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大庆外国语学校生物组刘艳遗传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亚里士多德——认为雄性提供“蓝图”,母体提供物质。柏拉图——认为子女更像父方还是母方,取决于受孕时哪方的感情更投入。19世纪前人类对遗传现象的一些看法: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但真正的遗传定律是由奥地利神父孟德尔揭示总结出来。(Mendel,1822-1884)孟德尔:奥地利人,修道士。主要工作:1856-1864经过8年的杂交试验,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主要工作成就:发现遗传两大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现遗传规律的呢?了解豌豆豌豆实验是成功的关键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自交(产生纯种)。2.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异花传粉自花传粉闭花受粉传粉方式人工异花传粉过程示意图1、去雄2、套袋3、采粉4、授粉5、套袋思考:1.为什么要去雄?2.为什么要套上纸袋?避免自花传粉避免异花授粉(雄蕊未成熟时)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P3豌豆圆滑、皱缩种子形状相对性状:性状: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图1耳垂的位置1、有耳垂2、无耳垂图2卷舌1、有卷舌2、无卷舌图4拇指竖起时弯曲情形1、挺直2、拇指向指背面弯曲图7脸颊有无酒窝1、有酒窝2、无酒窝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狗的长毛与黑毛B、果蝇的灰身与黑身C、人的身高与体重D、豌豆的高茎与蚕豆的矮茎B高茎的花矮茎的花正交高茎的花矮茎的花反交高茎与矮茎杂交:高茎787高茎277矮茎×PF1F2高茎矮茎3∶1(杂交)(自交)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显性性状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隐性性状性状分离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数据2.84:1277(矮)787(高)茎的高度F2的比隐性性状显性性状性状2.82:1152(黄色)428(绿色)豆荚颜色2.95:1299(不饱满)882(饱满)豆荚的形状3.01:12001(绿色)6022(黄色)子叶的颜色3.15:1224(白色)705(灰色)种皮的颜色3.14:1207(茎顶)651(叶腋)花的位置2.96:11850(皱缩)5474(圆滑)种子的形状结果:F2中都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都是3:1F2中出现的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交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呢?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形成配子生物性状PF1F2子一代子二代♀♂×亲本母本父本杂交自交遗传图解中的符号:1、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狗的长毛和卷毛B.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C.玉米叶梢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2、下列几组杂交中,哪组属于纯合子之间的杂交A.DD×DdB.DD×ddC.Dd×DdD.Dd×dd课堂巩固3、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杂交产生的F1进行自交,那么F2中的纯合子占F2中个体数的A.25%B.50%C.75%D.100%4、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隐性亲本与杂合子亲本相交,其子代个体中与双亲遗传因子组成都不相同的是A.0%B.25%C.50%D.75%(二)基本概念杂交1、交配方式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的方式。可以是同种生物个体杂交,也可以是不同种生物个体杂交。自交同一生物个体内的相互交配方式。测交未知基因的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方式。回交子一代与亲本间的交配方式。2、性状(或性状表现)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体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体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性状分离杂合体的自杂后代中,呈现出不同表现类型的现象。3、基因类型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相同基因纯合体内,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非等位基因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互为非等位基因。有下面三种形式:Ab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基因座位上。AB同一条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AaCc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4、生物个体表现型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基因型与生物个体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豌豆高茎基因型有DD和Dd两种。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杂种后代杂交产生的子代称为杂种后代。依次为杂种子一代(F1)、杂种子二代(F2)……杂种子n代(Fn)。
本文标题:36遗传因子的发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72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