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十年战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县积极适应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二五”时期全县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作出了总体部署,是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和总体安排,是制定有关政策、编制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发展、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的重要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自加压力,狠抓落实,奋力争先进位,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一五”以来,我县进入历史上最好最快的持续发展期。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3.20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原定的43.2亿元的目标。预计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3.16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23%,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2.5%。人均GDP达到9117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38.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迈过亿元大关,完成规划目标的183.2%,年均增长2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7.28亿元,是规划目标的2.32倍,年均增长36.3%。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1.3亿元,较“十五”相比翻了两番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34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12.5%,年均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38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58%,年均增长16.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4877元,较2007年增加6017元,年均增长19.2%。综合能耗较2005年降低25.0%。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8:27:45调整为2010年的29:26:45。24.2527.5632.5140.0743.6953.16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单位:亿元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周至县“十一五”GDP增长情况34573967418649386038102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单位:万元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周至县“十一五”财政收入增长情况-3-——工业发展迈入新阶段。有效破解了保护水源与发展工业的矛盾,明确提出“工业强县”战略,开辟并走上了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工业的新路子。集贤产业园被确定为省级县域工业园,启动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入园企业达到28家,集贤产业园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修订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构建大产业,基本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矿产建材、生物医药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增强了对全县经济的支撑作用。预计到2010年底,工业总产值达到34.03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21.5%,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2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13亿元。2001419.8227.1136.2550.6967.28010203040506070单位:亿元2005年2007年2009年周至县“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49.9411.6914.3816.7219.3402468101214161820单位:亿元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周至县“十一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农村经济蓬勃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猕猴桃、苗木花卉、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成效明显。周至猕猴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猕猴桃面积达到32.1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县。苗木花卉面积6.1万亩,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生产、销售集散地。无公害蔬菜获得省级无公害认证,播种面积达到8.1万亩。果、蔬、肉、蛋、奶供应能力不断增强,城郊型农业格局初步形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十一五”期间累计劳务输出37万人次,创收16.5亿元。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累计完成了128个重点村建设。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黑河水库灌区农灌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清洁能源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解决了2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241平方公里,被国家能源局等三部委授予“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预计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周至县“十一五”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26013059353742485238233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单位:元8860102291271314877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单位:元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周至县“十一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到16.6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4.4%,超规划目标1.4个百分点。规划启动了县城新区建设,修建打通了一批城镇主、次干道路,完成了县城中心街、农商街等13条道路的拓宽改造工程。启动了沙河公园项目,建成了黑河口水厂和污水处理厂,新改建广场公园6处,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完善了城镇的道路、管网、电力、通讯及商贸服务设施,马召、哑柏被评为全市发展和改革试点十强镇,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公交车、户户通电的目标。规划实施了“安居工程”,建成廉租房390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3万平方米。房地产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累计开发商品房24万平方米。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2平方米。建成了杨凌渭河大桥周至引线,关中环线107省道马召至宝鸡段建成通车,实现了国、省、县道的连接贯通,城乡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改革开放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先后完成了县乡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明显,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部门预算、集中支付、乡财县管和政府采购等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行,农村特困救助、劳动就业、养老保险、农民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新机制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优势资源、优惠政策、优选项目宣传,积极组织参加经贸洽谈活动,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579万美元。-6-——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认真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坚持科教兴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不断加大,全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2家。创建省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深入开展,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3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新改建校舍20万平方米,建成了两所山区寄宿制学校。全力推进远程教育,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网络体系。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集贤古乐、楼观牛斗虎等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名录,县剧团晋京演出获得成功。实施了文体中心建设和电影院改建工程,完成了全县22所乡镇文化站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县医院整体迁建、中医医院住院楼和21个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逐步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推进,创建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巩固了低生育水平。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认真解决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到2010年底,全县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22.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农民参合率达到97%。总之,“十一五”时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在全县形成了团结务实、奋力争先的大好局面,培育了“不-7-甘落后,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发愤图强”的周至精神。这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对县情和符合县情的特色发展之路的认识和探索更加深刻和明析,这些都为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内看,实现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时代主题,经济社会发展转换到以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的轨道上来。从省市看,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释放潜能、爬坡越坎、转型升级的总体特征,进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时期和社会民生改善的突破时期。(一)发展机遇综观国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十二五”期间我县面临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机遇。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我县资源丰富,市场广阔,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有利于吸收境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在此集聚重组,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县“十二五”期间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国家关于第二轮西部-8-大开发10年战略明确了未来五到十年重点抓的九个方面工作,支持的三十八类项目,十条政策措施,其中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农业、社会事业是支持重点,“十二五”期间,我县必将会获得国家、省、市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卫星城市的机遇。按照西安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周至等五个新城组团,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新兴城区的目标,我县将在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得到市政府的有力支持。作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卫星城市,和杨凌近邻,受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的双重辐射,有利于更好地共享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资源,优化发展环境,争取重大项目。——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随着国家“分区域”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东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耗能产业将受到更加严格的政策性约束,加之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上升和外需的持续萎缩,东中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的步伐将加快,这为我县发挥要素成本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优势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县的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广大干部群众思发展、谋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近两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亮点增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全县上下发展信心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团结务实、奋力争先的大好局面已经形成,这也为我县跨越发展提供了体制支持和环境保障。-9-(二)面临挑战——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待提升。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存在一产不优,稳定性差,贡献率偏低;二产不大,支撑作用不明显;三产不强,拉动作用不到位的突出问题。拉动经济发展的要素不配套,出口拉动几乎为零,消费的拉动十分有限,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新兴优势产业还未形成,引领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较少,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规模偏小,文化产业开发不足,旅游资源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支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长足进展,但财政收入低,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全面快速增长的需求。“十二五”期间,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多元化,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新课题。——争先进位压力日益加大。从全市范围内看,兄弟区县你追我赶,竞争激烈。我县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与兄弟区县存在较大差距,客观上
本文标题: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3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