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中国政治思想史 期末
中国政治思想史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分封了几百个诸侯拱卫王室,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是之滨莫非王臣”,思想上强调“天命所归,天下有德者居之”。周王自称天子。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一、天命不常•天命:上天授命之意•天命不常: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表现:商周的更替•影响:强化了周王朝的政治统治。•一方面,它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周公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政治统治的问题。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天畏棐(fei)忱,民情大可见”•周公认为天命与民情是一体的,只有通过民情才能洞悉上天的意志。•所以,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于天命,重在人事。三、敬天保民(核心内容)•敬天保民:敬从天命,怀保小民。•统治者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受到天的佑助,所以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具体做法:第一,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第二,体察民情。(不能局限于了解民众的疾苦,更重要的是要体察民众的心理。)第三,慎用刑罚。专制国家动用刑罚的目的在于惩恶劝善,因此在使用刑罚时应该以善为怀。周公的政治思想一、推崇德政•周公由此独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个“德”的范畴来解决这一难题。•他指出,商亡国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推崇德政,“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召诰》)。•意思是说,我只知道他们不重德行,才过早地失去了他们所承受的天命。•周公指出,只要丧失德政,任何人都将失去天命。•他说:“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于罚。”(《尚书·多士》)•意思是说,上帝不把天命给予不勉行德政的人,凡是四方小国、大国的灭亡,无不是因怠慢上帝而被惩罚。•孔子的德政思想直接源于周公的德政思想。二、倡导任贤•周公政治思想一改商代重天命、轻人治的状况,变为强调人事,提倡任贤。•周公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一旦不能任用贤能的人,即使曾经十分强盛的政权,也将招致失败的命运。他总结了夏、殷两代从盛到衰直至最后灭亡的过程,得出不能任用贤才乃其最终覆亡的根本原因。•周公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人治、任人唯贤的思想。三、力言保民•中国古代关于重民的思想出现得很早。•出于对天命论的怀疑,周公提出了要考虑民情、民意来治理国家的思想。从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着眼,•周公把“保民”作为其施行德政的首要任务。•影响:•秦汉以来的中国政治文化,基本上贯穿着周公以来的保民、民本传统。从周公以来,倡言保民、重民、民本的政治家、思想家代有人出。这是一股与君主专制相抗衡的进步思潮,构成了推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四、宗法政治•周公把商代后期已得到初步发展的宗法制度加以完善,使之最终定型,确立为周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所谓宗法,就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远近区别嫡庶和亲疏的法则。•周公所制定的宗法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继承制。•在周初主要由周公所大力推行的分封制,其实际意图就在于以宗法为核心,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封藩建卫”。•周公的宗法政治思想及其实践,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1.道之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重教轻刑:德治与刑治互补长短,注重对于百姓的教化以民为本:尊君重民。“使民也义为政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举贤任能2.内仁外礼孔子的仁:爱人为仁,克己复礼为仁3.孔子的仁要求人们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孔子的礼尽管算是一种社会制度,但远远算不上法律,因为它不具有惩戒性。以仁、礼这两个概念建立起来的政治哲学是道德哲学。总的说来,孔子有关仁、礼的思想是一种很美好但却不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思想。4.天下为公:这是一种原始的美好理想,是一种朴素的社会主义的萌芽。追求平等、公正,视公共利益高于一切.这里是不仅是政治层面,而且更高的追求是普世的道德价值.5.现代价值孔子思想与爱心培养孔子思想与行为自律孔子思想与以德治国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6.辩证看待等级观念推行愚民政策孔孟荀对比孔子:仁,理孟子:仁政,王道(道德理想主义)荀子:主礼治,辅法治(现实主义)由单一到融合的思想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孟子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的主要思想性善论天人合一理想人格民本思想“仁政”的思想王道理想人格1.大丈夫2.以身殉道3.舍生取义政治思想1.“仁政”孔子论政,以仁为主。孟子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其说遂愈臻详备。孟子以为仁、义、礼、智之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或辞让)、是非之心,引申2.行“仁政”之举措教、养孟子所言,似可以教养二大端概之。而孟子养民之论,尤深切详明,为先秦所仅见。七篇之中,孟子所注重者为裕民生、薄赋税、止争战、正经界诸事。发展而成。孟子非常重视民生,认为民为邦本。孟子以养民之要不言反复申详,而教民一端则多附带及之。3.民为贵孟子还开始暗示君民之间的对立,而大明民主君仆,民体国用之旨。孟子的贵民思想:由民享以达于民有,民治的原则与制度却是他闻所未闻的。在孟子的思想中,民意仅能做被动的表现,制权专操于“劳心”之阶级。4.君与臣定于一——移朝易姓之后,重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孟子审查当时的时势,想望天下安定,然而,他所想望的天下已经不是周室的复兴,而是新王的崛起。孟子看来,要想“定于一”,则霸不足取而甚难,王近理想而反易。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所以达成的并非“暴秦”专治天下之统一,而是先秦封建天下之统一,意在以新政权以复辟旧制度。其留恋封建政治之情绪,与孔子大略相同。所不同的是,他们选择的途径不一样:孔子欲存姬周以复兴封建;孟子则图于移朝易姓之后,重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因此,就制度而言,孟子也有复古的倾向。荀子的主要思想政治准则:《王制》1.王者之人:饰动以礼义,听断以类,明振毫末,举措应变而不穷,夫是之谓有原。是王者之人也。2.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3.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4.王者之法:王者之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5.君民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君主: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贵臣:以礼事君,忠顺而不懈;臣的品分:态臣,篡臣,功臣,圣臣;忠。谏。诤(争)。辅。拂。6.庶民安政7.富国富民足富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馀,裕民则民富。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此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8、王,霸与强,安,危,亡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孟子、荀子思想异同同: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异: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1.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2.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3.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4.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5.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法家商鞅1、政治思想•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重刑厚赏•重战尚武•统一心智、制度、目标2、第一次变法改革内容:1.编组全民监督网2.强行小家庭制,力促生产3.鼓励全民争功,惟军为荣4.重定爵秩等次,以显尊严3、第二次变法改革内容:1.禁大家秩,行分户令2.统一度量,颁标准器3.重整耕地,始征口赋4.广行县制,兼设县署韩非1、政治思想1.历史进步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2.人性自然论:人本性都是“自为”,即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4.朴素辩证法5.改革和法治:以法为本,道、法兼治,德、法并施;法、术、势相结合•法——治国之本即法律,就是君主给臣民们的规定•道——治国常规即客观规律•德——治国先导即思想道德教育•术、势——保证按照法、道、德的要求办事不可缺少的条件术,驾驭和控制群臣的方法和手段势,君主的权势、威势2、理论缺陷1.君主世袭时代在制度建设层面追求法律的至高无上以约束、限制君权的空想性。•君权滥用最终导致“法治”理想落空2.现实措施的过激倾向极易违背韩非子追求政治价值的初衷,导致其极不愿看到的暴政、专制和压迫。•过分强调君权稳固的同时又无法有效限制和约束君权•轻罪重罚的措施存在被现实政权的利用•公权力对私领域的侵犯3.具体政治措施的“制服成本”过高,实践中极易造成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不利于其基本政治价值的实现。4.过分重视客观的法律法规及政治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在人事与制度关系问题上有失衡之虞。3、当代价值两个层面:1.辅助性的历史资源主要体现为:⑴“立天子以为天下”的“民本主义”精神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法治精神”•韩非子政治思想提倡的相关理念对于当代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某种“支援意识”的作用。•中国一百多年以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实践,以及自由、民主。平等等西方思想的大量传播,使得韩非子政治思想中的许多观念在当代社会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社会价值。2.具体实在的本土价值•政治领域“酸酒效应”的深刻分析及其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负面影响的探讨,对于当今中国的种种社会情状任然具有理论解释力。•尽管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因其“准现代性”而只能成为当今政治文明建设的一种“辅助性的历史资源”,但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汲汲于实行“法治”的过程中对于“法治”难以落实的焦虑及原因分析,却在政治技术层面具有重要的本土价值。•在“秩序优先”基础上实现“政治正义”的改良思想以及“中人”政治理论的问题意识,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具有重要现实借鉴意义的政治智慧。•依靠“法治”“移风易俗”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墨家时代背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战国七雄:秦、楚、韩、赵、魏、齐、燕社会结构:世袭制度瓦解,过去贵族没落学术发展:百家争鸣墨子的政治思想:兼爱、非攻: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一、国家起源说可以说墨子在此大致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真实状况,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基本矛盾,完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也说明:选择贤能者,立为政长,是为了消除混乱,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矛盾,保存人类本身。二
本文标题:中国政治思想史 期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8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