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近代史 导论 第一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救亡图存、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主讲:陈朝晖导论一、为什么学?二、达到什么样目的?授课内容及学习要求三、课程安排和学习要求四、参考书目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1.历史——民族之根;中国近现代史——直接连接着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2.历史的现实意义•“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唐)刘知几《史通》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龚自珍“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梁启超•钱穆先生在他的《国史大纲》前言中这样写到:••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如果没有历史,我们在现实中将找不到判断事物的标准,以及通往未来的坐标;我们无法走动,更不会想到飞翔。如果没有历史,我们既意识不到自身的能力,也意识不到自身的局限。是历史照亮了我们,驱赶着、鼓舞着我们;如果没有历史,我们的全部生活将失去意义。历史以其固有的“相对论”原理,通过现存,从另一维度接连人类的未来。”••—林贤治《五四之魂》“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恩格斯:•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列宁:•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毛泽东(1938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邓小平:•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江泽民:•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胡锦涛:•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习近平《领导干部读点历史》•“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共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为肩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目的——“三个了解”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三个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年,中国的近代史1949---今,中国的现代史三、课程安排及学习要求1.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时期1.1840年—1919.5.4: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救亡图存)2.1919.5.4—1949.10.1:天翻地覆的三十年(走向解放)3.1949.10.1—今:走向辉煌的六十多年(奔向富强)序言、上篇综述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主要内容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940-1919)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今)听课自学研究运用2.教学安排3.学习要求和考核•(1)记笔记•(2)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3)考核(平时50%+期末50%)•平时:50%(出勤、课堂讨论、读书报告、实践)•期末卷面成绩:50%参考书目成汉昌《中国现代史科学体系讨论述评》《教学与研究》6/1983;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近代史研究》2/1998。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历史研究»2/1984;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历史研究»3/198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V1《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V2、《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V3;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人民出版社;翦伯赞等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80;•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推荐阅读书目•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学林出版社,•2006年•(美)韦慕庭著,杨慎之译《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新星出版社,2006•史扶邻《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的英文版名为《DengXiaopingandtheTransformationofChina》(《邓小平与中国的变革》),2011年11月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时改为《邓小平时代》。•(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三联出版社出版中文版,2013年。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傅高义(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杨天石《寻找真实的蒋介石》,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作者:陶涵(JayTaylor)•译者:林添贵•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2年8月16日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为史”与“知道”的关系。意思是说,要掌握社会发展的“大道”,必须首先研究蕴含着社会发展“大道”的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道”中,最“大”者当推治国安邦之道。因此,凡欲治国安邦者,首先必须研究历代为政者的治国之道,特别是治国安邦中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自己治国安邦的借鉴。龚自珍的这一真知灼见,上承中华先哲,下启当代精英,实为治国安邦之真谛。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四、近代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进程;丰富灿烂文化;日益庞大的中华民族与民族融合;日趋完善的中央集权政府与周期性危机;朝贡体系的安全格局与自我封闭;(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1.特点乾隆在给英王使者马嘎尔尼的复书1793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为什么?一提到古代,我们无比自豪;一提到近代,我们无地自容2.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表现:社会发展处于停滞——量之增加和质之停滞原因:不能跟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潮流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政治: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社会: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总结•就中国自身而言,清王朝并不比之前的朝代更糟。如果没有外部世界的变化,或许中国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周期。•但清王朝面对的世界变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命运发生根本转折。•积极一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潜藏着衰败的基因:•(1)社会不重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2)作为清王朝统治基础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革。•(3)封闭的对外政策。•使社会陷于停滞僵化的境地。历史评价:近代中国的“衰世”之相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抑巷无才偷……薮泽无才盗,则非但鲜君子也,抑小人甚鲜。当彼其世也,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九》,《龚自珍全集》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我们决不能扮演中国的角色,要是我们重蹈中国的覆辙,自满自足,贪图自己疆域内的安宁享乐,渐渐地腐败堕落,对国外的事情毫无兴趣,沉溺于纸醉金迷之中,忘掉了奋发向上、苦干冒险的高尚生活,整天忙于满足我们肉体暂时的欲望,那么,毫无疑问,总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中国今天已经发生的这一事实:畏惧战争、闭关锁国、贪图安宁享乐的民族,在其他好战,爱冒险的民族的进攻面前是肯定要衰败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赞奋斗不息》“中华民族”概念的产生1899年——首次使用“民族”1901年——“中国民族”1902年——中华、中华民族1905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中华”是古老的地理文化概念;“中华民族”是近代种族、民族概念。梁启超最早提出此概念。“中华民族”概念的产生“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
本文标题:近代史 导论 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68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