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中国教育的起源-教学资源
学习方法与信息吸收听:5%听+读:20%演示:30%讨论:50%互动(彼此沟通.交流):70%教给他人:90%有人认为,培训效果=7%的内容+38%语音语调+55%的肢体语言有人则认为,培训效果=内容×形式一、学科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历史发展线索和规律的学科。二、学科分期(分为三个阶段,本书只讲古代和近代教史)1、远古—1840年鸦片战争前:古代教育史2、鸦片战争后—1949年:近代教育史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代教育史(本书未作介绍)三、学科方法1、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2、全面理解史料。四、学点教育史的意义昨天的现实就是今天的历史,学点教育史有助于教育者更好把握今天的教育现实(P6)。一、我国古代教育发展概况1、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从远古人类产生之初,教育活动就在中华大地展开了。如:燧人氏教民取火、伏羲氏教民捕猎、神农氏教民农耕、后稷教民稼穑等。2、夏、商、西周学校教育产生,但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教育完全脱节。贵族垄断文化,即所谓的“学在官府”体制;贵族子弟是其教育对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的治国人才。3、春秋战国私学兴起,构成了中国教育史上色彩斑斓的一页。(1)学术扩散到民间,形成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士”阶层;(2)孔子创办私学,创立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教育理论著作:《礼记》(含《大学》、《中庸》,其中《学记》影响较大)。百家争鸣。4、秦朝:秦始皇探索巩固其统治的文教政策: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暴政来统一思想,导致其速亡。5、汉朝:——是中国封建教育制度形成和定型时代。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读儒经。礼部管教育;中央设太学,地方设有各级官学和私学;②“学而优则仕”。6、从汉代到清代中叶,教育的基本体制模式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只是在局部有所创新和变革。(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国子学(以中、高级官员子弟为培养对象),历经唐宋也没有面向平民子弟的学校。教学内容除以儒家经书为主外,还有律学、算学、书学、画学、武学、医学、天文历法学等专门学校。(2)选仕制度:察举制度(汉代)——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科举制曾大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最终也使教育沦为其附庸。(3)宋代书院集藏书、教学和学术研究于一体。7、汉代以后的教育理论发展。魏晋到隋唐的玄学、佛教、道教对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本质论、师道观)宋明理学(朱熹、王阳明、王夫之(反理学)、颜元)正统理学思想集大成者提倡实学、习行,构成封建时代后期教育理论发展高峰。二、我国近代教育发展概况1、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背景:①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②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输入。2、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简介:(1)教会学校——近代学校的先驱。(2)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近代教育思想史的开端。(3)洋务运动:新式学堂、留学教育风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观点被广泛认同。(4)维新运动: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奠定了近代教育制度的基础(1902—03年清政府制定了壬寅癸卯学制——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1905年废科举制,建立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学部——标志着传统教育体制的消亡;1906年,建立起地方行政机构,近代教育体制大体构建起来。)(5)辛亥革命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扫除封建余孽(读经、歧视女子),1912—13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6)民国:提倡民主和科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①白话文、教育面向平民大众;②1922年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建设的完成,其筐架延续至今;③蔡元培是民国时期教育事业的设计师和开拓者(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独立行政的管理思想对近代教育产生重大影响)。(7)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三民主义教育方针。陶行知乡村教育及其生活教育理论;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8)中共领导的解放区遵循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创建全新的教育体制、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卓有成效。一、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1、中国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教育)(1)180万年前中国教育伴随者祖先的产生而产生。(2)原始社会的主要教育活动:渔猎(燧人氏、伏羲氏)农耕(神农氏)。(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①教育的非专业性;②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③教育内容的简约性;④教育手段的简单性(无文字口耳相传、耳提面命、模仿等)2、学校教育的产生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而学校教育则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校教育产生的历史条件:①脑体分工;②教育渐趋复杂,需专业人员;③文字产生和文化知识丰富。■早期学校夏代的学校“成均”:传说中的五帝时的学校。习乐“庠”:传说中的舜时的学校,养老、屯谷之地。养老之地逐渐成为传播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学校。最早的学校“序”:军事教育(习射)“校”:养马之所(习武、比武)商代的学校“庠”“序”“校”还出现教材,“唯殷先人,有典有册”“瞽宗”习礼(为了祭祀鬼神)、习武(为了征战)是商的主要教育内容。二、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勃兴1、“学在官府”(教育权和受教育权被奴隶主贵族垄断,有鲜明阶级性)“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其体现为:①礼不下庶人;②官师不分;③政教合一(教育与政事合一)。2、西周的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教育制度(体制)西周学校系统国学乡学(闾—塾、党—庠、州—序、乡—校)大学小学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庠天子所设大学诸侯所设大学——泮宫■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礼(伦理道德课)、乐(美育、艺术教育)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互为表里,所谓“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射(射箭)、御(驾车)是军事训练课。在国、乡学都是重要学科。书(识、写字)、数(数术)是基础文化课,属于小学教育内容。三、私学的勃兴(春秋时期:孔子)1、私学兴起的原因诸侯争霸,无暇顾及教育“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礼乐为核心的旧教育失去意义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官府所垄断的学术开始向民间扩散。2、私学大师孔子(此后,私学广泛发展)3、私学勃兴的划时代意义(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①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②政教分离,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③私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④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方式灵活: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内容丰富:突破“六艺”局限四、养士与稷下学宫1、“士”和养士之风战国四公子:魏.信陵君、赵.平原君齐.孟尝君、楚.春申君。2、稷下学宫——战国时齐国一所著名学府(私学集合体)■稷下学宫办学特色:①国君的“智囊团”(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政策);②自由辩论(期会:师生平等辩论);③学无常师(各派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④学士守则(稷下学宫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稷下学宫存在150余年,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三、孔子的教育思想1、孔子其人公元前551-479年,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20篇,是其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行录。2、孔子的教育思想概述①论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对个体发挥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是治国之本②论有教无类(性相近,人人均可向善;招生对象广)③论教育目标通过教育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既有治国安民之德,又有治国安民之才,“内圣外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④论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其中前者重。教材是其亲自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因《乐》失传,故称“五经”。⑤论德育教育原则和方法高尚道德是培养人的首位和成为君子的首要条件。立志有恒;自省自克;改过迁善(“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⑥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诽不发”。■因材施教“闻斯行住诸”。■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诚实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是知也”。孔子对教育贡献:首创私学,有教无类;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倡学而优则仕.;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教材建设;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许多创造。四、孟子的教育思想1、孟子(前372—289年)其人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人。孟母三迁教子。师从孔子之孙子思,思孟之学,后人称为思孟学派。“亚圣”。他一生基本都从事教育事业,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为人生最大的乐事。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孟子》。2、孟子的教育思想①论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社会作用仁政必须辅以善教:“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使人找回散失的本性,留存善心。“人皆可以为尧舜”。②论教育的目的■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圣贤”、“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学校教育目的:“明人伦”。即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掌握社会生活准则,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之为“五伦”。③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行,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古来雄才多磨难。■动心忍性(卧薪尝胆)■持志养气一个人首先要立志,有了志向和追求,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境界。常人如注意养气,经过积累就会形成圣人身上所谓的“浩然正气”。■存心养性孟子认为:要使人天生的“善端”发展为“善性”,只有去耳目之欲,即“养心莫善于寡欲”。■反求诸己(即孔子的内省法)“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④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孟子教学思想具有内倾性特点)■深造自得(渊博知识获得靠自觉、独立思考)■盈科而进(学习、教学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专心有恒(学习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教亦多术(教师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教法要灵活)孟子的思想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肯定。其教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发、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启蒙作用。五、荀子的教育思想1、荀子其人名况,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稷下学宫“祭酒”。《荀子》2、荀子的教育思想①论教育的作用“性恶论”,人并不存在仁义礼智信等先天品质,如任其发展不加节制,必然导致社会动乱。只有通过教育“化性起伪”(任何人只要肯努力,经过长期教育,就可以改变其本性,化恶为善。)。②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的各种人才(俗儒、雅儒、大儒)。内容《诗》、《书》、《礼》、《乐》、《春秋》,尤重礼乐。③教学思想(在学与思关系上,与孟子“内求”相反,强调“外铄”)■注重“积”“渐”人对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积”(主观努力);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渐”(客观影响)。人的本性只有受到两者的共同作用时才能发生根本改变。■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知:是思维过程,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行:是学习的最高阶段,是对知的验证。■重视学习态度的培养——虚壹而静,专心有恒■全面比较,择是弃非——解蔽救偏、兼陈中衡④论教师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力倡尊师;教师的作用与国家前途和命运相连(“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对为师条件苛严(一要使人敬服,有尊严;二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威信;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德;四要能体会和阐发礼法的精微道理。)六、《礼记》中的教育思想《礼记》是战国末至汉初儒家学者论述礼的著作汇编。其对教育论述(《大学》、《学记》、《中庸》),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峰。1、《大学》中的教育思想(教育要服从于封建道德和政治)《大学》阐述
本文标题:中国教育的起源-教学资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75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