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全球化Globalization.
全球化Globalization歧異的世界全球化現象?全球化世界?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1980年代的主流概念,全球化(globalization)可能是1990年代的主流概念,「全球化」比「後現代」更不具爭議性,大部分社會學家似乎都能接受此一過程正在進行。Robertson(1992)是最早發表以全球化字眼為標題的文章,根據他的定義:「全球化作為一種觀念,同時指涉世界的壓縮(globalcompression)以及增強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意識。這兩者凝結了20世紀的全球互賴與全球整體意識。」全球化的許多面向確實具有意向性和反思性,如:企業全球行銷計畫v.s.拯救地球的環境保護運動。有許多全球化力量不具人格,且超出任何個人或團體的意向和控制,如:美國汽車工業的衰退第三章會詳述全球化的數種社會學定義全球化進程可能終結於何處?完全全球化的世界看起來是何模樣?單一的社會和文化(和諧的整體);高度分化、多元中心和混亂情勢,不存在中央組織型政府,也没有牢固的文化偏好與規約。文化被統合起來,它會包容多樣性和個別選擇。重要的是—地域性(territoriality)社會與文化生活的組織原則將會消失、没有國界和空間分界的社會、我們無法依據地理位置來預測社會慣例與偏好、身處兩地的人際關係形成將和身處同地的一樣容易。我們因而將全球化界定為:一種社會過程,其中地理對社會和文化安排的束縛降低,而人們也逐漸意識到這種束縛正在降低。在另一層意義上,全球化也是高度的歐化全球化和現代化概念,正當化了西方文化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擴散,歐洲文化經由移民、殖民與文化模仿而擴張到世界各地的直接結果。←意識型態質疑全球化並不意謂世界各角落都得西化和變成資本家,而是每一組社會安排都得建立其相對化位置,甚至是政治安排的去領土化。人們不再強調國界,各種超(或次)國家主義激增。(譬如歐盟)全球化起始於何時?自歷史發軔以來,一直在進行中,最近一直加速進行。與現代化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共時,最近呈加速。與後工業化、後現代化或資本主義解組等其他社會過程有關的晚近現象。全球化的溶媒:古典理論1802聖西門(S.Simon,1760-1825):注意到工業化引發了一種跨越歐洲各文化的實踐共通性。為促進此過程,他贊成要有一個烏托邦國際主義,內含一個泛歐政府以及新而普遍化的人道主義哲學。〈全球〉(TheGlobal)刊物發揚想法。1895涂爾幹聖西門觀念經由孔德影響涂爾幹。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涂強調國家儀式和愛國主義。「分化」是全球化的溶媒。人口增加造成社會結構愈分化,對國家這類實體的依從必須被減弱。封閉社會的同質性不能持續,人與人形成有機連帶。已分化的社會單位無法自給自足→社會資源變普遍能交換(ex薪水、股票)←外團體納入(原團體包容多元、新的才能進入找資源,而產生連帶)工業化傾向削弱集體依從,並開始分解各社會之間的邊界。孔德—社會學之父1760-1825歷經法國大革命時期創「社會學」(Sociology)名詞,首提「實證研究」社會靜學—社會制度關係研究社會動學—社會變遷研究社會科學方法可增加社會福祉。韋伯(德,1864-1920)比涂爾幹更重視自己的國家政治『理性化』是全球化的溶媒。理性化意含著各文化的同質化,以及他所察覺到的愛國主義和義務這類價值的責任減少。這種全球化的效應只侷限在西歐,韋伯並没有看到印度和中國等地出現任何理性化文化偏好的擴展,因他認為這些地區會不可避免的陷入宗教傳統主義的困境。馬克思--對全球化代現化理論最有貢獻(猶太裔德國人1813-1883)<資本論>、<共產黨宣言>「布爾喬亞(即資產階級)」敏捷地把握全球化,開闢許多新市場(美洲、通往亞洲新航路)建立了「世界市場」。其產品需要持續擴張的市場,於是到處定居、建立關係。賦予布爾喬亞「生產」與「消費」的世界性格:「廉價商品「重砲」搗毁「所有的萬里長城」。再創世界。←資本主義商品化(全球化溶媒)領土界線、民族國家仍存在,不過,布爾喬亞在塑造自身成為世界資本家階級時,它也促使敵對的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破壞種子已埋下。全球化的理論預設1.經濟方面:為貨品與有形服務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所做的社會安排2.政治方面:為權力的集中與應用所作的社會安排。(如軍隊、警察)3.文化方面:為符號生產、交換和表達所作的社會安排,用以代表事實、情感、意義、信念、偏好、品味與價值上述論點承韋伯和貝爾的觀念,三領域在結構上是獨立的(拒斥馬克思:經濟構成了政治和文化、派森思:文化決定了經濟和政治的立場)這些領域的相對有效性會隨著歷史和地理不同而改變、某組安排可能滲透並修正其他領域的安排。(例:二十世紀俄羅斯的領土及人民被蘇聯政府所控制。文化和經濟也被政治化)貫穿本書理論觀點不同的特定時間內,在社會關係中居於優勢地位的交換類型會建立起社會組織與地域性的連結。每交換類型均顯示它和空間的三個特殊關係是:1.物質交換傾向連結社會關係與在地性:在地勞力和資本原料集中,可節省成本、監督勞動、面對面服務客戶。2.政治交換傾向把關係連結到廣大的領土:政府控制領土上的人民並利用其資源,以維領土完整或進行領土擴張,終於畫定疆界。這些單位之間的交換即為「國際關係」。3.符號交換將關係從空間中解放:符號可在任何時地進行製造,其生產與再生產受到的資源限制較少。符號具有易於運送的特性、具有普遍意義。本書論點的引導理論物質交換在地化;政治交換國際化;以及符號交換全球化。本書Waters認為只要文化安排有效的關連到經濟和政治安排,人類社會的全球化就有可能發生。只要經濟和政治被文化化,那麼經濟和政治這兩個領域便能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程度會大於其他兩個領域。是可預期的。前觀點與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整合理論(即華勒斯坦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理論)意見相左。世界體系理論承繼馬克思,認為全球整合的驅力在於資本主義永無止境的擴張。本書觀點:超越在地連結(localnexus)的純粹物質交換能力到十九世紀末遭遇限制,此時轉變成政治交換(如國家殖民擴張主義、同盟國體系、全球大戰、超級強權的協商),至於從政治交換到符號交換的類似轉變則出現在當今。ch.1古典理論ch.2全球整合理論(現代化、世界資本主義)ch.3全球化理論(晚進、新世界、風險)ch.4-6分別檢視全球化在經濟、政治和文化面向中的實質發展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環渤海地區特性三大核心地區:京津唐(外貿港天津4)、山東半島(青島3)、遼東半島(大連6)。相對獨立,競爭大於合作,與長三角、珠三角不同集裝箱吞吐量1深圳、2上海、5廈門沿海經濟競爭地位:經濟總量『第三梯隊』,五省GDP占全國23.3%(長三角三省19.9%、珠三角廣東省10%);出口總值渤20:長31:珠36
本文标题:全球化Globalization.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6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