1)王溥的《唐会要》及《五代会要》(2)宋朝设会要所,编本朝会要(3)补撰前代会要2、典志体通史——《文献通考》会要会要,是分门别类记载一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专书。《唐会要》《唐会要》的成书:据唐人所撰《会要》、《续会要》增修而成。“(贞元)十九年[803]二月,淮南节度使杜佑撰《通典》二百卷上之,……又杭州刺史苏弁撰《会要》四十卷,弁与兄冕缵国朝故事为是书。”(《唐会要·修撰》)“叙高祖至德宗九朝沿革损益之制。”(《郡斋读书志·类书类》)“(大中)七年[853]十月,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崔铉上《续会要》四十卷,修撰官杨绍复、崔瑑、薛逢、郑言等,赐物有差。”(《唐会要·修撰》)“记德宗以后至大中六年事迹,补苏冕前录之缺。”(《玉海·唐会要》)“建隆二年[961]正月丁未,司空平章监修国史王溥等上《新编唐会要》一百卷,文简理备,太祖嘉之,诏藏史馆,赐物有差。”(《玉海·艺文·建隆新编唐会要》)王溥合前二书,“又采宣宗以后事共成百卷。”(《郡斋读书志·类书类》)《唐会要》苏弁、苏冕撰成《会要》40卷,(唐高祖至德宗九朝典章制度)崔铉主持撰《续会要》40卷,(德宗至宣宗七朝典章制度)王溥《唐会要》100卷。(我国现存最早的会要体史书)《唐会要》的内容:《唐会要》记一代“礼乐刑政”。在形式上未分门类,仅标事目,分514目,大体按帝系、礼制、舆服、音乐、学校、刑法、历数、灾异、封建、宗教、职官、选举、食货、民政、四裔外国等15个门类顺序排列,不便立目者,归入“杂录”,附于各条之后。较《通典》多帝系、历象(灾异),少兵、州郡。卷7、8、9(上、下)、10(上、下)佚,后补。《唐会要》的史料价值:苏冕、苏弁兄弟及杨绍复为本朝人记本朝事;以当时的诏令、敕令、律、令、格、式、国史为基本素材;作者的议论低格(“苏氏议曰”、“杨氏议曰”、“议曰”)“唐实录除顺宗一朝外,均已亡佚,此书(《唐会要》)可取实录地位而代之。(柴德赓《史籍举要》)“《唐会要》虽然在史识方面不可与《通典》相提并论,但就‘礼乐刑政沿革’方面的史料价值而言,唐天宝以前自然以《通典》为最早、最系统,天宝以后则以《唐会要》为最早、最系统,然后才是《旧唐书》。”(谢保成《中国史学史》二)王溥《唐会要》、《五代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五代会要》30卷作者王溥,“采梁开平至周显德事迹,为《五代会要》三十卷。乾德元年(建隆四年,963)七月甲寅上之。缀君臣事迹,以类诠次,诏付史馆。”(《玉海·五代会要》)史料价值极高:据五代实录写成;为记述五代典章制度的唯一史籍(《旧五代史》为辑本,《新五代史》仅有“司天”、“职方”二考)。“欧阳修作《五代史》,仅列《司天》、《职方》二考,其他均未之及。如晋段容、刘昫等之议庙制、周王朴之议乐,皆事关巨典,亦略而不详。……赖(王)溥是编,得以收放失之旧闻,厥功甚伟。……欧史务谈褒贬,为《春秋》之遗法;是编务核典章,为《周官》之旧例。各明一义,相辅而行。读五代史者,又何可无此一书哉!”(《四库全书总目·政书类》)宋修会要:宋设会要所,隶秘书省;宋官修会要14部(另有2部私修会要--张从祖《国朝会要》[又作《嘉定国朝会要》]、李心传《国朝会要总类》);两宋统治者重视会要的原因:“若夫国有大典,朝有大疑,于是稽以为决,操以为验,使损益废置之序,离合因革之原,不待广询博考,一开卷而尽见,此会要之书所以不可废也。会要之书,典故尽在,所以弥逢律令之阙,相为表里。”(《玉海·典故》)除李心传“会要”外,均佚;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宋会要》500卷,经后人整理,为今本《宋会要辑稿》。《宋会要辑稿》(全八册)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全八册),中华书局影印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门。(3)补撰前代会要《西汉会要》[宋]徐天麟《东汉会要》[宋]徐天麟《春秋会要》[清]姚彦渠《秦会要》[清]孙楷《三国会要》[清]杨晨《稿本晋会要》[清]汪兆镛纂《南朝宋会要》[清]朱铭盘《南朝齐会要》[清]朱铭盘《南朝梁会要》[清]朱铭盘《南朝陈会要》[清]朱铭盘《明会要》[清]龙文彬《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作者徐天麟,南宋人,为编纂前代会要的第一人。《西汉会要》70卷,内容取自《汉书》,分15门,依卷、目分编;《东汉会要》40卷,取材以范晔《后汉书》为主,兼取他书,“(《后汉书》)八志已详者,今特撮其纲要;志所未备者,则详著本末。”(《东汉会要·自序》)未备者指食货、兵、刑法、学校、选举等。分15门。宋以后,政府不再编修本朝会要,代之以经世大典、典章、会典之类的断代典制史,如《元经世大典》、《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等。内容大致以六部职官为纲,叙其职掌及历年事例,专重法令制度而不详叙史事沿革。仿会要体例私修的前代会要迭出,尤以清朝为多。(六)民族史、地方史和域外史有很大的发展一民族史1、《辽史》、《金史》的编修2、《契丹国志》3、《大金国志》、《归潜志》、《三朝北盟汇会编》4、《元朝秘史》、《元典章》、《通制条格》、《经世大典》、《蒙鞑备录》、《黑鞑事略》、《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地方史三域外史1、《辽史》、《金史》的编修元至正三年(1343)三月,顺帝下诏修辽、金、宋三史,命中书右丞脱脱为都总裁;四年三月《辽史》先成,同年十一月《金史》继成,五年十月《宋史》最后完成。脱脱的贡献:“三史”皆书脱脱等撰(《金史》和《宋史》为中书右丞相、领三史事阿鲁图上表奏上):解决“义例”问题:“各与正统”;《辽史》116卷(包括“国语解”1卷):内容:记事起于唐咸通十三年(872)耶律阿保机出生,止于辽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年),共253年史事。编修过程:辽代耶律俨编纂国史,金朝两修《辽史》(萧永祺《辽史》,陈大任《辽史》)特点:志、表独到。《营卫志》和《兵卫志》,记述契丹贵族的政治军事组织。表约占全书1/6。附《国语解》。《辽史》的《国语解》解釋了遼國關於姓氏、地名、职官的來龍去脈。例如“夷离堇”为统军马大官,後改为大王。《国语解》也解釋了耶律氏、萧氏起源。《四库全书總目提要》稱《国语解》:“惟《国语解》一卷,仿古人音义之意,其例甚善。”缺点:(1)过于简略,以致漏载了许多修史所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不载契丹国号的改变。(2)书中各部分内容互相矛盾。译名不一致,甚至将一人弄成两人。(3)错误甚多。《辽史》道宗有“寿隆”年号,应为“寿昌”《金史》135卷:内容:起于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宋神宗熙宋元年)阿骨打出生,止于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宋理宗端平元年),共166年史事;编修过程:《金史》依据比较完整的《实录》,又经元好问、王鹗等补充,元初以来又经几度修撰,实际上是经营已久,与《宋史》、《辽史》二史仓卒成书不同,故在三史之中号称最善。特点:首创“世纪”、“世纪补”,体例上,《金史》的本纪第一卷是以《世纪》为开始,追述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迹。本纪的最后一卷,又增《世纪补》,用以记述熙宗之父景宣帝、金世宗之父睿宗、金章宗之父显宗。独设《交聘表》,详细记载金与宋﹑西夏﹑高丽的使臣往来。设《金国语解》评价:《金史》叙事最详核,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赵翼《廿二
本文标题:【中国史学史】第四章 宋元时期4。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19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