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基础电路设计(7)_EMC对策与雷击防护
基础电路设计(七)EMC对策与雷击防护前言由于IC与LSI高速化与高度积体化,使得IC与LSI本身就成是巨大的噪讯发生源,此外基于低耗电量的要求,即使IC与LSI低耗电化或是低噪讯化,从机器整体的角度观之,机器对外部的噪讯反而变得极端敏感,因此有必要开发可抑制EMC等电磁干扰的技术。噪讯对策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抑制噪讯,另一种方式是避免外部噪讯造成电磁性结合引发电路误动作,前者必需采取EMI对策,后者则需采取EMS对策。在电磁噪讯充斥的环境下设计电子电路,除了成本tradeoff考虑之外,概括性的对策手段摸索与理论的结合成为重要的手法,因此接着要深入探讨EMI与EMS的防护与对策。IC与LSI高速化与封装时的噪讯对策设计电子电路时选用适合电路动作速度的逻辑IC非常重要,如果IC动作速度超过设计上的要求时,系统与机器的带宽会大幅增加(图1),抑制机器产生的噪讯变得毫无意义,而且更不易进行EMC对策。最近大部分的电子机器都使用高速低电压CMOSIC,若与以往常用的TTLIC比较,CMOSIC反而更容易因噪讯造成电子电路误动作。噪讯发生源通常是在电流变化(di/dt)很大的部位。CMOSIC是在switching产生大电流(过渡电流与充放电电流)变化时动作,此时若流入具有有限阻抗(impedance)的groundline(主要是inductance成份),该部位就会发生电压下降现象,而压降造所成电路误动作,会因低电压IC的阀值越低越危险。相较之下高速IC的场合,即使是数ns的噪讯也会引发电路误动作,因此不论是设计电子电路或是封装设计,噪讯对策时必需注意以下要点:(a).电源与接地层低阻抗化双面电路基板对动作速度较低的数字电路,具有良好的低阻抗效应,因此接地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的网状(mesh)导线,如果能缩小电源‧接地(ground)所形成的回路面积(looparea),即使受到外部磁界影响产生诱导电流,由于该电流会相互抵销,因此整体而言双面电路较不易受到外部磁界影响。不过短、粗是设计电源‧接地导线的基本重要观念。复数导体时电源‧接地的导线,则需避免岛状分布。高速高性能电路通常是采用多层电路板,同时会将电源‧接地作为better面,信号传输线路尤其是阻抗(impedance)为80Ω左右时,最好使用microstripline结构设计,如此便可降低传输线路的阻抗值,进而可让送信端能使用具有高驱动能力的IC组件。除此之外为了使电路能充分发挥应有特性与整合性,因此高速高频电路大多使用多层电路板。(b).Switching噪讯有关高速数字电路中CMOSIC的时间延迟问题,由于Bus是在某种tinning下同步进行switching,未作switching时虽然祇有数μA的漏电(leak),不过当switching动作时CMOSIC电路的电流中含有贯穿电流与充放电电流成份,由于贯穿电流与充放电电流会影响其它组件与电路,因此它是造成电路障碍的原因之一。【计算实例1】有关贯穿电流的影响,假设CMOSIC为32位Bus都是从0开始变化成1,每个位的贯穿电流为10mA,电源供给的电流ID:ID=32x10mA=320mA瞬间发生如此大的电流变化(di/dt),虽然导线的长度很短,不过LSI内部宽度祇有1μm以下微细导线的电压会急遽下降,造成LSI内部产生无法忽视的groundbounce现象。上述计算实例祇考虑贯穿电流的影响,事实上LSI内部流有充放电电流,该充放电电流随着动作频率不断变化,动作频率越高消耗电流越大。CMOSIC的消耗电流Pd可由下式求得:静态消耗电流IDD=Pd/VDD。最近IC不朝朝向低电压低耗电量方向发展,假设电源电压从5V变成3.3V低电压时,耗电量减少程度可利用式(1)求得:VDD2=(3.3V/5)2=0.44=44%亦即电源电压从5V变成3.3V低电压时,耗电量会降低44%。必需注意的是低电压化对IC/LSI的站立/下降时间几乎毫无影响,电压变化(dv/dt)与高频噪讯有直接关连,也就是说IC/LSI的低电压化,可以有效减少IC/LSI本身的噪讯。【计算实例2】8位shiftresistor74HC164的规格如下:如上所述电源.接地pattern导线层内流有贯穿电流、负载充放电电流、终端阻抗驱动电流所构成的高频电源电流,而且电源.接地pattern导线层内还具有有限阻抗(impedance),如果switching动作电流流入电源.接地pattern导线层内时,就会因电压下降造成电路发生误动作。此外若用接口cable与外部机器设备连接时,接口cable会成为common放射的天线,造成其它机器受到干扰,换言之电源接地层内的高频电源电流是common放射的发射源,因此common放射成为EMI对策的重要对象之一。实施switching动作电流对策时的重点,分别是IC/LSI的站立时间与下降时间。站立时间越快电源电流的带宽越大,放射至外部的电磁波带宽也越大,相对的就越不容易进行对策。对机器设备或是系统而言,维持最小带宽与抑制放射噪讯,成为最有效的EMI对策,换言之延迟IC/LSI的站立时间具有下列效果:※抑制放射噪讯的发生。※可以抑制负载容量充放电时的电流。※可以减少反射的影响。因此IC/LSI必需选择适合该电路特性的低速组件,因为避免使用超过电路特性的高速IC,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噪讯以及电路误动作等困扰,这也是最有效EMI对策的基本概念。接着要介绍decoupling在抑制电源.接地pattern导线层内高频电源电流时所扮演的角色。(c).DecouplingCondenserDecouplingCondenser原本的目的是利用电容器储存电荷,提供IC/LSI动作时必要的驱动电流,因此DecouplingCondenser必需具备可支持高速动作时贯穿电流等瞬间大电流的特性。传统的DecouplingCondenser祇需针对每个IC,使用0.01~0.1μF高频特性的陶瓷电容器即可,尤其是消耗电流与驱动电流之间无极大差异时使用TTLIC,基本上就不会造成特别的问题。不过IC高速化会使用信号站立时间变快,此外使用静止电流与驱动电流的比很大的CMOSIC时,DecouplingCondenser的封装方式则扮演关键性角色,由于DecouplingCondenser对电子电路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最近受到高度重视。图3是电容器(Condenser)的高频波等价电路,类似这样的电路并非单纯的Condenser,因为根本上lead端会存有寄生电感(Inductance),而寄生电感会使Condenser无法充分对应须状脉冲电流模样的贯穿电流、充放电电流,最后造成电路动作延迟等严重后果,此时DecouplingCondenser却无法有效提供IC/LSI必要的驱动电流。造成上述现象主要原因是因为switch动作无法支持的电流,变成由电源提电流供,使得电源.接地pattern导线层内流有须状脉冲电流(高频电源电流)。换言之为了使DecouplingCondenser可作高速动作,因此需设法使电感成份降至最低水平,常用手法是选择chipceramiccondenser作对策,该组件通常是设于电源.接地端之间导线长度最短的区域,藉此降低电感成a份。在IC/LSI众多组件种类之中,有些组件有考虑电源.接地端的layout与DecouplingCondenser组装问题,有些组件则未考虑上述问题。多层电路板的电源.接地是由batter面构成,因此电源.接地即使是高频性,仍可见到阻抗(impendence)成份。IC/LSI用DecouplingCondenser的电荷属于低阻抗,所以祇要补正IC/LSI不足的驱动电流,高频电流就可以通过电源层流动。具体对策如图4所示,在电路上装设高频用inductor,如此一来就可提高高频阻抗(impendence),进而防止switching时的动作电流流出电源侧。如上所述当switching时,高频贯穿电流会在CMOSLSI内部电源与接地之间流动,为了抑制IC/LSI的高频大电流集中在电源.接地之间流动,同时减轻单位pin的电流,因此将电源与接地端子作多脚化(multipin)设计成为常用的手段。如图5所示实际pattern封装设计时,并非概括性的设置DecouplingCondenser,而是在每个电源.接地之间设置DecouplingCondenser。(d).信号线的终端要让数字号产生的高频波带宽降至最低范围,基本上必需防止传输线路不整合所造成的overshoot与linking波形变动,因为如此一来除了可以防止电路误动作之外,还可使放射噪讯带宽变窄。图6是常用的对策方式,这种对策也称为终端法,不过最有效的终端法是并列终端法与Tabnan终端法。(e)降低电流loop面积某点的电磁波电界强度可用下式求得:E=K(f2AI/r)------------------------(2)K:定数。f:频率。A:电流loop的面积。I:电流loop的电流大小。r:至电流loop的距离。由式(2)可知降低电界强度的条件是抑制,增加值,也就是说要降低放射能量必需增加loop电流值,减少loop面积与频率同时加大物理距离。loop面积最小化意味着可以降低从该处放射的噪讯能量,同时还可以避免成为噪讯放射至外部的天线,使得电子机器不会产生或是接受噪讯,进而获得EMC防护对策的预期效果。除此之外layout封装线路时,必需注意平行邻接且长度较长的pattern,很容易发生crosstalk使得噪讯值无法降低,因此必需特别谨慎处理。电路基板封装时的电气性文接着要探讨有关layout封装线路时的噪讯对策。基本上信号系导线即使完全按照电路图的设计,同时将各电子组件用导线连接,祇要适度控制pattern的长度,理论上低频领域的信号还不致发生动作特性上的困扰。不过由于pattern导线本身就具有电感(inductance)成份,因此随着动作频率的增高,电感的影响逐渐表面化,同时开始对信号线与电源系统造成预期外的障碍,因此layout封装线路时必需注意下列事项:①连接各电子组件的信号线电源.接地导线pattern,必需全部与inductance连接,尤其是使用双面印刷电路板的场合,更需作精密通盘的检讨。②已经装有电子组件的印刷电路板,基本上就会有所谓的浮游容量,尤其是inductance的powerline上,会布满整面浮游容量的「powder」。浮游容量的影响随着频率的增加,使得浮游容量变成无法忽视的潜在性问题。③平行邻接的两条pattern导线,具有静电容量与电感(inductance)成份。接下来要介绍有关上述②、③项因静电诱导与电磁诱导造成意外性的噪讯诱导事项;上述第①项则在后段「导体的inductance」章节中有详细的说明。(1)静电诱导图7是静电诱导造成诱导电压的等价电路,诱导电压可利用下式求得:V2=V1x{Z/(Z+ZS)}------------------(3)ZS:诱导体之间的浮游容量Z:grand与被诱导line之间的阻抗(impedance)。由于高频电路的ZS、Z绝对具有LC成份,因此可将高频电路当作复素数考虑。【计算实例3】配电管内(duct)的电线与信号线相互紧密设置,假设两者之间的结合容量为40pF/m,试算100V,50Hz的电线与信号线长度10公尺时,被信号线诱导的电压V2。信号线ground的阻抗(impedance)为1MΩ。与10公尺长的信号线结合容量为400Pf时,电抗(reactance)ZS计算如下:从以上计算结果可知诱导电压由于结合容量降低获得舒缓,也就是说电力线与信号信如果能取得充分的物理间隔就是最好的对策。(2)电磁诱导被电磁诱导的电压可利用下式求得:同相位电流在并行两条pattern导线内流动时,会因磁气结合变成相互电感诱导,此时的诱导电压会与pattern直列重迭,形成被诱导pattern进而变成crossloop电流。【计算实例4】pattern导
本文标题:基础电路设计(7)_EMC对策与雷击防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72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