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章-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第三章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目标能阐述0-3岁婴幼儿生理发展和动作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具体列举0-3岁婴幼儿感知觉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的特征的阶段;能运用0-3岁婴幼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知识分析婴幼儿的心理活动。第一节0-3岁婴幼儿生理发展一、躯体生长二、大脑发育三、大脑的可塑性一、躯体生长(一)身高(身长)(二)体重(三)头围和卤门(四)骨骼(五)牙齿(一)身高(身长)身高(身长)代表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它常作为反映儿童长期营养状况的指标。3岁以下婴幼儿站立位测量不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身长;3岁以后可立位测量,称身高。身高(身长)受种族、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受短期营养因素的影响不明显,但与长期营养状况有关,人们刚出生时的身长与其成年以后的身高几乎没有关系。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其中男婴要比女婴略长一点,头胎婴儿要比二胎、三胎婴儿略短一些。出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出生后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长1.5cm;1岁时身长75cm,约为出生时的1.5倍。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年增长10cm。2岁以后直至青春前期平均每年增长5~7.5cm。(二)体重体重表示身体重量的大小,是身体各器官系统与体液重量的总和,是反映婴幼儿营养状况最容易获得的灵敏指标,同时也是衡量体格生长最常用的重要指标。(三)头围和囟门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新生儿出生时头围平均34CM;1岁后头围生长速度放慢;2岁时头围约48CM;5岁时约50CM。囟门的大小与闭合时间可衡量颅骨的骨化程度。前囟、后囟。前囟: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多数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2-3个月内闭合。(四)骨骼新生儿的重要特征:骨骼尚未骨化,骨质很软,颅骨和躯体骨骼在大小、长短、重量和质地方面均在生长。1岁,腕骨已发育出头状骨和钩状骨;3岁,长出三角骨;13岁左右腕骨完成全部骨化。由于脊椎尚未骨化,因而不能支撑身体。新生儿不能抬头、坐和站立;不能翻身,无法爬行。婴幼儿出生后,骨骼生长十分迅速,翻身、抬头、坐、爬、站立、行走等逐步实现。(五)牙齿牙齿的生长与骨骼有一定的关系,但与骨骼的成熟速度不完全平行。乳牙共20颗,萌出时间一般在6个月,全副乳牙在2岁半出齐。——数据,阅读P55应注意:从出生到2岁半是乳牙发育的重要时期,应给予充足的营养;5-6月龄将要萌芽时要给予适宜的刺激;要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漱口和刷牙,预防龋齿。二、大脑发育(一)脑与大脑皮质的发育(二)神经纤维髓鞘化(三)大脑皮层特异化功能定位(一)脑与大脑皮质的发育婴幼儿在出生前2-3个月到出生后3-6个月,经历着脑发育的快速增长时间,主要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1)胎儿生长到6-7个月,神经元细胞:400亿个,脑重:200-240g,皮层面积占成人的10%-11%(2)出生时,神经元细胞:1000亿个,脑重:300-390g,皮层面积占成人的42%(3)第一年年末,脑重:800-900g,占成人脑的60%;第二年年末,脑重:1000-1150g,占成人脑的75%;三岁已接近成人脑重范围;此后增长减缓,到15岁时基本与成人相同。(4)婴幼儿期神经细胞迅速生长,1岁时达到最高峰,其数量已相当于成人水平;2岁时,脑及其各部位的大小、比例已基本上接近成人大脑。(二)神经纤维髓鞘化髓鞘化:胎儿后期和新生儿早期,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迅速被一层蜡质的磷脂所覆盖。髓鞘化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小部分髓鞘化在出生前已经完成,主要是脊髓部位的神经纤维、前庭-听觉通道纤维、联系视听觉的丘系系统。大脑皮层三个功能分区的髓鞘化。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三)大脑皮层特异化功能定位(1)从脑整体部位看,大脑、间脑、中脑和脊髓等部位的轮廓在胎儿早期即已出现,发育较早的部位是脊髓、中脑和间脑,它们支配睡眠、进食、呼吸、排泄等生理功能。而整合心理活动,如知觉、思维、语言、智能等高级功能的部位,则在稍后期完成。(2)大脑皮层各区域的分化和形成,最早发生在胚胎后期,首先是中央沟和颞侧沟的出现。婴幼儿出生后枕区、顶区和颞区的分化逐渐发展,并从一级区向二级区扩展,三级联络区各部位的成熟以及两半球功能单侧化要在婴幼儿3-5岁才能完成。(3)大脑两半球单侧化是婴幼儿期必然出现的功能现象。研究表明,新生儿仰卧时头部单侧偏向是大脑单侧化的早期表现。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两半球的功能差异也越来越大。三、大脑的可塑性大脑的可塑性,主要指脑细胞发育的潜力。(1)婴幼儿的脑细胞有惊人的增生能力,大多数脑细胞的增生发生在妊娠头3个月至出生后1年。研究证明,婴幼儿生活环境的刺激越频繁、越强烈,脑细胞发育的速度就越快。(2)婴幼儿的大脑具有很强的代偿功能,即一些脑细胞代偿其他脑细胞的功能。研究发现,发育早期的脑损伤较少影响成人期,但发育晚期的脑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将永久存在,可见神经细胞损伤的补偿效果只有在早期发现、补救才有可能。(3)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需要环境刺激,环境刺激被剥夺会导致发展的停滞或萎缩。例如,珍妮,狼孩第二节0-3岁婴幼儿的动作发展一、婴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二、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三、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一、婴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一)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二)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三)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四)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一)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婴幼儿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非专门化的泛化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泛化动作逐渐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动作的精确性逐步增加。2个月,全身动;5个月,双手动;8个月,准确动。(二)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婴幼儿最先发展的是头部动作,然后自上而下,学会俯撑、翻身、坐、爬、站,最后才学会走路。(三)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肌肉动作的发展要早于小肌肉动作;大肌肉动作:抬头、抬胸;双臂、双腿小肌肉动作:手部(四)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婴幼儿动作起初是无意的;6个月以后,婴幼儿才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动作。二、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一)头部动作的发展(二)躯干动作的发展(三)腿和脚动作的发展(一)头部动作的发展头部动作是新生儿最先发展的动作。刚出生:先天反射性动作;0-1个月: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头部动作;满月:在趴着时能够使劲儿把头抬到水平位置,然后再一点点向上抬起;5个月:俯卧时能够将头高高昂起“看世界”6个月:能够自己坐,头部保持竖直需要指出,“俯卧时能够抬头”的意义不亚于“直立行走”(二)躯干动作的发展按照“从上到下”的原则,当婴儿能够进行头部动作时,也发展了躯干动作。2个月:就会撑着手臂在俯卧时挺胸;3个月:学会了自己翻身,之后是独坐;5个月:需要手握小床边栏来保持坐姿;7个月:不论是趴还是仰,都可以自己独立坐起;8个月:可以坐直身体,用解放出来的小手去抚弄物体。(三)腿和脚动作的发展8个月:学会爬行;1岁:扶物走路;1岁半:自如行走早教教师和教养人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婴儿学会爬行。三、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一)抓握动作(二)涂鸦绘画(三)生活自理动作(一)抓握动作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手和手指的动作,以及手眼协调摆弄物体的能力的发展上。0-3岁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顺序,P62.抓握动作是儿童最初和最基本的精细动作,是我们人类典型的简单的操作方式。刚出生:用手触摸物体;5个月:主动抓握动作,这是真正意义上抓握动作的开始;6-7个月:用手指抓握;8-9个月:用拇指和食指相捏。婴幼儿学会抓握动作后,开始逐渐形成手和眼(即触觉和视觉)的协调动作。(二)涂鸦绘画涂鸦绘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绘画和写字,而是指儿童早期的乱写乱画。这种乱写乱画是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讨论:要不要拿笔画画?观点1:不建议,危险;观点2:建议,促进发展。学习活动:请观察并记录婴幼儿抓握动作的发展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分析抓握动作发展对于婴幼儿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观察并分析幼儿的涂鸦作品,根据涂鸦作品分析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三)生活自理动作生活自理动作:如双手端碗,用勺吃饭,筷子吃饭,穿衣,系扣子,拉拉链,系鞋带,戴帽子,穿袜子,等等。吃饭和穿衣,研究的最多。穿衣:1岁的幼儿会主动配合大人的穿衣动作,知道左右依次伸手,知道上下抬起小脚丫;吃饭:1岁幼儿会手拿小勺摇摇晃晃地往自己或别人嘴里送饭,但真正独立吃饭至少要到两岁。婴幼儿的动作发展存在巨大差异,教养人和早教教师应认真对待。第三节0-3岁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一、视觉二、听觉三、触觉、痛觉、嗅觉与味觉四、空间知觉一、视觉(一)视敏度(二)颜色视觉(三)视觉偏好(一)视敏度视觉是新生儿出生时发展最不完善的感觉;新生儿需在1米处才能看清标准视力;婴幼儿视敏度提升很快:新生儿:20/6002个月:20/3004个月:20/1606个月:20/1008个月:20/801周岁:视力接近成年人新生儿视觉最佳聚焦距离为20CM,正是在母乳喂养时母亲的脸距离婴儿眼睛的位置。(二)颜色视觉新生儿(1-7天)已能分辨纯白色、纯绿色、纯黄色、纯红色;3个月大婴儿能够看到与成人看到的类似的全部颜色;在诸多颜色中,更喜欢纯红色、纯蓝色;婴儿已能将颜色分类;研究结果:生物结构在人类颜色知觉方面扮演者决定性的角色。(三)视觉偏好婴幼儿天生存在视觉偏好。新生儿喜欢观看人脸与更加复杂的图形;喜欢曲线胜过直线,喜欢三维图形胜过二维图形。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了婴幼儿的视觉偏好模式。出生仅几小时的新生儿已经对母亲面孔产生更多的视觉偏好;6-9个月时更容易区分人脸。二、听觉(一)听觉的发生(二)声音的偏好(三)声音的识别(四)声音的定位(一)听觉的发生研究表明,人类胎儿5个月时已有听力的萌芽;胎儿在母亲子宫内能够听到声音。母亲心跳声可以缓解婴幼儿的焦虑,也能够证明胎儿在子宫内能够听到母亲的心跳声。较之成人,新生儿的听觉能力还是非常有限。(二)声音的偏好新生儿存在声音偏好。新生儿最喜欢听频率为1000-3000赫兹的声音,而人说话声音的频率正好在此范围。新生儿(出生3天):表现出对母亲声音的偏好;4个月:表现出对自己名字的偏好;6个月:表现出对母语的偏好。婴幼儿对音乐也存在偏好,更喜欢好听和谐的乐音,如贝多芬的经典音乐,而非摇滚乐。(三)声音的识别婴幼儿具有令人惊讶的识别、区分声音微小差异的能力,尤其对人类语音尤为敏感。几天大的新生儿就能够分辨出一些声音模式间的差异;2个月大的婴儿已能区分极其相似的语音。婴幼儿还能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婴幼儿对于音乐的节奏组成也天生敏感。(四)声音的定位新生儿已能确定声音来源的大体位置,当有当有声音出现时他们会向声音来源的方向看。。婴儿(7个月)可以通过声音出现时,他们会向声音来源的方向看声音的大小来判定物体的远近。当声音快传到耳边时,婴儿会采取防御策略来应对突如其来的威胁。三、触觉、痛觉、嗅觉与味觉(一)触觉(二)痛觉(三)嗅觉(四)味觉(一)触觉对于新生儿来说,触觉是最先并高度发育成熟的感觉系统之一。新生儿的本能反射即证明这一点,嘴巴周围、手掌和脚心更是触觉敏感区域。触觉的存在对于婴幼儿情感发展至关重要,摇晃、抚摸和拥抱等会对婴幼儿产生镇静作用。同时,触觉也是婴幼儿探索周围事物、人及自己身体的有效方式。(二)痛觉新生儿是否有痛觉呢?研究证明婴幼儿天生即具有感受疼痛的能力,当感到疼痛时他们会出现心跳加快、出汗、面部表情痛苦、哭声的强度和声调变化等现象。为此,当前医学专家支持在手术中使用麻醉药和止痛剂,即使很小的婴儿也不例外。观察发现婴幼儿对疼痛的反应有一个发展过程。例如,新生儿在脚踝抽血数秒后才会出现痛苦反应,几个月婴儿的疼痛反应即刻出现。这种反应的延迟可能是由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
本文标题:第三章-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7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