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华师物理学院2010级2说课流程效果分析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与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小结作业布置3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第二节弹力第三节摩擦力第四节力的合成第五节力的分解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一).教材分析4(一).教材分析力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分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5很重要的一种力。微观继重力之后的一种力,为摩擦力的引入做了铺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中观弹力是高中力学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宏观(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6教材的内容(一).教材分析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以及方向、大小。要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弹力,弄清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方向,还要让学生经历对弹力大小的探究过程,掌握本节重难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7(二).学情分析力的概念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欠缺理性化的思维过程。2.认为凡是物体接触就会有弹力产生。3.对力的方向大小有误解。心理特点知识基础认知困难1.好奇心强2.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发展8(三).教学重难点正确判定弹力方向和大小。1:弹力的产生条件。2:弹力方向的判断。3:弹力的大小。重点难点9知识与技能1.知道形变的种类和形式2.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的判断3.知道胡克定律1.感受物理与自然的美2.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3.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激发无力兴趣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2.动手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3.学会处理数据,学会画弹力示意图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教学目标10(五).教法学法教法学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启发讲授实验探究提出猜想认真观察交流总结情景激学互动探究实验归纳11导入新课4min弹性形变(6min)弹力产生的条件(5min)12弹力的方向(9min)43弹力的大小(16min)5(六)教学过程12(1).导入新课(六)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体育中形变现象的图片和体育视频13(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阔学生思路,又启发学生思维,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了新课。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六)教学过程14(六)教学过程自制低成本实验学具,并对实验进行改进.(2).弹性形变15(六)教学过程黑板版书弹力(1)形变弹性形变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非弹性形变(不能够恢复)•弹性限度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1:直接提出形变定义2:让学生归纳形变的种类,并介绍什么是弹性形变,以及弹性限度。(2).弹性形变16小组讨论:1、拉力是一种什么力?2、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怎么产生的?2弹力定义3:.条件接触+弹性形变(六)教学过程(3).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1形变弹性形变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非弹性形变(不能够恢复)•弹性限度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直接接触发生形变产生条件:结论:黑板版书1/19/2020(4).弹力的方向N实例中弹力方向:(六)教学过程1/19/2020(4).弹力的方向学生展示结论,教师点评.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②绳的拉力的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①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定义3:.条件接触+弹性形变弹力1形变弹性形变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非弹性形变(不能够恢复)•弹性限度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六)教学过程拉力压力4:方向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跟物体恢复形状方向有关黑板版书19(六)教学过程(5).弹力的大小(胡克定律)从形变的几个基本类型入手,展开分析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20(六)教学过程(5).弹力的大小(胡克定律)探究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外力大小的关系实验数据:结论: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砝码重(牛)123456…弹簧伸长(厘米)0.511.522.53…砝码重(牛)123456…弹簧伸长(厘米)0.511.522.53…砝码重(牛)砝码重(牛)112233445566……弹簧伸长(厘米)弹簧伸长(厘米)0.50.5111.51.5222.52.533……21通过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得出结论:F=kX进一步说明: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K的国际单位N/m强调:X是指弹簧的伸长量.版书(1)定义(六)教学过程(5).弹力的大小(胡克定律)拉力3:条件接触+弹性形变压力4:方向支持力2弹力弹力(1)形变弹性形变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非弹性形变(不能够恢复)•弹性限度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垂直于接触面,跟物体恢复形状方向有关5:大小F=kX22二.弹力:1.弹力产生的条件:2.弹力的方向:3.弹力的大小:(七)课堂小结一.形变1.概念:2.弹性形变:3.弹性限度:练习23(八)效果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活实际内容引入,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学生注意,设计合理的实验探究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教学目标。周代明2010211014
本文标题:弹力说课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8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