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辅导讲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概念、分类;2.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3.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析;4.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的品味;5.掌握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二、上课内容1、说明文的概念、分类;2、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及其顺序3、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三、家庭作业:1、判断句子的说明方法;2、阅读短文,完成题目。学生上课日期课程类别基础()提高()培优()授课教师曹珊珊年级初一上课时间科组长签字科目语文第几学时教学主任签字四、家长签名(本人确认:孩子已经完成“课后作业”)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阅读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二、说明文的分类1、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分: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事物性说明文是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的说明文。如《松鼠》介绍了松鼠的外貌、生活习性、经济价值等;《故宫博物馆》介绍了故宫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事理性说明文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的说明文。如《落日的幻觉》阐释了我们视觉上产生幻觉的原因;《巧妙的克隆》向我们介绍了现代克隆技术。2、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分: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生动说明文/科学小品)。一般性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人物、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变化和事理,这类文章要求具体、科学和浅显易懂,所以又称为平实说明文。如《统筹方法》《中国石拱桥》等,语言平实简洁,科学性、知识性都很强。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等方式,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如《死海不死》《苏州园林》等。但它与文艺作品不同,它运用文艺手法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切实可靠的知识,而不是塑造形象,因此也称为生动说明文。三、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1.总分式:常见于逻辑顺序中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1)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2)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先总体的概括,再具体来说,最后再总结)(3)分——总,如《什么是生态系统》(先分说,再总体的概括)2.递进式: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性说明文各层之间的关系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如《万紫千红的花》一文,第一步说明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第二步说明花变色的原因,第三步说明花与昆虫的关系,第四步说明花与人的关系,逐层深入,各层之间的关系式递进的。3.连贯式: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如《从甲骨文到微缩图书》,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介绍了书籍演变的历史,文章的层次反映了书籍发展的几个阶段,各层之间是连贯的。介绍产品制作的说明文采用的一般都是连贯式说明结构。4.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论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四、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的。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一般以时间先后及发展阶段为序进行说明,比如写生物以繁殖生长过程为序,写事物以形成演变过程为序等。2.空间顺序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我们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并且还有梁衡的《晋祠》描写圣母殿——围廊——屋架——廊柱——屋顶——泥塑;《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所有顺序中最合理的顺序。空间顺序,按空间部位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这种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以及介绍事理的说明文往往使用这种顺序。一般顺序有: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五、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特点作用例句举例子即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常用标志语有“比如”、“例如”、“如”等。选例子应注意典型性、代表性。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国石拱桥》分类别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明。分类标准要统一。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向沙漠进军》列数字即用一些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既能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一定要对数字进行核实。需要提醒的是,表示年月日的内容不是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死海不死》作比较将两种有着外在或内在联系的相同或不同的事物加以比较的一种说明方法。作比较有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对比是为了说明不同点。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苏州园林》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统筹方法》打比方以人们常见的、熟知的事物,比喻说明不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令读者印象深刻。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注意: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是两种常见的、极易混淆的说明方法。1、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作引用/引资料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强说服力。(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列图表绘制图表辅助文字说明。准确、具体,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略诠释法(又叫作诠释)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的一种说明方法。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解释说明,使说明更清楚明白、通俗易懂。如《看云识天气》中提到的“虹”,课文注释为:“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条彩色圆弧,这就是‘虹’”。种句式来表述。此外,下定义还可用公式来表示: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属的大类,也就是归类;“种差”就是在大类之中,被定义概念与同类相邻概念间的主要差别。如:“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透明液体”就是“属概念”,其余的说明部分是“种差”,也就是“水”与其他透明液体的差别。2、从特点上看,下定义要准确简明,概括性较强;作诠释则具体而通俗,有时带有一定的描述性。因此,从科学性的角度看,作诠释的语言比不上下定义。3、从内容上看,下定义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作诠释注重于外观的表象、性质和特点。4、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二者的区别可用图示表示。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下面举例比较说明。A、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下定义)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作诠释)C、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作诠释)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来说明食物的概念,它还可变为:“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就是食物。B句用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果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荒谬了,因为不是所有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的内容没有解说“晕”的本质特征,只是描摹了它的具体表象,因而是作诠释。做题步骤:1、确定句子是否为判断句:是,下定义和作诠释两者皆有可能;不是,则优先考虑是作诠释。2、看句子说明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还是外观的表象、性质和特点:前者是下定义,后者是作诠释。3、看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能否交换位置:能,则为下定义;不能,则为作诠释。区别下列各句是下定义,还是作诠释?①银河颜色如银,形状如河。②银河是由无数星星组成的带状星群。③食物是像阳光、空气、水一样重要的东西。④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⑤杂文不是一般的议论文。⑥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六、常见题型1、题目有什么妙处/作用/好处?答题格式:(1)点明了★★说明对象;(2)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3)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结合文意,给本文加个标题。答题要点:(1)要点明说明对象;(2)要点明说明对象的特征:(3)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介绍了什么内容?答题思路;(1)从题目中找;(2)从文中找,一般开头即点明。4、本文所介绍的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依次介绍★★说明对象的?答题思路:(1)可能在开头一段的尾句总说:(2)可能在中间每个大段的开头一句:(3)可能需要自己根据每段段意概括。5、本文/本段/★★几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答题思路:(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一般是这三种中的一种,有时是两种。6、本文/本段/★★几段采用了什么空间顺序?答题格式:由★★到★★。常见的空间顺序有(1)由远到近;(2)由外到内:(3)由上到下;(4)由中间到两边;(5)由整体到局部等。7、本文/本段/★★几段采用了什么逻辑顺序?答题格式:由★★到★★。常见的逻辑顺序有(1)由主到次:(2)由现象到原因(或本质);(3)由总到分:(4)由一般到特殊等。七、重点题型1、判断句子、段落或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答题技巧:先答使用了哪些说方法,再答这些说明方法的相关术语(见前文画线词),最后答划线句子(或某段,或所选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一般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的××特点。(注意:若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最好要答出“把××和××加以比较”)2、“××”一词能否替换为“××”?为什么?答题步骤:判断:一般为不可以说出原词在句中的意义或内容说出所换词语在句中的意义或内容④说出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存在哪些不足⑤这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必加)3、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步骤:判断:一般是不能删说出这个词在句中含义,并在程度、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如“比较”、“几乎”、“相当”
本文标题:说明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2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