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09 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决策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决策第一节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及调控体系中的作用一、货币政策的内涵二、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三、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四、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一、货币政策的内涵(一)货币政策的定义所谓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控制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通过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影响一般物价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收支的变化等,进而实现币值稳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目标的公共政策。货币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一、货币政策的内涵(二)货币政策的内容从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来看,货币政策实际上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各种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递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内容。1、信贷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对信用进行管理而采取的方针和各种措施。从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来看,包括三个部分:2、利率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的方针和各种措施,是中央银行间接控制信用规模的重要手段。3、外汇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汇率、实施外汇管制、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和平衡国际收支的方针和各种措施。具体措施主要有汇率政策和行政管制。(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三)货币政策的功能(2)为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一个稳定和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3)降低经济波动的程度,促进经济稳定增长。(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5)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二、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货币需求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其资产的总量。(一)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所谓货币供给是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形式货币的总量。要实现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均衡,就是要使货币供应量处于与货币需求量基本适应的状态。但是,这种基本适应的状态是短暂的。社会总需求是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在货币经济中,社会总需求是有现实购买力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市场上,按一定价格购买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货币量和人们为持有一定的其他金融资产所支付的货币量的总和。(二)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就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适应的状态,也是一种不断从失衡到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社会总供给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所有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在货币经济中,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和流通各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销售的商品、劳务总量和社会在市场上出售的金融资产的总和。图11-1我国改革以来的总供求均衡状况变动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总供求的均衡是一个不断变动调整的动态过程。GDP缩减指数(%)02468101214161820-6.0-4.0-2.00.02.04.06.0GDP缺口(%)969594929390798081838486878889918597(三)货币供求均衡和社会供求均衡之间的关系1、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由于社会总需求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因此,货币供应量决定社会需求量,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货币供给量社会总需求第一条途径是当社会上存在可利用而尚未被利用的潜在生产要素时,潜在生产要素通过货币的作用,转化为现实生产要素,形成生产能力,直接促进生产发展。实际产出增加,使名义和实际总供给都增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一部分潜在生产要素并不能如期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引起物价上涨。2、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增加以后,通过两条途径影响总供给:第二条途径是当社会上可利用的生产要素都被利用、不存在潜在生产要素时,则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引起实际产出增加,仅仅引起一般物价上涨,表现为名义供给的增加。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第一条途径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供给决定了要有相应的货币量来表现和实现其价值。如果货币量过少,不足以表现现有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价值,将会引起其价格的下跌。反之如果货币量过多,将会引起其价格上涨。3、社会总供给决定真实货币需求。社会总供给真实货币需求最终,货币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供给。如果货币供给与真实货币需求相适应,就是货币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反之就是失衡。货币供给量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真实货币需求4、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存量概念,是一个时点的货币量;而社会总需求量是一个流量的概念,是一定时期内的货币量。此外,在货币供应量中,既含有潜在性货币,也含有流通性货币,而真正构成社会总需求的只是流通性货币。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社会总需求的变化之间产生差异,首先在量上表现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其次,在时间上也会产生“时滞”。据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对美国经济研究的结果,货币供应量变化与社会总需求变化之间的“时滞”大约为6-9个月,与实体经济变化之间的“时滞”大约为18个月。★通常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分歧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三、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货币供给量的调整对实际经济(产出和就业)是否有影响,即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的。(一)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货币供应量是内生的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实际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非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货币供应量是外生的观点则认为:货币供应量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货币供给决定公式的分析来说明。Ms=m·B其中:Ms为货币供给量;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由通货C和存款准备金R这两部分构成,即B=C+R;货币供给量是由通货C和全部存款货币D这两部分构成,即:DRDCDCRCDCBMmS1式中:C/D为通货─存款比率;R/D为准备─存款比率。总体来看,通货─存款比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公众的行为,但也受中央银行政策调整的影响。准备─存款比率的大小特别是超额准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但中央银行对此有很大的影响力。例:设C=4000亿元、D=8000亿元、R=800亿元,可得C/D=0.5、R/D=0.1,代入上述公式,求m=?B=?Ms=?得到m=2.5、B=4800亿元、Ms=12000亿元。假定现在银行认为需要增加200亿元准备金,R=1000亿元,其他一切因素不变,那么m=?Ms=?m=2.4,Ms=12000亿元。又假定中央银行用现金从非金融企业或个人买入200亿元债券,非金融企业或个人将卖债券获得的现金作为手持现金,那么C/D=?m=?B=?Ms=?C/D=0.525,m=2.44、B=5000亿元、Ms=12200亿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既不是完全是外生的,也不完全是内生的,而是由经济体系内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中央银行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某些将现金列为法定准备金的国家,上述假定就不成立。而且,事实上,存款货币机构增加200亿元准备金必然是通过减少其他资产项目,例如贷款或证券投资进行的并引起负债项目的调整。因此,存款货币机构的上述行动不会不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m的确定也就复杂得多。如果我们将准备金细分为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将存款细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那么上述货币供应量公式就可以表示为:Ms=m×BMsC+F+T+Sc+f+t+sm=—=—————————=———————BC+(r+e)(F+T+S)c+(r+e)(f+t+s)c+f+t+sMs=c+(r+e)(f+t+s)×B其中:r=法定准备金比率;e=超额准备金比率;D=全部存款;F=活期存款;T=定期存款;S=储蓄存款;c=C/D=现金比率;f=F/D=活期存款比率;t=T/D=定期存款比率;s=S/D=储蓄存款比率。尽管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扩展到7个:c(C/D=现金比率);f(F/D=活期存款比率);t(T/D=定期存款比率);s(S/D=储蓄存款比率);r(法定准备金比率);e(超额准备金比率)和B(基础货币)。但是,结论不变。基础货币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行为,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运用政策工具直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因此,货币供给虽然不完全是外生的,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基本上是可控的。★如果对上面的货币供给决定公式作更细致的划分,其基本结论仍是如此。(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如上所述,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但是,由于无法确定真实货币需求的数量,也无法对真实货币需求进行测量。因此,经济学界产生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讨论可以分成两部分,即货币政策能否调控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能否影响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货币政策如何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我们先讨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是如何影响基础货币的。首先,我们回忆一下第五章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负债=货币发行+金融机构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政府存款+发行债券+国外负债+其他负债+资本金资产=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其他资产因为负债=资产,我们可以通过移项,将现金和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移到等式的左边,其余项全部移到等式右边,因此,就有:货币发行+金融机构存款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其他资产(政府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发行债券+国外负债+其他负债+资本金)=-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资产负债表变化如表11-1。如果是现金不计算为法定准备金的国家,银行将把新增加的现金存入中央银行,成为超额准备金,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如表11-2。对中央银行来说,非金融企业或个人将现金存入商业银行并不引起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如果存入中央银行,则负债方的现金减少、存款增加,如表11-3。净结果是基础货币没有变化。1、非金融企业或个人将手持现金存入银行表11-1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资产负债现金-存款+资产负债现金(超额准备金)+存款+资产负债货币发行-(0)准备金存款+(0)表11-3中央银行表11-2银行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使用银行存款缴纳税金以后的资产负债表变为表11-4,存款减少的同时,应缴纳的税金也相应减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来自非金融企业或个人的存款减少,银行通过中央银行的结算系统将准备金中的相应金额转给政府,见表11-5。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中银行准备金存款减少的同时,政府存款增加了,净负债没有变化,基础货币也没有变化,见表11-6。2、非金融企业或个人纳税表11-4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表11-5银行表11-6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存款-应纳税-资产负债存款-存款-资产负债准备金存款-政府存款+3、中央银行买入外汇资产。中央银行买入外汇资产,资产负债表变为表11-7。如果该外汇资产是银行卖出的,那么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变为表11-8。如果外汇资产是非金融企业或个人卖出的,那么银行和非金融企业或个人的资产负债表就变为表11-9和表11-10。中央银行买入外汇资产,不管卖出者是银行还是非金融企业或个人,或者增加现金或者增加准备金存款,都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表11-7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外汇资产+货币发行+(准备金存款)+资产负债外汇资产-准备金+表11-8银行资产负债准备金+本币存款+资产负债外汇资产-本币存款+表11-9银行表11-10非金融企业或个人4、中央银行买入其他资产(例如证券)。与(3)基本相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变为表11-11。如果卖出者是银行,银行资产负债表如表11-12。如果卖出者是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资产负债表如表11-13,有两种情况。当非金融企业或个人以现金的形式持有,则不会改变银行的准备金。如果将卖出证券所得的资金存入银行,将改变银行的准备金。不过,不管是存入银行还是以现金的形式持有,基础货币都将等额增加。表11-11中央银行表11-13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表11-12银行资产负债证券+货币发行+(准备金存款
本文标题:09 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决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8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