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英国文学概况概述•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尔武甫•《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浪漫传奇(Romance)•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GawainandtheGreen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乔叟•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Chaucer,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坎特伯雷故事》(TheCanterbury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莫尔:乌托邦•托马斯·莫尔(ThomasMore,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New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科幻小说。斯宾塞•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创作繁荣,埃德蒙·斯宾塞(EdmundSpenser,1552-1599)的长诗《仙后》(TheFaerieQueen)歌颂女王,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他创造的“斯宾塞诗体”每节诗有九行,韵律复杂,具有柔和动听、萦绕耳际的音乐性。培根•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对文学的主要贡献是《论说文集》(Essays),共58篇。这些文章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政治制度以及婚姻、爱情、友谊、园艺、读书等,文笔典雅,略带古风而又明白畅达。戏剧•英国戏剧起源于中世纪教堂的宗教仪式,取材于圣经故事的神秘剧和奇迹剧在14、15世纪英国舞台上占有主导地位,随后出现了以抽象概念作为剧中人物的道德剧。到了16世纪末,戏剧进入全盛时期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是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他的全部作品包括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和38部(一说39部)戏剧。莎士比亚的主要剧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AMidsummerNight'sDream)、《威尼斯商人》(TheMerchantofVenice),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andJuliet)、《哈姆莱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Lear)、《麦克白》(Macbeth),历史剧《亨利四世》(HenryIV),传奇剧《暴风雨》(TheTempest)等。•莎士比亚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交替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宣扬了人文主义和个性解放。他的剧作思想内容深刻,艺术表现手法精湛,历经几个世纪,长演不衰。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他娴熟地运用英语,将英语的丰富表现力推向极致。三、17世纪文学•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后,英国国王与议会矛盾日趋激烈,政局动荡。1649年1月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1608-1674)积极投入资产阶级革命,曾任共和国政府拉丁秘书,写了不少文章捍卫共和国。1660年,查理二世回国复辟,弥尔顿一度被捕入狱,在朋友帮助下才得免一死,获释回家。弥尔顿•在双目失明的状态下,他完成了长诗《失乐园》(ParadiseLost)和《复乐园》(ParadiseRegained)、诗剧《力士参孙》(SamsonAgonistes)。这些作品反映了王政复辟后弥尔顿内心的痛苦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始终不渝的态度,文体雄伟庄严。玄学派诗歌•17世纪英国诗歌另外的一支是玄学派诗歌,代表诗人有约翰·邓恩(JohnDonne,1572-1631)和安德鲁·马韦尔(AndrewMarvell,1621-1678)。玄学派诗歌的特点是采用奇特的意象和别具匠心的比喻,揉细腻的感情与深邃的思辩于一体。玄学派诗歌在18和19世纪一直为世人所忽视,直到20世纪初,才从历史的尘封中重见天日,对现代主义诗风产生很大影响。班扬•王政复辟时期最受人欢迎的作家是约翰·班扬(JohnBunyan,1628-1688),他的《天路历程》(ThePilgrim'sProgress)采用梦幻的形式讲述宗教寓言,但揭开梦幻的面纱,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17世纪英国社会的一幅现实主义图景。四、启蒙时期文学(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王朝,确定了君主立宪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政权,英国从此进入一个相对安定的发展时期。18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成为时尚。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蒲柏•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Pope,1688-1744)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他模仿罗马诗人,诗风精巧隽俏,内容以说教与讽刺为主,形式多用英雄双韵体,但缺乏深厚感情。Steele&•18世纪英国散文出现繁荣,散文风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之上。理查德·斯梯尔(RichardSteele,1672-1729)与约瑟夫·艾迪生(Joseph,1672-1719)创办《闲谈者》(Tatler)与《观察者》(Spectator)刊物,发表了许多以当时社会风俗、日常生活、文学趣味等为题材的文章,他们清新秀雅、轻捷流畅的文体成为后人模仿的典范。Addison斯威夫特•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1667-1745)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讽刺散文作家,他的文风纯朴平易而有力。斯威夫特的杰作《格列佛游记》(Gulliver‘sTravels)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儿童故事,同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作者通过对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等虚构国度的描写,以理性为尺度,极其尖锐地讽刺和抨击了英国社会各领域的黑暗和罪恶。塞缪尔·约翰逊•塞缪尔·约翰逊(SamuelJohnson,1709-1784)是18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巨擘,《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ThePrefacetoShakespeare)和《诗人传》(LivesofthePoets)是他对文学批评作出的突出贡献。他从常识出发,在某些方面突破了新古典主义的框框,不乏真知灼见。约翰逊的散文风格自成一家,集拉丁散文的典雅、气势与英语散文的雄健、朴素于一体。约翰逊在英语词典编纂史上占有独特地位,他克服重重困难,一人独自编纂《英语词典》(A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历时七年得以完成,这是英语史上第一部也是随后一百年间英国唯一的标准辞书。笛福•18世纪被称为“散文世纪”的另一个原因是小说的兴起。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1660-1731)的《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Crusoe)采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主人公在孤岛上的生活,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开拓者和殖民主义者形象,具有时代精神。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创始之作,为笛福赢得“英国小说之父”的称号。亨利·菲尔丁•现实主义小说在亨利·菲尔丁(HenryFielding,1707-1754)的笔下得到进一步发展。他的《汤姆·琼斯》(TomJones)故事在乡村、路途及伦敦三个不同背景下展开,向读者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风貌的全景图。小说以代表自然本性的汤姆与代表理智、智慧的索菲娅终成眷属结尾,表达了感情要受理性节制的思想。全书共十八卷,每卷都以作者对小说艺术的讨论开始,表现出菲尔丁对小说创作的一种理论上的自觉意识。感伤主义•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许多作家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给大自然和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破坏发出悲哀的感叹,以大自然和情感为主题的感伤主义作品一度流行。•托马斯·格雷(ThomasGray,1716-1771)的《墓园哀歌》(ElegyWritteninaCountryChurchyard)五、浪漫主义时期文学(1798—1832)•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诗风大变。•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Burns,1759-1796)给英国诗坛带来一股新鲜的气息。他的抒情诗自然生动、感情真挚,讽刺诗尖锐锋利、妙趣横生。•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1757-1827)是版画家兼诗人,想象奇特,极富个性。他的短诗意象鲜明,语言清新,后期的长诗内容比较晦涩。他在诗歌中建立起自己一套独特的神话体系,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布莱克的革命性、独创性和复杂性使他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华兹华斯•1798年,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50)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小诗集《抒情歌谣集》(LyricalBallads),其中大部分诗歌出自华兹华斯之手,用简朴的语言描写简朴的生活。《抒情歌谣集》的问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崛起。华兹华斯在1802年诗集再版时写的序中对诗歌作出了著名定义:“好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浪漫主义是对新古典主义的反拨:诗歌内容不再是对现实的反映或道德说教,而是诗人内心涌出的真实感情;诗歌语言不是模仿经典作家去追求高雅精致,而是要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用语。浪漫主
本文标题:英国文学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57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