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陆良的不走寻常路重庆交通大学金永刚摘要:孟获的故乡,爨文化的发祥地——陆良县,南盘江在这里蜿蜒而过,给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勃勃生机。这里不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更有三山四水,八大景致的美称。沿南盘江而下,山重水复豁然开朗,云南最大的高原盆地--陆良坝子展现在眼前。陆良人大部分祖辈拖家带口被洪武帝发诏书从全国大部分地方到南京集中出发徒步进入云南,也有被充军发配云南的,他们随沐英进入云南以后,或者军屯、民屯、商屯在陆良坝区、山区,带来祖籍江苏、陕西、湖南、湖北,加上本土土著的不同习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习俗。关键词:过年、正月十六元宵节正文:一、过年(一)祭灶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二)扫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陆良各地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三)杀割年猪(肉)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割年肉”,就是到街上买肉,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在陆良的乡村,杀猪饭是春节最隆重的宴席,将新鲜宰杀的猪蒸、炸、煮、炒、炖,加上一些山茅野菜,别有一番风味。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理发。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四)除夕按照日历,有的是三十、有的是二十九。“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这天一家人很忙碌的,女人们准备年夜饭,男人也没有空闲。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五)贴春联春节前夕,张贴年画、春联。门上贴的门神,中国几千年来无外乎神荼郁垒、尉迟恭秦琼。但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政府下了个命令,门神改为岳飞、戚继光,表达云南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决心。这个“官方意志”获得了老百姓的一致拥护,政府也印了大量门神图发放,一时间,家家门上都是这两位民族英雄威风凛凛的形象。(六)吃年夜饭除夕年夜饭前,先要供天地,祭祖先牌位,祭祖的菜肴必须有青菜白菜芹菜和鱼,表示清账、有余。这里有很多讲究:首先是烧纸钱,把饭、肉(刀首)、豆腐、茶水、酒各装在一个碗里面,放入一个方盘里面,掌家人抬上方盘,拿好黄色纸钱,先从大门、正门、侧门按照顺序,逐一烧香跪拜烧黄纸三张。跪拜完毕,就是送岁,送岁要用新碗,把家里年夜饭和菜混合起来,装好。然后准备三枝青香,用黄色烧纸捆绑好,点燃以后,一起送到村口。送岁返回家后就是焚香于户外,那香是用葵花秸秆做的大香,也叫“天香”,通常要在门外燃烧三天。上面礼俗完成,就是燃放烟花或者鞭炮吃年夜饭了。年夜饭的菜肴琳琅满目,农村里的杀了年猪,传统的“猪八碗”菜肴自不可少,很多人家还要烧起滇式火锅——“炊锅”,煮上白菜、豆腐皮、狮子头、蛋卷,热热乎乎地吃。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还得有条完整的鱼——连年有余,讨个口彩。(七)铺松毛门前栽“松蓬”是陆良人过年习俗,过去过年时家家都要从山上挖一棵松树回来栽在门前,树下用松毛做一个包,插上香,乞求来年的好运气和一家人的幸福。在农村过年有的家里不光要门前栽“松蓬”,家里地板上还要铺松毛,一屋子的清新气息。松针是在吃年夜饭时撒在地上的,松枝则插在院子里、门前,这叫“松蓬”,象征新的一年清吉平安,这个习俗云南独有。(八)吃长菜吃长菜,是陆良年饭中最重要的菜之一,也是我儿时深深的记忆。寓意长吃常有,长长久久。陆良人的长菜是将大年三十吃不完的菜煮一大锅,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过小年。长菜要一根根完整地煮,通常有蒜苗、青菜等等。而饵块同样是陆良人过年一定要吃的食品,除此之外,八宝饭、红烧鱼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九)守岁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十)打醋炭神除夕之夜,用个火盆装着烧红的炭、松针、皂角,在家里的每个房间里往火盆里洒上醋,用醋蒸汽来“打扫”空气,然后关门,把火盆拿出大门倒掉。说是这一年的晦气就被驱除出家门了。(十一)发压岁钱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十二)正月初一换上新衣拜年正月初一这一天,不剃头、不泼水、不扫地、不动菜刀、不讨债、不催促人起床、不骂人、不打架、不花钱。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老人们告诉说,如果当天泼水,一年出门的时候要被大雨淋。一起床就换上新衣,查查老黄历,看喜神在哪一方,向喜神行礼,煮汤圆当早餐,称之为一年比一年“团团圆圆”。中午吃煮饵丝,饵块是陆良特有的食品,是用米饭做的。陆良人煮饵块要放入火腿、豌豆苗、大葱、腌菜、甜酱油等配料,油漉漉地端上桌来再放上辣椒油,大家热腾腾地吃上一碗。吃完饵块,老人守在家中,大人们就出去给亲戚朋友拜年,各家各户都准备泡米花、炒蚕豆、花生、葵花、糖果,招待来拜年的人们。陆良初二和初三的习俗各地不同,有的初二就到嫁出去女儿家接女儿和女婿到家里做客,也有的地方初三才接客,初二是上坟扫墓。二、正月十六元宵节(一)陆良定正月十六为元宵的原因元宵节虽然是传统节日,但随着各地的发展也衍生出了不同的习俗,譬如陆良的元宵节就与众不同。众所周知,正月十五元宵节,但是陆良的元宵节却是正月十六,那么为什么陆良人民要把元宵节定在十六呢?且听故事吧。据说在陆良还未成为平原以前先民们是住在山上的,那时候的农业水平低下无法满足生活需要,先民们就只能采集野果或是狩猎,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随着季节的变迁,食物的来源就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先民们就去海边渔猎,但是海里妖魔横行而且经常兴风作浪。那时候人们还没有掌握正式的造船技术,只是随便用木头刻条“猪槽伐”,遇到妖魔作乱就会船翻人亡,先民们苦不堪言。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先民经密谈后假装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掌灯过元宵,终诱使妖魔掉进圈套并将其处死,汪洋大海瞬间变成万亩良田,受尽苦难的人们倾巢出动欢欣鼓舞,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智慧的先民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此便有了正月十六闹元宵的习俗。当然神话传说在今天来说是不能让人信服的,那么还有哪些原因呢?有两个说法:其一是人们觉得年是到正月十六才完全结束的;其二是因为时区的问题,北京地区的时间跟边疆地区是不同的,而且十五的月亮十六才圆。基于这两个原因陆良便十六才闹元宵。每年正月十六,陆良县城必定万人空巷,近年来,由于道路的便通,农村的朋友也会在这一天大量涌入,更是热闹非凡。(二)陆良的元宵节食品陆良人十六这天的晚饭要吃凉米线、凉卷粉,其中也有个小故事。相传有个叫陈二奶奶的人春节后就病倒了而且无药可医,十六这天好心的邻居送来一碗鲜香麻辣、酸爽可口的凉粉,家人念其病重就不让她吃但是她很想吃,于是等家人不注意的时候就偷偷把凉粉吃了,没想病居然好了,从此之后这一天人们都会吃凉粉。这其实表达了人们祈求吉利平安、身体健康的美好祝愿,而且从医学理论来说春季饮食太杂、油腻太大、肝火太旺容易滋生疾病,吃一吃凉粉扫扫肠胃对身体健康也是大有帮助的。陆良县城卖米线的小摊铺到了这天都是顾客盈门,财源广进。(三)南大桥“丢石”吃罢晚饭,华灯初上,县城的舞龙队汇集后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挤个水泄不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踩高跷、划旱船、舞蚌、倒骑毛驴等活动将过节的热闹气氛渲染到了极致。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穿红戴绿,携老扶幼打着灯笼放着烟花陆陆续续涌向南大桥,一时间南大桥上热闹非凡,鞭炮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南大桥古名会津桥。盖以昔时此桥开基河段,上汇南盘江主流、中源泽(别名湘浦、云崖泽),下集西华寺河经司古湾注入之诸水,南向西折,经窑上、西桥进峡峪地带今普乐村之后板滩出境。故得名“会津”。为陆邑建桥最早,南来北往必经之津梁。会津桥始建于明初。风格古朴、典雅、庄重,为陆邑凭添一道亮丽景观!此桥见证着古县旧城、今城两岸沧桑变迁,而今仍承载着陆邑“正月十六闹元宵”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晚上7点左右南大桥上已是商贩云集,在这不仅能买到一些杂糖小吃彩灯等各种小玩意儿还能看到陆良“一大怪”——石子论个卖的新奇。别看区区石头,据摊贩说最好时可以卖到一元钱一颗。究竟这石头有何魅力呢,原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城里的道路都已修得平坦,不似过去石头俯仰皆是。那么这石头买了作甚呢,这里面也有一些传说。老人们都说小孩病了的话就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到南大桥上丢下一颗石头然后病就会好;丢下第二颗石头家里的烦扰不顺之事就能破除;丢下第三颗石头就全家欢乐团团圆圆。以石头寄托美好愿望,这一天南大桥上人山人海,人们竞相往桥下丢着石头,口中念念有词。意犹未尽的人们会在小吃街上品尝各类美食,有的则看西洋镜般围观摊主们现场制作米花糖、麻依馓子等特色小吃的熟练技法,并且品尝津梨、酥糖等美食。然后相约到古滇名刹——大觉寺赶庙会。撞撞院庙清钟,看看弥勒大佛,听听新式山歌,再烧一柱高香寄托美好祝愿。(四)月下偷青待到明月高挂,难得一见的特有风俗又将夜晚引向另一个高潮,直至天明方才结束。偷摸的行为向来为人所不齿,但在陆良正月十六这一晚却出现了奇特的景象,这就是“偷青”,所谓“偷青”就是去别人家菜园子里青色的菜。“偷青”习俗曾经分布广泛,尤其是明清时期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各地区各个民族。“偷青”民俗也非常古老,其由来由于史料记载比较少很难确定,对其产生的时间也有多种说法。村里俗话说谁如果偷了别人的菜,挨了主人的骂,这一年谁就会无病无灾,万事大吉大利,“贼”挨骂得越毒就越“旺相”。所以父母都会叫孩子去别人家菜园里偷菜,出去“找骂”。同时,村民都知道是过年的习俗,菜的主人也不会计较菜的一点点损失,不会骂小偷。照道理说,是每种菜掰一片叶子什么的,蒜苗葱葱一棵就够了,图的是喜气,然而,话说孩子们则是图热闹。于是出行的时候,拿的是背篼,麻布口袋……白天,他们联络同伙,派人出门踩点,设计路线,口袋,背篼等作案工具,伺机而动……根据多年的经验,农民伯伯知道元宵节之夜,自己地里的心肝宝贝菜要遭受浩劫,所以在白天,他们也有要做的事情:教育自己家里的孩子,偷菜可以,别把那些娃娃领到自家地里去,同时也亲自出门,挑上一扁担粪,到自认为会被偷的菜地去,挨个浇……还有一些大人,同样装备胶鞋,手电筒,一根棍子,去蹲到自家地里守青,当然也有带背篼口袋的,用于没收被抓的小孩的菜(被没收的菜不一定是自家的)。大人,小孩,这两个阵营的敌对势力就这样想成了,暗地里都在做着准备。多少年来,势均力敌。偷青,可以单独行事,也可结伴一路,但不能在行动时在下手时让别人碰上。如果碰上了就意味着一年都要走霉运,因此一定要在正月十五夜深人静,
本文标题:陆良的不走寻常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64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