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训诂专书训诂专书指的是纂集训诂资料而形成的训诂著作,具有工具书性质。辞书、字书、韵书、类书1、下列各项,不属于丛书、类书的是()A.《古今图书集成》B.《坤舆万国全图》C.《四库全书》D.《永乐大典》2、下列各书中,不属于类书的是()A.《古今图书集成》B.《太平御览》C.《四库全书》D.《永乐大典》3、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是()A.《资治通鉴》B.《四库全书》C.《永乐大典》D.《古今图书集成》第一节辞书辞书是指解释词的意义或用法的训诂专书,相当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词典。一、一般辞书《尔雅》《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整理、解释古代文献词语的专著,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详。《尔雅》共收录词条2091条,解释词语4300多个。以义类为界,所收词语分为十九篇,每篇中再把义同义近的词划分为若干组,每组用一个通行的词解释,既可以使人们理解意义,又可以使人们利用义类和同义词的观念掌握一群词。《尔雅》十九篇内容如下:1、《释诂》主要是用今言释古言,包括古雅言、古方言、古疑难词语等。如:“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2、《释言》主要是选取常用词语而以异义来解释。如:“昆,后也。”“弥,终也。”“糜、罔,无也。”3、《释训》主要是解释形容状貌的词语,故叠音词、连绵词为多。如:“明明、斤斤,察也。”“祁祁、迟迟,徐也。”“条条、秩秩,智也。”“戚施,面柔也。”4、《释亲》主要解释宗族、母党、妻党、婚姻等亲属称谓名称,以定名分。如:“父为考,母为妣。”“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罤(ti)孙。罤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云孙。”5、《释宫》主要解释宫室、户牖、台榭、道路的名称。如:“牖户之间谓之扆(yi),其内谓之家,东西墙谓之序。”“阇(du)谓之台,有木者谓榭。”“路、场、猷、行、道也。”“一达谓之到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6、《释器》主要解释礼器、食用器具、渔猎工具、服饰、饮食车舆等各种器物的名称,以考见古时衣食住行用的制度。如:“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弓有缘者谓之弓,无缘谓之弭。”7、《释乐》主要解释音乐、乐器的名称。如:“大瑟谓之洒,大琴谓之离。”“大箫谓之言,小箫谓之筊。”“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迭,羽谓之柳。”8、《释天》主要解释四时、祥、灾、岁阳、岁名、月阳、月名、风、雨、星名以及祭明、讲武、旌旗等名称,以见天时运行,自然变化。如:“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yi)藐。”“穹苍,苍天也。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9、《释地》主要解释九州、十薮、八陵、九府、五方、郊野、四极等地理名称。如:“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shang)。”“东至于泰远,西止于邠国,南至于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10、《释丘》主要解释各种丘的名称兼及厓岸。如:“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后高陵丘,偏高阿丘。”“重厓,岸。岸上,浒。”11、《释山》主要解释山岳的各种名称与形状。如:“山有穴为岫.”“山小而高,岑。锐而高,峤。卑而大,扈。小而众,岿。”12、《释水》主要解释水泉、水中、河曲、九河的名称。如:“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沃泉县出,县出,下出也。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人所谓潏。”13、《释草》主要解释各种草本植物的名称。如:“果臝(luo)之实,栝楼。”“荼,苦菜。”“茨,蒺藜。”14、《释木》主要解释各种木本植物的名称。如:“柽(cheng),河柳。旄,泽柳。杨,蒲柳。”“灌木,丛木。”“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15、《释虫》主要解释各种昆虫的名称。如:“浮游,渠略。”“螟蛉,桑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16、《释鱼》主要解释鱼、龟、蛇、鳖等水生兼及爬行动物名称。如:“蝾螈,蜥蜴。”“一曰神龟,二曰灵龟,三曰摄龟,四曰宝龟,五曰文龟,六曰筮龟,七曰仙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17、《释鸟》主要解释鸟类等飞禽名称。如:“雎鸠,王雎。”“鸟之雌雄不可别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18、《释兽》主要解释兽类名称。如:“罴,如熊,黄白文。”“犹,如麂(ji),善登木。”19、《释畜》”主要解释马牛羊犬鸡等家禽的名称。2.《释名》东汉刘熙著。是我国第一部探求语源的词典。全书采用声训方法,解释事物名称的起源。《释名》共八卷二十七篇,释词1502条,模仿《尔雅》,按义类编排,分别为:《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刘熙《释名·序》1、《释名》在探求词语本原的时候,用了大量因声求义的方法,即从语音上探求语源,借助声音之间的关系解释词语。《释采帛》:“布,布也,布列众缕为经,以纬横成之也。”《释地》:“土,吐也,吐生万物。田,填也,五稼填满其中也。”《释言语》:“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释亲属》:“子,孽也,相生蕃孽也。”《释容姿》:“姿,资也。资,取也,形貌之禀取为资本也。”《易·说卦》:“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孟子·滕文公》:“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义类说”:“名之于实,各有义类”(《释名·序》)2、《释名》中保存了古代有关名物、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材料和东汉宝贵的语言材料,具有很高的价值。《释名》主要不足:把声训作为探求语源的唯一方法,有的训诂主观臆测、穿凿附会,不能完全可信。释名序3.《经籍纂诂》(清)阮元主编。(1)成书原因:在古籍整理中,非常需要一部内容丰富而又完整的资料汇编性质的工具书以利于查检字词,从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尔雅》、《说文》、《方言》等书,虽广泛的收集和整理大量资料,但是所收之字,一般未载篇名,难于检寻,且收录数量有限。(2)内容及体例:内容所收资料为唐以前的古籍,是纯客观的训诂资料汇集,没有编者的自己的解释。训释材料的收录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唐以前经史子集注疏中的训诂资料第二、古籍正文中的训诂资料第三、训诂专书中的训诂资料体例:《经籍纂诂》按平水韵编排,每韵一卷,共106卷。收字照录《佩文韵府》各韵之字,《佩文韵府》所无者,据《广韵》和《集韵》增补之。字头以方围符号“口”括之,说解内容一般包括词义训释、异文通假和古人名字。各义项排列一般先声训和本义,然后是引申和假借。同一义项而各书反复出现者,以经史子集为序排列,并注明出处,各义项用圆圈隔开。仕~事也[诗四月]尽瘁以~笺[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传~之言事也[礼记表记]武王岂不~注~察也[诗节南山]弗问弗~笺~~于朝也[论语公冶长]子使漆雕开~孔注~与事同[荀子大略]移而从所~注仕[说文]~学也从人从士[诗文王有声]武王岂不~[晏子春秋谏上]作武王岂不事3、贡献本书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和古代文献的非常重要的资料书,也为后代字词典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王引之作序称赞该书:“展一韵而众字毕备,检一字而诸训皆存,寻一训而原书可识。”二、方言辞书方言辞书指的是专门解释方言词语的辞书。重要的有《方言》、《续方言》、《新方言》、《吴下方言考》等。1.《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今本《方言》共收列词语675条,11900余字,仿《尔雅》的编排体例,按义类分卷,共十三卷,只列卷数,不标类名。内容涉及一般词语、服饰、器皿、动物、车船、兵器、昆虫等。各条目的训释词和被训释词,都是通语和方言或古语和今语的关系。《方言》的训释方式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是“一义数字”,先罗列一组同义词,作一总的解释,然后分别说明各地用语之不同;二是“一物数名”,先举一词,多为物名,然后分别说明各地方的不同称谓。如: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禅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褋,关之东西谓之禅衣,有袌者赵魏之间谓之袏衣,无袌者谓之裎衣,古谓之深衣。扇,自关而东谓之箑(zha),自关而西谓之扇。箭,自关而东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鍭,关西曰箭。《方言》记载的词汇代表了当时广大地域的汉语方言,还夹杂着少数民族的语言。从地域上看涵盖了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辽东一带,包括今天的朝鲜。通语(凡语、凡通语、通名、通词、四方之通语等)。如:“搜、略,求也。秦晋之间曰搜,就室曰搜,于道曰略。略,强取也。捃,摭(zhi)取也,此通语也。”地区间通语(某地间通语、四方异语而通者等),指通行地域较广的方言。如:“昲、晒,干物也。扬楚通语也。”某地语,即只在某个地区通行的方言。如:“撲、翕、葉,聚也。楚谓之撲,或谓之翕。葉,楚通语也。”古今语(古雅之别语),即保存在语言中的古词或古方言词。如:“敦、丰、厐······京、奘、将,大也········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语也,出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转语,是由语言的转变而产生的古语和今语、方言和通语之间的差异。它们之间字形不同,但在语音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庸谓之倯,转语也。”三、虚词辞书专释虚词的辞书,比较重要的有《语助》、《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1.《语助》又名《助语辞》,元卢以纬撰。我国第一部虚词专著。收释虚词126个,其中单音虚词60个,复音虚词和固定结构66个,另外随文解释了虚词和连用形式40余条。阐释意义,分析用法,并援引古籍作为例证。一般是把用法相同或相近的虚词列入一组中进行比较解释。该是是启悟蒙童之书,释义比较简单。2.《虚字说》清袁仁林撰。取经史诸子百家文中虚词143个,其中单音虚词82个,复音虚词和固定结构61个,另外随文解释了虚词和连用形式一百余条。类聚条析,论辩颇有精当之处。例证丰富,列举例句近三百条。该书对《马氏文通》虚字研究有一定的影响,《马氏文通》的若干条目采用了本书的说法。3.《助字辨略》清刘淇撰。是第一步大规模研究虚词的著作。共收释虚词476个,依平水韵顺序排列,按照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分为五卷。释文中把虚词分为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疑辞、咏叹辞、急辞、缓辞、发语辞、语已辞等共计三十类。释词方法有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等六种。所研究的语言材料异常丰富,引例从先秦到元代,涉及经史百子以及诗词杂说。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撰。是一部对虚词进行精深研究的专著。专为补充或纠正前人对西汉以前典籍中虚词注释的不足或错误而作。共收西汉以前典籍中难释的虚词160个,以中古三十六字母顺序排列,分成十卷。该书的释词方法有举同文以互证、举两文以比例、因互文而知其同训、即别本以见例、因古注以互推、采后人所引以相证等六种。类比互证第二节字书字书是解释文字形音义的专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字典。字书的主要内容是释义,所以也属于训诂著作。著名的字书主要有《说文解字》、《玉篇》、《类篇》、《康熙字典》等。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字书。内容包括叙和目录一卷,正文十四卷,共收9353字,重文(异体字)1163字。创建了部首,把全部汉字纳入到540个部首中。说文解字的体例部首与部首之间,以形体或意义相近为排列顺序。同一部首内的字,一般也按照意义之间的联系排列。每个字的解释都是先讲字义,然后分析字形结构,以显示字形与字义之间的理据。字义的解释一般只释本义,这对于从根
本文标题:第五章:训诂专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17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