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改革开放 经济案例 典型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典型经济案例研究年11月19日改革开放三十年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我们这代亲身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来说,这就是一幅恢弘而壮丽的画卷,令人荡气回肠。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了,回顾三十年历程,付出很多,成就巨大。这次展示将对改革开放中农村的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给予介绍和做出探讨。导语典型案例村小岗村,是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下辖村,因首先实行“大包干”而闻名全国。小岗村从前是个出了名的穷村,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008年9月30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现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20年来,小岗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不断创业,农民生活水平和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向小康迈进,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生活用品已进入家庭,楼房、平房、瓦房代替了过去的茅草屋,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程控电话已开通,道路绿化及村庄建设按现代化新农村的模式进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不断发生变化。“”120万斤3万斤22元2500元1997年,小岗村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万斤增加到120万斤,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2元增加到2500元,分别增加了39倍和112倍。粮食产量人均收入为重振“大包干”雄风,加快小岗村经济发展,小岗村全面加强了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小岗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02按照文明村的要求,目前已制订了村庄综合规划,兴建了通往小岗村的柏油路和村内水泥路,在村内全面实施了改水、改厕和绿化、美化工程,建起了大包干陈列室、村民图书阅览室、档案室、卫生室、广播电视室、农民科技文化学校和一座含幼儿园的完全小学。0301凤阳县委、县政府为小岗村制定了十分宽松的招商引资政策,并决定把小岗村作为观光农业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建设。小岗村人坚信,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党的十八大指导下,进一步弘扬大包干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艰苦创业,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把小岗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的现代化新农村,小岗村正在走向美好的未来。“”提到小岗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沈浩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农村任职干部到到凤阳县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安徽省萧县人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全国百名优秀村官、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纪念改革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深化改革”“纪念改革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深化改革。”沈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是小岗发展历史上的最好时期,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给小岗人带来了最大的发展机遇。小岗人,有条件、有信心通过制度创新等一系列改革探索,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沈浩为党的事业,为三农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2009年,仅46岁的沈浩倒在工作岗位上。1979年春,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纸契约,惊天动地,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河。当年一位新上任的书记来到小岗村,曾作过打油诗一首,看江山一片荒凉,到江山脑闷头长,年年都吃回销粮,公社书记当不长。20年后,旧貌换新颜。小岗人靠着大包干,一改过去种田靠贷款,吃粮靠回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局面这巨大的变化便是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的成果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的虎头山下,地处太行山腹地,平均海拔1000米,总面积1.88平方公里,全村现有居民约220户,500多口人。初识大寨大寨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不大的村庄。按照中国古典名著《列子》的说法,太行山原在今天河北省的南部,与它并排着的还有一座王屋山。相传很久以前在山北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人,见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出路,便率领他的儿子和孙子要把这两座大山搬走。有个叫智叟的人看到他的这种行为,感到不可思议,就对他讲:这两座山太大了,你怎么能搬得走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人怎么这么糊涂!你难道不知道,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不会再增长,搬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搬不走呢?于是,愚公一家老小每天挖山不止。后来这件事感动了天帝,他派了两个神仙把两座大山给背走了。太行山这才被移到了今天河北、山西两省交界的地方。历史传说大寨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个穷山村,解放后,在陈永贵,郭凤莲的领导下,大寨人决心组织起来改变山村落后的面貌。从53年开始,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用了十年的工夫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可是,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山流、地冲、房倒、窑塌,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十年心血付之东流。在陈永贵同志的带领下开展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热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寨村形势和全国农村一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取代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1983年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八十年代后期,大寨开始尝试发展乡镇企业,建起了煤矿、化工厂等小型企业。期间,农民放开手脚,个体经营经济也开始发展起来,养鹿、养猪、养羊,做豆腐、汽车、拖拉机跑运输,经商等专业户相继涌现。多种经济成份打破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格局。何出此言呢?大寨村,就位于愚公当年曾试图迁移过的太行山的深处。而大寨人所做的事情,竟真的与愚公移山相似。九十年代,是大寨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的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起了大寨人的志,壮了大寨人的胆,使大寨人深刻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哲理,使有艰苦奋斗传统法宝的老典型再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大寨党支部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学习全国先进农村的经验,规划大寨新发展蓝图。九二年全村每户出一人,组织了140多人到河北省先进农村参观学习,而后又多次组织干部到外省外地学习,通过数次实地学习考察,给大寨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业稳步发展,工、副、商贸业拔地而起。调整产业结构,改革经营体制是大寨经济发展的一大要素改革与发展小有教考有奖老有靠吃水不用吊(自来水)运输不用挑(汽车、拖拉机)看病不用跑(村办医疗保健站服务上门)123456随着集体实力的增强,农民生活实现了三有三不。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大寨村走过的发展之路,大寨村的领头人郭凤莲感触最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新大寨。改革开放以来,大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经济单一、主要依托800亩耕地、年收入不达20万元的村子,发展到2006年的经济总收入达1.2亿元的富村。现在,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环境也越来越美了。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因为有了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因为我们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到大寨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陈永贵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5年-198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山西省昔阳县乐平镇石山村人1952年,陈永贵接替主动让贤的所在村原书记贾进才出任中国共产党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的支部书记,“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是他坚持不迁户口,也不拿国家工资”陈永贵出身贫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环境非常恶劣的的大寨村,他带领农民艰苦创业,从山下用扁担挑土上山造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事迹被中央政府肯定,毛泽东号召全国要“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因此成为全国的榜样。改革开放以后,他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之后在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陈永贵于1986年3月26日在北京因肺癌去世。按其遗嘱,骨灰安放回大寨华西村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区东,华士镇西,华西于1961年建村,最初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1500多人。40多年来,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华西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殊荣。并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共同富裕华西村,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动摇。目前,村民家家住400到600平方米的别墅,有100到1000万的资产,有1到3辆小汽车。2005年,华西实现销售收入307.8亿。全村还建有塔群、隧道、龙西湖、桥文化、天安门、山海关、世界公园、农民公园、以及百米金塔、千米长龙、万米长廊、万米长城等80多个旅游景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接待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来考察、访问。现在,每年游客接待量在100万人以上。华西村,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动摇。目前,村民家家住400到600平方米的别墅,有100到1000万的资产,有1到3辆小汽车。2005年,华西实现销售收入307.8亿旧华西新华西不忘国家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忘集体三不忘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华西富了,坚持做三不忘。通过“拆老厂房建新厂房,拆老屋基建新公寓房(别墅‘修修补补’)”的方式,节约土地2500亩,建成一个以“粮、果、树、渔”汇聚的生态旅游观光园。生态旅游观光园树果粮渔忆华西村自建立初起,便从未变更过其集体公有的性质,另一方面,其工业集体化的路径,恰如其分地把与其它众多走个体农业经济模式、个体资本主义模式的村庄区别开来。更为重要的是:在其工业集体化、迎合市场转型的过程中,确确实实出现了高度分化的现象,特别是1992年以后,村庄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组织机构的分化、劳动分工的细化、职业角色的分化,由此带来了村庄中由经济收入不同产生的层级分化和身份差异,进而凸现文化价值的潜在分化。华西的独特性格“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千百年来农民头顶烈日收割庄稼的情景,深深烙在人民心里。秋收时到处都是农业机械化忙碌的身影,机器轰鸣给秋收增添了热烈的气氛,渲染着农民的丰收喜悦。相信随着农村改革发展部署的一一落实,凝聚全社会力量,兴起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热潮,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观看
本文标题:改革开放 经济案例 典型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19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