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中国智能建筑产业未来十年发展展望
中国智能建筑产业未来十年发展展望当今世界社会已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时代,智能建筑应运而生。关于智能建筑,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人们普遍认同“美国智能建筑学会”(AIBI)的定义,即智能建筑是将建筑、设备、服务和经营四要素各自优化、互相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以获得高效率、高功能、高舒适与高安全的建筑物。智能建筑的构成至少必须具备三大系统:即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BMS)、通信网络系统(CNS)及办公自动化系统(OAS),这就是通称的“3S”大厦。智能建筑虽然历史很短,但前景广阔,在世界各国发展迅猛,已呈21世纪建筑发展主流之势。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智能建筑产业发展速度已名列世界之最,未来十年市场与技术如何发展是举世瞩目的热点.本文对此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有价值的判断。1.中国智能建筑产业过去十年历史发展简要回顾中国智能建筑建设始于1990年,随后便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北京的发展大厦可谓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上海金茂大厦(88F)、深圳地王大厦(81F)、广州中信大厦(80F)、南京金鹰国际商城(58F)等一批智能大厦闻名世界。据2004年11月建设部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型公共建筑开展了质量安全专项检查.统计指出在建和已竣工的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大型剧院、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共有2367幢,估计全国各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办公大楼、行政中心、金融银行大楼、高档星级宾馆、公检法大楼等大约也有相同数量。因此迄今为止,中国内地(不包括港澳台)共有不低于四千五百幢智能大厦,大部分建筑规模均在3万m2以上。如深圳文化中心12万m2,总投资约16亿元,智能系统占1亿元左右;广州新白云机场共37万m2,总投资196亿,其中智能系统占5.3亿左右;深圳市民中心(市政府办公大楼群)共21万m2,总投资20亿,智能系统占2亿左右。中国政府对智能建筑的发展十分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部署。1995年7月,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率先推出上海地区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47-95)。同年,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建筑智能化研究所”,同时,该校已编出国内最早出版的大学教材《智能化建筑导论》。1996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国内首届智能建筑研讨会。1996年2月,成立了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并组建了智能建筑技术专家组.1998年成立“建设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第一批聘任59位专家。为了加强管理,保障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质量,建设部于1997年10月发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建设[1997]290号.该文件是一个历史性纲领性文件,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走向有序化指定了方向。千禧年10月1日《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国家标准GB/T50314-2000)正式批准出台标志着我国智能建筑业走向成熟。2.中国智能建筑未来十年发展展望智能建筑的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节能、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还能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把有限的资金和有限的建筑空间进行综合的开发利用。国内外普遍认为未来十年是中国智能建筑持续飞速发展的十年。理由有三方面:2.1未来十年将有重大事件发生在中国2.1.12005年江苏将举办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其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程度将超过往届运动会的水平。2.1.22008年我国北京将举办第29届奥运会。2.1.32010年上海将举办世博会。2.2世界智能建筑发展的重心将转移到中国2.2.1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2002年城建投入总额超过了欧盟主要城市的投入。2.2.2以江苏省会城市南京市为例,2004年为400亿,在世界中等发达城市中也是名列前茅的。智能建筑是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这四项基本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最优化.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信网络、信息网络、建筑设备监控等系统.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安全、舒适和便利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的历史虽然只不过短短二十几年,但却引起了国内外建筑界的广泛注意。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是1984年在美国哈特福德市由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下属的联合技术建筑系统公司建成的一幢智能大楼.它实际上是对一幢旧楼的改造,对该楼的空调、照明、防盗、电梯等设备采用计算机进行监控,并为该楼用户开设了语言通信、文字处理、电子邮件、资料检索等信息服务。其后日本和西欧等国家紧随美国之后,对智能建筑感到兴趣;接着东南亚各国对它也显示出了异常的热情。在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然也会对智能建筑给以垂青。各地方的智能建筑已初具雏形。本文拟就此话题谈一谈本人肤浅的看法。一、智能建筑的优势和潜力(一)传统建筑的特点:众所周知,建筑是人们用建筑材料人为地建成的一个与室外隔开来的室内空间.是自己能在其中平安地生产和生活.从而避免大自然各种恶劣气候的侵扰,并防止危害人类的各种破坏力量的伤害。在传统建筑中,构成这个室内空间的东西一般分为三大类:建筑配件(屋面、楼面、地面、墙,隔断、门窗等)、结构构件(梁、板、柱、楼梯、基础等)、设备部件(上下水管、暖气、空调、电灯电线、卫生器具等)。不管什么建筑,都可由以上三大类构配件组成。传统建筑的特点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和需要,建筑功能远远跟不上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二)智能建筑所追求的目标:1.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环境,从而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情趣。2.满足不同用户对不同建筑环境的要求。传统建筑大多根据建设单位要求的一定使用功能进行设计建造,一旦建成,很难改作他用。而智能建筑则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能迅速而方便地改变其使用功能,必要时也能重新布置建筑物的平、立,剖面.充分显示其可塑性和机动性强的特点。3.能满足今后的发展变革对建筑环境的要求,人类社会总的趋势是越往后发展变革越快,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而智能建筑能够适应这种科技进步的发展需要.以及由于科技进步而引起的社会变革的要求,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提供今后改造的可能性。(三)智能建筑的内涵:1.电力供应与管理系统:保证有充分、安全、可靠的电力;来源,以及对各种高压配电、低压配电、备用电源检测与管理;2.照明控制与管理系统:智能建筑对照明的要求是根据人的需要能很方便的调节.而不浪费能源;3.空调系统的检测与控制系统:除了要使用户感到舒适以外,特别要注意节约能源以及室内通风的数量和质量;4.给排水系统的检测与控制系统:保证引用水的卫生,节约用水,重视水的重要利用以及污水处理;5.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对电梯群实行计算机群控.达到优化传送和节约能源的目的,对进出的汽车进行自动化管理;6.防灾系统的监视与控制:对火灾及煤气进行准确检测、自动报警、自动启动消防设备.确保人身安全;7.防盗系统的监视与控制:利用自动监视、自动记录、自动控制、自动识别、自动报警等先进手段来防止偷盗和暴力发生;8.物业管理:做到自动计量、自动操作并自动检测房屋和各种设备的老化情况;9.信息网络:借助于先进的办公设备将信息的生成、传输、接受、保存等处理过程加以完成,从而免去人的手工劳动;一、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的定义概括来说,智能建筑就是以建筑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及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更具人情化的建筑物。正如美国智能建筑学会(AIBI,AmericanIntelligentBuildingInstitute)给出的定义:“智能建筑是将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及其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所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舒适性的大楼。”建筑物运作综合智能化通常由以下五个方面组成:1.建筑功能运作自动化。大型建筑物的运作包含有多种功能系统,如水、电、热力、空调、通讯等等。他们各具特色,对一座建筑物来说要实现自动控制就十分复杂,所以智能的概念是替人来做出最佳方案并完成其运行。2.建筑物的节能运作。智能建筑的另一使命是降低建筑物各类设备的能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效率,减少管理人员,求取更高的经济效率。3.通信自动化。利用电信网络、卫星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络为大厦提供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4.办公自动化。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5.安全保卫自动化。通过各种摄像头、各种感触探测器进行信号采集、分析、处理,并经由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进行控制保护。二、智能建筑的兴起智能建筑的发展史,是一个从监控到管理的发展过程。早期的超高层大楼一般设备非常多,诸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保安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共存。操作和控制这些系统,仅靠中央临近室很难实现。80年代,微电脑技术的崛起再加上信号传统技术的进步,基本上实现了所有设备都可以显示于大楼内的中央监控室,并且较容易地进行操作和管理,从而提高了效率。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了改造,建成了称之为CityPlace的大厦,从此诞生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大厦。进入90年代以后,智能大厦蓬勃发展,步美、日之后尘,法国、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智能大厦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三、智能建筑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智能建筑的概念最初进入国内时间并不晚,大体上在80年代中以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就曾进行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对智能办公楼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国内第一座大型智能建筑通常被认为是北京发展大厦,并在此后短短几年时间里,相继建成了深圳的地王大厦、北京西客站等一大批高标准的智能大厦。而且不仅在北京、广州等东部大城市出现了智能建筑,即便在乌鲁木齐这样远离沿海的西部中型城市也建造了智能大厦。智能建筑在国内的发展迎来了高潮。但客观地讲,中国的智能建筑远不如想像中的乐观。尽管我们的建设投资和数量有着惊人的增长,但是建筑本身的实际内容却有诸多问题:工程建设水平不高、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智能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有的建筑跟风而上、名不副实……。据建设部一项专题调查显示,在1999—2001年间,深圳每年房地产开发面积为600—700万平方米,其中楼盘中具备智能化的就占96%。而这些早期的社区住宅智能系统,为了达到“卖点效应”,信息化系统追求大而全,配套设施不齐全,在建成后难以启用,成了一件昂贵的摆设。还有的地方,智能化系统运行正常,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仅占20%,尚可使用的系统占45%,有35%的系统不能开通使用或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生故障,无人修复而废弃。相当大的一部分智能化系统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形成了智能建筑不“智能”的奇怪现象。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偶然。因为首先打出“智能建筑”旗号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其实并不真正懂得智能建筑,需要的仅仅是这块金字招牌为其房地产商品大大增值。而真正最早进入这个市场的是系统集成商,他们多半由原先承担通信或网络工程的公司转变而来,这样的切入本是顺理成章之事,不过,缺乏对建筑行业的了解却成为他们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与此同时,建筑事业的主力军,即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安装两支队伍却显得技术准备不足。尽管其中某些设备系统原本就是他们的专长,如空调,照明等,但在新的要求下也不免措手不及。正是上述几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好,阻碍了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国内广泛应用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瓶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为了解决国内智能建筑市场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让中国的智能建筑行业有章可循,国家相继出台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
本文标题:中国智能建筑产业未来十年发展展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8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