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六国论苏洵高二语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2、鉴赏本文的论证结构及方法3、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4、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3、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2、六国破灭的历史原因。作者简介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山(现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年间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叫《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并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解题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2、六国:秦国以外的另六国,秦终灭六国,统一天下。3、论:史论,古文体。秦——强楚——大齐——富背景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2…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初步感知,读书,正音•暴霜露pù为国者wéi•小则得邑yì思厥先祖父jué•与嬴Yíng洎牧以谗诛jì•邯郸hándān燕赵yān•革灭殆尽dài胜负之数shù•当与秦相较tǎng或未易量liáng•悲夫fú日削月割xuē•为秦人积威之所劫wéi第一课时问题设置:•1、阅读一二自然段,查阅工具书翻译并质疑。•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3、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分析此段是如何让进行论述的翻译第一段•重点词语:1.或曰:或,有的人。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互,交互,相继;率,全都。3.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因为。4.盖失强援:盖,承接上文,表原因,有“因为”的意思。翻译第二段•重点词语:1.秦以攻取之外:以,用,凭借。2.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指六国;祖父,祖辈、父辈。3.暴霜露:暴,暴露,冒。4.举以予人:以,用,把,拿;后省略“之”,找国土。5.胜负已判:判,分清,明显。6.此言得之:得,得当,适宜,正确。问题解答: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紧扣文题,由果溯因,从反面否定和正面肯定两方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这句话排除“兵”“战”的因素,强调“弊在赂秦”。全句的重心,在于正面肯定。引出下文。问题解答: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分析此段是如何让进行论述的可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意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分三层论述:第一层(“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以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赂”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战”造成的得失,有力地说明了赂秦之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第二层(“思厥先祖父……理固宜然”):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得出结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第三层(“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印证第一段“弊在赂秦”。作业:•1、背诵前两个自然段。•2、预习文章的3、4、5段。•3。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与方法。第二课时问题•1、阅读文章后三个自然段,借助工具书翻译并质疑。•2、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述的。•3、作者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4、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5、概括本文的结构以及论证方法。第三段翻译重点词语:1.迁灭:灭亡。2.与嬴:与,亲近,亲附。3.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4.始速祸焉:速,招致。5.击赵者再:再,二次。6.李牧连却之:却,击退,一说为使动用法。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及,等到;以谗诛,因为受诬陷而被杀;邯郸为郡,赵国的都城邯郸作了秦国的一个小小的郡县。8.智力孤危:智,谋臣的才智;力,国家的实力;孤,势力孤单;危,国家危急。9.向使三国:向,以前,当初;使,假使。1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理,都是命运的意思;全句是互文,胜负存亡的命运。11.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倘若,如果。第四段翻译•重点词语:1.封天下之谋臣:封,封赏。2.以事秦之心:事,伺奉。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被。为国者:为,动词,治理。第五段翻译•重点词语:1.夫:发语词。2.弱于秦:于,比。3.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跟随,追随,步后尘。故事,旧例。4.是:这。“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灭亡的自身原因是:燕“以荆卿为计”,惹火烧身;赵“牧以谗诛”,自毁长城。而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三层论述:第一层(“齐人未尝赂秦……齐亦不免矣”):单说齐国灭亡的原因。第二层(“燕赵之君……诚不得已”):合说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第三层(“向使三国……或未易量”):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印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问题解答: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述的。封谋士,礼奇才,并力西向。问题解答: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讽谏北宋王朝。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六国力量虽然比秦弱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北宋现在一统天下,力量强大。作者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借古讽今问题解答:作者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问题解答:总结本文的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一(1)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提出两个分论点。二(2-3)对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述。三(4-5)提出劝告并借古讽今。本文的论证方法:对比。•“赂者”(楚、韩、魏)——“不赂者”(齐、燕、赵)•秦之土地得失——诸侯土地得失•赂秦之频——“一夕安寝”•六国——北宋•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课堂练习•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历来争论不休。讨论一下,本文作者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六国究竟为什么破灭?如果你是秦始皇嬴政你会怎样看待六国之灭?(不少于三百字)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作业:•1、总结本文的文言字词。•2、完成《三维设计》作业。•3、背诵全文。文言字词总结: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倘若,如果。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和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今:智商)3、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一种文学体裁)4、至于颠覆(古:以致于今:连词,表另提一事)词类活用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作状,每天,每月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礼遇4、义不赂秦。名活动,坚持正义5、小则获邑,大者得城。形活名,小的收获,大的收获。一词多义非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2、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3、才能不及中人,非仲尼、墨翟之贤。没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邑,大则得城。得到,获得2、此言得知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3、诚不得已能够,可以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děi,必须,应当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偶或3、或以为死,或以为有的……有的……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以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相1、当与秦相较。互相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表示动作只涉及一方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读xiàng,辅佐君主的大臣,即宰相。势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形势2、其势弱于秦。势力,力量3、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形状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2、秦以攻取之外。用,凭借3、以地事秦。用,把,拿4、洎牧以谗诛。因为5、至丹以荆卿为计。用,把,拿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把、拿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凭借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用,把,拿•特殊句式判断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被动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省略句:举以予人。倒装句:赵尝五战于秦。
本文标题:13六国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87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