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形神之辩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肖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亡。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把肖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形——物质存在的东西。神——意识思维的东西。天人之辩、名实之辩、有无之辩、理气之辩、心物之辩等。形神之辩形神之辩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问题?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那幡在动呢!”另一个却说:“不对,那不是幡动,而是风在动啊!”旁边一名叫慧能的和尚闭目平心静气插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分明是你们的心在动呀!”心动与幡动,反映了两个世界的关系:一个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一个是我们头脑以外的世界(包括我们自身、自然界、人类社会)。这一关系,对应的正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王守仁(1472-1529)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学者称阳明先生。心外无物认为意识决定了世界万物的存在(唯心)注意: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A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B.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王守仁:心外无物。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王冲: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A.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缺陷: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鱼之乐庄生梦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shū)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秋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jué),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庄子梦蝶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到底是:庄子梦蝶?还是蝶梦庄子?事物可不可以认识的?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么看来,庄周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周对此显然是怀疑的。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但是庄子的本意却是由此进一步推理,得出人实际上是不可能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哲学理论。这就是不可知论。休谟康德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存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存在承认能正确反映存在否认正确反映存在可知论不可知论(谁为第一性)(有无同一性)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请领导指示一律抓紧抗旱!(1)原因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对个人来说,他在人类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2)原因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必须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含义:不可知论是一种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哲学家贝克莱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囿于感觉,物质客体是不可知的,物是感觉的复合。贝克莱把人的认识能力局限在感觉范围内,认为人并不具有认识抽象观念、认识物质客体的能力。哲学家休谟则进一步认为,除了感觉外,其他一切均不是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人们不可能认识物质客体,而且也不可能认识精神实体。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古希腊哲学家皮浪认为,万事万物是不可知的,必须放弃一切认识和判断,对一切事物都不要关心,得过且过,死也好,活也可,一切听其自然。有一次,皮浪坐船在海上航行,突然遇到大风暴雨,船在风暴中颠簸,随时都可能倾覆,人们惊慌失措,有的痛苦流涕,有的向神灵乞祷,只有皮浪斜倚着船舷若无其事地轻声哼着乐曲。一个老者询问皮浪为什么如此镇定无畏,皮浪含笑指着船舱里一头正在安安静静吃食物的猪说:“你看,它是多么地平静,它何尝有半点恐惧?”老者不解地说道:“它可是畜生啊!”皮浪仍然微笑着说:“是啊!它是畜生。可是,此时此刻它的表现不是比我们所谓的人还要冷静得多吗?聪明的人起码应该做到像它这样临危不惧,面对风浪毫不动心才对啊!”皮浪的话使老者点头拈须不语,周围的惊呼哭喊声渐渐平息下去。风暴过后,人们涌到皮浪身边,七嘴八舌说着赞扬的话,但皮浪却闭着眼睛充耳不闻,一会儿竟打起鼾来了。庄子也有如此风度,他的妻子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作为哲学家,他们都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于是他们顺应自然,服从命运的安排。这反而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面临任何问题和困难,人世间的风风雨雨,都处变不惊,心平气和,泰然处之。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本文标题: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70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