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组成员:胡亮军李丽周静余玛娅谭雪露——追求永恒的理性世界。圣Cataldo公墓——解读阿尔多·罗西AldoRossi'sSanCataldoCemetery罗西建筑的实现从内涵和意义上来说都相当复杂。在建筑师单一作品的实现过程中由于非建筑因素(包括政府意志、投资者意志、技术、地方经济)和建筑师因素(建筑师的控制力、与合作工程师的配合度、建筑师的道德)对建筑设计及建造过程不可忽视的影响,并最终因种种原因(包括时间和历史的因素)导致的形式变动使得单一的建筑作品对建筑师原有意愿的偏离变得不可避免,从而使我们不能从单一的建筑作品解读该作品本身。为了尽量的更多理解罗西的作品,我们不得不向上追溯罗西的思想历程,通过对罗西思想和理论的解读完成对其中个体解读的领悟。前言1、Background2、AldoRossi3、TheCemeteryofSanCataldo4、Conclusion目录1)罗西其人2)罗西建筑的理论与创作1)元素类型2)场地——“死亡”的重释(平面解析)3)安排下的介入感知4)建筑空间——“冢”的定义a空间体量分析、b空间构成分析5)构造与技术初探新理性主义的应运而生1、Background二战以后,理性主义已不复存在,加之由经济政治而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意大利的建筑界掀起了激烈讨论,而此时期,新理性主义(newrationalism)应运而生,且基本上承袭了理性主义。新理性主义酝酿、发源于60年代的意大利,主要以罗西和克里尔兄弟为代表。罗西将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在建筑设计中倡导类型学,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回到建筑的原形去。这种名为“新理性主义”的理论和运动与诞生在美国的后现代主义一起构成了当今世界建筑思潮的两大倾向。而受意大利本土文化熏陶至深的阿尔多·罗西对新理性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AldoRossi1)罗西其人——“一个恰好成为了建筑师的诗人。”生平简介1931年出生于意大利米兰1959年毕业于米兰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导师是罗杰斯(Rogers)和萨蒙纳(Samona)。就读期间罗西就成为著名建筑杂志《Casabella》撰稿1961年任该杂志编辑直到1964年罗杰斯被解除领导职位为止。1963年任夸罗尼教授的助教并任威尼斯建筑研究所研究员1965-1966年任米兰工业大学副教授同年出版著名作《城市建筑学》(LarthitetturadellaCitta)1970-1971年任米兰工业大学教授1972-1974年任瑞士联邦技术大学教授,并举办“罗西、路易斯康和海达克作品联展以及“罗西,理性主义建筑”的展览1975年任威尼斯建筑学院教授1980年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后曾在多所大学执教,包括哈佛大学和匡溪艺术学院1990年获国际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茨凯建筑奖1991年获美国建筑师学会诺贝尔奖及1990年的杰弗逊纪念奖1990年他被提名为美国艺术与文学院的荣誉会员2、AldoRossi2)罗西建筑的理论及创作面对纷繁复杂的建筑现象、建筑思潮,要想客观的解析一位建筑师,尤其是罗西这样一位颇具历史、文化修养和哲学深度的建筑师,搞清楚他的创作哲学及相关知识是不容回避的。罗西的起点是古典建筑学特有的起点,根本特征在于把城市问题等同于建筑问题,认为城市无非是与建筑性质相当的同构物,是放大了的建筑。罗西提倡相似性的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围,就出现了所谓“相似性城市”的主张。罗西将城市比作一个剧场,他非常重视城市中的场所、纪念物和建筑的类型。罗西认为类型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罗西的观念中,他认为建筑涉及的所有理论都应是类型学的理论,所有有关建筑的思考均应基于类型的态度之上。当问及类型学的“类型学”指的是什么的时候,罗西是这么解释自己的:“我指的是生活,类型学是生活……一个人不可能改变一个熟睡的狗的位置。有人可能随便前来拜访,并说最好站在壁炉前或者伸手暖和一下。但是,狗不愿改变它的位置,这是类型学……我考虑的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事物。为什么汤总是用匙子来喝?”那么到底何为“类型学”?我们现在对于类型学的理解还较为肤浅,尽管很多理论学家为此做了相当大的努力,却也未能明确定义“类型”这个概念,只是可以简单的定义为按相同的形式结构对具有特征化的一组对象所进行描述的理论。克里尔,城市空间类型克迪朗的方案类型轴线和网格作为构图法的根源,使所有建筑图形产生出来。普列尼的剖面类型图表建筑剖面系统的形态分析。2、AldoRossiRossi的草图手稿中,我们可发现他不断重复着一些固定的形象,例如三角形构件、柱廊、沙滩小屋、咖啡壶等,这些均可视为其心目中的原型.罗西从古典几何形式的应用中获得形式灵感,并客观、理性的对待历史,他试图在历史的秩序与现代工业秩序之间寻找有机的纽带,创造一种融合过去的设计手法罗西的建筑风格,一定意义下,其实是场景设计。而再分析其画作,用色,及主题构成,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个用建筑语言来说故事的人。罗西于1971年完成了他几乎震惊世人的作品,即意大利摩德纳(Modena)的圣·卡塔尔多(Sancataldo)新古典主义海边墓地的扩建工程的竞赛。在公墓竞赛的时候,正是建筑学家质疑已经延续了半个世纪的现代主义运动的时代。罗西自传中说1971年是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是他年轻时代的结束。该工程也成为罗西的建成项目中最完整的表述他城市与建筑的思想的里程碑式作品。背景3、TheCemeteryofSanCataldo一场车祸给了罗西创作此墓地的灵感,在医院的场景及身体的感受令他难以忘怀。在天主教中死亡和复活的思想使西方人对死亡表现出一种平静甚至真挚的态度,故而他这作品定义为“亡冢(HouseoftheDeath),他从对墓地基本构成原型空间的提炼与综合以达到对“死亡”和“家”这两个概念的重新诠释。而这两个概念在墓地的场地布置和个体的建筑设计两个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诠释。立意3、TheCemeteryofSanCataldo1)元素类型墓地的三个部分分别是圆锥体、立方体和两翼展开的阶梯对应结构的三种类型。这些结构是传统的特征以及意大利天主教墓地的规范。罗西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一套几何类型,因此在设计时,公墓结合了单一的家庭、公寓大楼、工厂、寺庙的元素的类型。3、TheCemeteryofSanCataldo1)元素类型经典几何元素除在这些大体量上运用,在建筑的细部构件等方面也随处可见。3、TheCemeteryofSanCataldo1)元素类型罗西在设计时把死亡等同于了骨骼的形态学,以及骨骼随后可能经历的改装。3、TheCemeteryofSanCataldo2)场地——“死亡”的重释圣卡塔尔多墓地坐落在意大利中北部的小城摩德纳(M:ahaa),是城市的主要墓地。在1858年~1876年间,建筑师恺撤·科斯塔(CesareCosta)设计建造了墓地的东侧部分及现位于墓地中央的犹太人墓地;罗西设计的墓地于1978年被付诸实施,至今仅有一半被建成。3、TheCemeteryofSanCataldo2)场地——“死亡”的重释新的设计通过拓展完整的边界与原有的墓地融为一体,并且保持现有建筑砖石质感的延续性,按原方案设计的矮墙是新楼墙壁的延续。罗西认为要实现墓地应有的特殊纪念性,建筑必须被遗忘,或者必须呈现出一副仅仅是崇敬的景象,这在后来变得以记忆来混淆。他认为:城市是生者的居所,墓地是死者的城市。因此,罗西在平面空间的处理上,采取了外围大范围空旷,内部密集的处理。这种场所的塑造让人徜徉其内能切身感受到有一种沉默——事物的精神上升而出现的沉默。3、TheCemeteryofSanCataldo2)场地——“死亡”的重释设计的初始是由中轴线开始引申,然后通过罗西的类型学还原,用最简单的几何构成,“衍生”出建筑群的其他部分。然后,他就要开始组织这个故事了。而在中轴线的处理上,罗西的设计考量颇多。我们不得不重申,在西方基督教世界里,建筑轴线的重要意义,他们通过轴线的使用、变换,表达自己对神的崇拜,对神的敬仰科斯塔通过矩形所特有的完整性与方向性塑造的一个仪式空间,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平面强烈的纪念性定义了空间的特性。罗西的平面布局沿用了科斯塔的平面原型:比例相同的矩形场地以几乎对称的方式坐落在老墓地的西侧,东西向的轴线与老墓地的交通轴线取平,成为联系新老建筑的主要通道。他的这种轴线的组织方式,暗示墓地空间的特殊使用性质。但是罗西将新墓地的平面整体向北挪动,并调整了南北向两条次轴的位置,其所获得的结果是一个强烈的轴线等级:南北中轴线被大大地强调了在空间秩序中的主要地位,而其余三条轴线则成为烘托主要空间的一层边界。南北主轴线南北次轴线东西轴线3、TheCemeteryofSanCataldo2)场地——“死亡”的重释已建成的新古典主义空间与犹太教空间的组织结构及其内涵意义给了罗西设计“人骨轴线”强有力的原型范本。圆形的礼拜堂典型的宗教空间,椭圆的平面带有带窗穹窿顶,暗示亡魂的升天之处;方形底座的二战纪念碑中轴线两侧的墓碑沿线排列,带有浓重的悼念气氛犹太人墓地的轴线空间是一个正立的正三角形,这隐喻着犹太教神哲学中大卫盾(MogenDavid)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大卫盾的顶角代表的是高居于万物之上的上帝,而两个底角则分别代表上帝创造的世界和人,上帝、宇宙和人构成万物的核心。罗西在新墓地的主轴节点空间上运用的原型是老墓地和新老墓地问犹太人墓地轴线节点的综合。3、TheCemeteryofSanCataldo2)场地——“死亡”的重释中心区是尸骨安放处,由位于三角体内的规则有序的巨型体组成。其平面沿同一轴线的相反方向延伸。骨灰架沿轴线的布置采用了严谨的尺度,高度抽象了一种重复的序列感。中部路径与通向基地所需要走过的路径有着相似的意义。这种场所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很独特。它们就像一种义务的远足或是一种强迫的关系;它们都有那么一种味道,好像是在寻找目的的旅途中。南北向的中轴线是新墓地的主要仪式空间序列,轴线被两端的设立物和沿线行列式的骨灰架定义。主次入口都在中轴线上,而服务入口则在东西轴线上。主入口服务入口次入口3、TheCemeteryofSanCataldo2)场地——“死亡”的重释墓地上大烟囱似的锥体与轴线上的中间小路相连。设计时该组合分两层:上层由中间相连通向高架长廊,而且几乎到达其端点;入口处的一层由一段楼梯通向石板铺路的公墓.中心区的南北两端分别为立方体和圆锥体圆锥体内部和下部是乞丐坟墓立方体内是战争殉难者墓和纪念型礼拜堂。这两个纪念物的元素通过骨学上的排列在中心埋葬尸骨的隆起地带连接在一起。他们的空间关系描述了死亡和纪念的含义。3、TheCemeteryofSanCataldo3)安排下的介入感知罗西把空间意识推向创造性的运用,在立面与体量的设计外,他利用元素的再组合,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空间,促成了人们的真正介入。罗西对这几座不同体量的建筑的运动路线及停留点做了精心安排,使人的运动纳入到一定的渠道,从而影响人对环境的反应。人在整个运动系统中,感受到不同体量空间带来的诸多感受,这种感受是经历时间感受到的一个个空间之间的联系,是一种连续性的,捕捉性的。恰恰是这种介入空间的感受,成就了此墓地的神与人的“交流”。3)安排下的介入感知3、TheCemeteryofSanCataldo公墓视频欣赏3)安排下的介入感知3、TheCemeteryofSanCataldo在轴线的定义及平面的处理上罗西运用类型学原理,将场所戏剧化,中心轴线区将严谨的序列自南向北由低到高排列,结合轴线两端仪式空间的性质把从“安息”到“升天”的过程演绎到极致,这也是罗西在原型上为新建筑所赋予的新的空间品质——对“死亡”的诠释。空间体量分析立方体长方体圆锥体3、TheCemeteryofSanCataldo4).建筑空间——“冢”的定义没有顶、窗、地板截断的不完整圆锥自南向北由低到高排列空间体量分析立方体长方体圆锥体3、theCemeteryofSanCataldo4).建筑空间——“冢”的定义在我们还原空间原型的过程中,理性作为一种客观的逻辑,使其本质特征将得以体现。——A
本文标题:罗西与公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24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