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六讲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第六讲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该走怎样的道路,该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这是当时摆在我们面前需要作出决策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在经济体制上,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在当时是有主客观原因的。建国后,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首先,计划经济是被看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的。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计划经济”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针对这种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以及古典资本主义(早期市场经济“自发”运行所带来的问题和困难而产生的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觉”组织的思想。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论述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生产状况是由社会领导机构根据“估定”的社会需要量进行生产,并且根据不同地区对某种产品需要量的不同,“以盈济虚”地进行调节来满足各地的消费需求。18世纪,法国的巴贝夫对未来社会实行计划经济的思想则表述的更加清楚。他指出:“我们未来的制度将使一切都按计划来进行”,因而社会中“不再有盲目经营的危险,不再有任意生产或生产过剩的危险”,并且论述了社会对劳动投入的有计划调节。马克思: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恩格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终将由社会占有,而那时“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其次,计划经济曾在苏联取得过巨大成就。再次,新中国的建设需要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计划经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曾作出重要的贡献,但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形成以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这一体制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地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和解决了国民经济中的重大问题,为加快工业化的进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对协调全国的经济建设,保证一些重点地区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该看到,我国在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与这一体制所发挥的作用分不开的。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更多的是看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承认这一点,才是符合历史的。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经济活动中不能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国家集中的权力过大,统的东西过多,地方、企业就没有自己的自主权,同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积极性和经济动力,从而使整个经济活动缺乏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活动涉及的面越来越广,经济关系也日益复杂化,要用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去处理这些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和关系,难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当计划不能符合实际的时候,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就更多。怎样保证国民经济既协调发展,又具有活力,就成为要从体制上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针对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毛泽东、陈云等党中央领导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即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和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允许保留一部分个体经营、一部分产品自由生产、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以此来弥补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在理论上,毛泽东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1958年的一次讲话中他指出: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这是不承认客观法则的表现,是不认识五亿农民的问题。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为什么怕商品生产?无非是怕资本主义。现在是国家同人民公社做生意,早已排除资本主义,怕商品生产做什么?不要怕,我看要大大发展商品生产。商品生产,要看它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一平二调”共产风,毛泽东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大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陈云等党的领导人提出的这些创造性的思想观点,为后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因为这些都是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基础上的,所以不可能真正解决计划经济的一系列弊端。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学的歌德巴赫猜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经济,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改革首先要求承认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早在改革初期,我国不少的经济学家就已明确的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应该内在地包含着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应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其中甚至已经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11月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副总裁吉布尼时也曾经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由于当时人们的认识不一致,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问题仍然是理论上的禁区。影视:邓小平谈计划与市场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的认识逐渐开始形成。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口号,并把计划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两种,强调无论是哪一种计划都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这种认识虽然还只是局限在计划经济的总体框架下的局部政策调整,但毕竟从理论上有限度地确认了价值规律和市场对生产和流通的调节作用。这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种突破。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影视: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十二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指出了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这个论断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也为改革的市场取向奠定了基础。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但是,这个突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和市场到底以谁为主,以谁为基础,依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影视:十三大前邓小平谈市场经济。十三大: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并把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概括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表明,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已接近于最后的突破。然而,1989年6月以后,情况又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逐步建立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在改革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多次强调了要重视和利用市场经济。一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邓小平同志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要点: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二月十八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进行视察的过程中,同上海市负责同志谈话的要点: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的重要谈话,更是进一步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影视:南方谈话。邓小平的这些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四大报告根据邓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谈话的精神和我国改革的实践经验,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影视:十四大。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但是它又总是要和一定社会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所以,市场经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方面,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具有抽象掉特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市场经济内在的经济属性,即市场经济的共性;另一方面,作为与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经济形式,又具有与特定社会基本制度相结合而产生的社会属性,即市场经济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其共性来说,和其他社会存在的市场经济具有相同的属性。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同样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不存在什么姓“资”或姓“社”的问题。和其他社会存在的市场经济一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要求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求市场主体具有经济活动的自主权,要求所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和完善的市场体系,要求有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和完备的市场规则及法制。凡是现代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共性的东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都应该和必须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以外,还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由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所产生和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正是这些基本特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统一。社会主义是它的性质,市场经济是它配置资源的形式和手段。江泽民: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十五大报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是没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理论的。按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并取得胜利,而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并废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后,全部生产资料都将由社会占有,建立起全社会所有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单一的全民所
本文标题:第六讲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7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