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教育现在与十年前比是宽进了很多今年东城高考本科入取率居然达到90%重点大学入取率居然达到60%中国大学生多如牛毛此乃中国教育之哀,但是我们的重点大学的学生质量还是很好的请问楼上你可是接受过国外教育还是你体验了国外教育的乐趣了你可知美国的科研可是靠吸引各国科技精英在支撑真正美国本土培养人才抗衡国外人才还是有一定距离中国以前高校教育是严进宽出,学生的素质高,还是能保证教育质量的现在这种宽进宽出,哪有质量可言,反而缺乏了公平公正,国外的教育是宽进严出,即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也保证了质量.中国当代教育问题59.108.158.*1楼钱老走了,又一个科学巨匠走了,随着他的离开,在人们的哀伤之余一个新的问题也跟着钱老的离去而冒了出来,那就是谁会是下一个钱学森?谁会将钱老走的路继续走下去而且走的更好更远?钱老走之前说过我国培养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确,钱老时期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培养出过一个像钱老等一批巨人一般的科学家,这是为什么?是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不好吗?明显不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设施相比钱老们以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设施不知道好了多少倍。那这是又是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中国是一个教育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从孔子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现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封建社会,但是封建社会的教育文化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影响依然还在,这种影响直接导致了钱老所说的问题——我们国家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种思想是一种“读死书,死读书”的思想,这种思想导致了今日教育的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结果。像我们这些90后的学生,对于“读死书,死读书”感触很深,从小到大,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看你学习的好与坏都是从你的考试成绩来看,换言之,无论你是否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你的考试成绩好,那么你在别人的心中就是个有前途的人!老师给我们上课的目的不是学习有用的知识,而是考高分,以前上课时经常听见老师说给我们什么什么是重点,而这些重点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看以前的考试考过没有,如果以前有考试考过,哪怕是个鸡肋的知识也是重点,只要你记住了考试的时候得分了就对了,至于你会不用这个知识那些都是不重要的。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了那些真正有用而考试很少考或者不考的知识却被清描淡写的一笔带过,试问在这样死板的教学方式下,能够培养出钱老所说的创新人才吗?不可能,培养出来全是书呆子!书呆子会创新?简直是个笑话!钱老说要创新,要想别人之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之事。其实从钱老说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钱老说的就是中国现在的教育方式问题。现在的这种“死”的教学方式和钱所说的创新是完全相背离的!钱老所说的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活”!看看我们国家每年中考、高考分数优异的学生不计其数,可是这些高分尖子为什么很少有人成为真正杰出的人才呢,原因很简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培育出什么样的人,“死”方法培育出来的都是书呆子,这些书呆子纵你考试成绩再好又有何用?也正是因为我们国家一项视考高分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方式和思想导致了我国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看看今日的初中生、高中生,满满一课桌的书,一沓厚厚的作业本,一副厚厚的眼睛片这些都是当今校园的特色。也难怪说现在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都是被逼出来的!中国要想培养钱老所说的人才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彻底的将现在的教育方式来一次改革!将“死”变为“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活”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为国家做贡献!如果我们国家还依然还一味的只看分数不看实际的话,那我们国家的未来将会很可怕!对当代教育问题和困难的估计(2008-03-1821:38:16)转载标签:理论热点杂谈对当代教育问题和困难的估计由于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整个世界对教育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而这亦使人们不得不关心教育本身存在的并且肯定会对未来发生极大影响的现实。这种关心使教育的弊端被揭露出来并受到种种责难。譬如托夫勒就厉声批评教育:“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们的一个最关键的子系统之一——教育正处于危险的失灵状态。”虽说我们不必完全赞同托夫勒的“危言耸听”,但却必须对他们出于责任感而对教育发出的预警信号加以重视。教育作为实现社会进步的奠基工程,既服务于未来又决定未来之具体面貌,故及时识别今天教育业已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不仅对明天的世界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我们改造、设计、创建理想之教育未来的基础。本文拟就当代教育存在的世界性问题及其困难作一尝试性的估计。一、教育制度严重滞后时代的发展若说教育有什么世界一致性的话,那么最大的一致性就是由社会所决定。因此,当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教育也要作出变革的反应,否则,教育就不可能成为一种支持社会改革、带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世界教育的现状正如一位著名未来学家所说的那样:“今天,即使在我们‘最好’的学校和大学里,所谓的教育,统统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的学校还是顾后,面向垂死的制度;而不是瞻前,面向正在出现的新社会。”对教育来说最本质的意义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最广泛的掌握了一定文化、科学、技能的劳动者。由于今天的教育是为明天培养劳动者的,故而就必须对在产出上具有滞后性或说周期性的教育提出在目标设计和教学内容、方法上具有超前性的要求,否则培养的劳动者就无法适应他们在离开校门走进社会后的真正生活。现代教育的最大弊端恰恰就在于尚未根本解决好教育现实与社会需要相协调的问题。全法雇主理事会主席弗朗索瓦·佩里戈就针对目前社会上存在失业者而企业又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人的矛盾现象,严厉地批评了教育体制弊端:“我们的教育体制是抽象的,知识性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它使人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过,一方面有数百上千万受过教育的青年处于失业状态,而另一方面又有不少新的生产部门缺少熟练劳动力的事实。由于用人单位的需要同学校教育之间确实存在太大的差距,以致于不少国家的企业不得不大规模进入教育领域,否则他们只好雇用训练无素的劳动力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和生产率水平的降低。据美国另一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称:美国的大公司有四分之三不得不开办补课和基础技能教育。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滞后时代的情况绝非个别现象而具有全球性。在1989年1月由124个国家参加519名代表出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41届国际教育会议上,全体与会者都提到中学后教育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其中有些问题提得很尖锐。譬如几乎所有发言者都提出中学后教育体制难以适应变化中的社会经济世界,而适应的慢节奏使得教育体制常常落后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随着工业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信息密集的社会进步,日本愈加感到教育体制存在如何更加适应社会和文化方面变化的问题。为增加教育及其有关部门的紧迫感以适应社会的迅速变化,日政府还于1984年8月专门成立了一个称之为国家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机构,专门研究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并向首相提供教育咨询,以解决教育体制未反映工业社会的变革、就业结构的变革之需要的问题。由于教育体制滞后于社会进步最突出地表现在所培养的劳动者对劳动世界的不适应上,而这种不适应又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是以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其实现目标的内容、方法的改革为先导的。我国于1985年5月做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并鲜明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培养业务熟练的劳动者,首要的工作就是根本改变教育与社会相脱离的旧弊,加强教育与劳动世界的联系。为此,对劳动教育、实践教育的强调和加强,也就成了我国这段时期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也是为了改变教育与社会结合不紧的问题,英国的教育和科学大臣、就业大臣和威尔士事务大臣于1991年5月共同向议会提交了一份题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和培训》的报告,该报告是继英政府于1987年4月发表的《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高等教育白皮书后的又一份教育白皮书。该白皮书指出:学生“在校期间,他们就需要逐步加深对劳动就业的了解”,让他们了解工作意味着什么并让他们有所准备。为此目的,英国要求学校一方面必须在国定课程的设置上保证所有学生有机会了解所学书本知识与未来的工作有什么联系,另一方面要求加强教育过程中的工作实践、观察和模拟练习的环节。归纳起来教育滞后于时代的主要表现就在于其还不能彻底摆脱封闭办学的状态去主动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表现在教育与职业社会的脱节,还表现在教科文组织所批评的“在普通教育中缺乏甚至根本没有实用性质的培训。”而对此,社会作出的反应是强烈的,这就是《学会生存》作者们所指出的:“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产生的结果(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这在历史上也还是第一次)。”正是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人们不得不指责我们现在的教育无论从计划还是内容、方法上都还存在面向早已过时的社会,对帮助人们面向未来生活作用不大。当教育的结果受到社会的排斥时,现行教育体制继续不变地运作下去的必要性就要受到冲击,而教育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就必须提出。正是此因,许多国家往往把对教育的改革任务置于其它社会改革之首,否则,任何改革都可能失去改革的持续力。事实上教育唯有通过改革才能超前社会发展而成为社会进步不可残缺的重要动力,否则就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阻碍。二、教育十字路口亮起质量下降的红灯如果说自学校教育产生起至今其自身有什么大的进步的话,那么其最大的进步就在于它从过去只重量的增长升华到对质的追求。可以说教育这一从求量到重质过程的完成,标征了教育事业的成熟,并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教育出现的实际效果。但重视教育质量并不等于现时的教育质量就高,实际情况是从80年代起各国尤其发达国家均把提高教育质量视为本国教育政策中的一个优先考虑的问题时,恰恰是因为教育质量滑坡已成为政府和公众不得不焦虑的严重事实。美国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1981年8月26日,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长贝尔出于对“公众普遍感到我们的教育系统有某种严重失误”的关注,成立了国家教育质量委员会,其任务就是调查美国的教育质量。18个月后该委员会向贝尔呈交了一份题为《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重要报告,该报告用翔实的调查材料披露了曾使美国人引以为豪的教育出现了诸如连最简单的日常阅读、书写和理解都不能完成的美国人约有2300万,学生成绩连年下降等种种质量滑坡的问题,指出“我们社会的教育基础目前正在被一股日益增涨的平庸潮流所侵蚀,这股潮流威胁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未来。”另一份对全国学生成绩全面调查的报告也预警道:在现代科学革命的背景下,“我们正在培养的新一代美国人,既是科盲又是技术盲。”另有一位教育分析家不无忧虑地说:“一代人的教育技能不能超过、不等于、甚至达不到他们的家长的教育技能,这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教育质量的下降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近10年来学生的学业失败就成为法国十分棘手的教育问题。一项由教育部组织的调查表明:小学一年级的留级率为10.2%,四、五年级的留级率为8.4%;初中四个年级的留级率分别为12.5%,16.4%,9.4%和14.3%;小学毕业生中未获得应有阅读能力者的比例在30—50%之间;初中则有1/3的毕业生没有掌握基本语法、应有的阅读水平和数学能力;因学习困难等原因中途辍学的初、高中学生占同龄人口的12.6%,大学生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的一、二年级的学生,随专业不同淘汰率在30—60%间。基于教育质量低落的现实,法国在近10年间进行了战后波及面最广、内容最深刻的教育改革,政府和民间都寄希望通过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降低失业率、增强教育对经济的适应力以恢复法国的经济竞争力。我国的教育质量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据国家教委统计,1991年来初中在校生辍学率有所回升,1992年全国平均达5.78%,比1991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值。1993年春季开学后19个省市的辍学率还在呈上升趋势,
本文标题:中国教育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75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