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第二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2016)
第二十三章免疫学防治自然免疫:机体感染病原体后的适应性免疫,包括胎儿或新生儿经胎盘或乳汁从母体获得抗体。人工免疫:人工主动免疫: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主动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人工被动免疫:给人体注射特异性抗体制剂,使之被动性获得适应性免疫应答。第一节免疫预防天然被动免疫:母亲通过胎盘将IgG、通过初乳将IgA传给婴儿。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activeimmunization)是应用人工方法给机体接种疫苗、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特点:输入抗原,产生作用缓慢(1—4周),免疫力持久(数月—数年),主用于传染病的特异性预防。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passiveimmunization)是指给机体输入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使机体被动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达到紧急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特点:1、输入抗体或CKs;2、发挥作用快;3、持续时间短(2—3周);4、主要用于治疗和紧急预防。一、疫苗的基本要求疫苗(vaccine):接种后使机体对特定疾病产生免疫力的生物制剂。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素。安全:设计和准备过程。彻底灭活,没有内毒素污染,活疫苗必须无致癌性、无回复突变。有效:达到诱发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的功能。具有免疫记忆。实用:易于接种,易于保存运输、价格低廉。二、疫苗的种类1、灭活疫苗(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制成。如:伤寒、霍乱、流脑、乙脑等疫苗特点:进入体内不能繁殖,免疫力较弱,常多次注射,用量较大。主要诱导特异抗体的产生,细胞免疫弱,几乎不能诱导CTL产生。2、减毒活疫苗:用人工反复传代使其毒力高度减弱或根本无毒性,但免疫原性仍保留。如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疫苗等。鸡胚培养细胞大量突变病毒原代猴肾细胞减毒繁殖快,生长迅速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Vaccines生长迅速,无毒性,只在非神经组织(non-nervous)中生长(肾),不在CNS生长Sabin疫苗Sabinepoliovaccine传代病毒于其他宿主(foreignhost)特点:进入体内,类似隐性感染或轻症感染,病原体在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免疫效果较好,维持时间长,一般只需接种一次,接种量小。可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及粘膜局部免疫。有回复突变的危险。3、类毒素外毒素0.3%~0.4%甲醛处理失去毒性,保留免疫原性,成为类毒素。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用于预防白喉、破伤风杆菌所致的疾病。4、亚单位疫苗是去除病原体中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DNA重组抗原疫苗属于此类。5、结合疫苗将细菌夹膜多糖的水解物化学联接于白喉类毒素,为其提供蛋白质载体,使其成为TD-Ag。6、DNA疫苗是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的重组体直接免疫机体,转染宿主细胞,使其表达保护性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7、重组载体疫苗是将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插入载体基因组中(减毒的病毒或细菌),随疫苗株在体内的增殖,大量所需的抗原得以表达。(二)新型疫苗的发展合成肽疫苗:将抗原表位的氨基酸顺序搞清,进行合成。食用疫苗:用转基因方法,将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导入可食用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人或动物通过摄取食物达到免疫接种的目的。(三)佐剂三、疫苗的应用1.抗感染和计划免疫根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检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进行人群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免疫程序包括:儿童基础免疫及成人和特殊职业、特殊人群的免疫程序。2、抗肿瘤:EB病毒疫苗预防鼻咽癌。HPV疫苗预防宫颈癌。3、计划生育:避孕疫苗,人促绒毛膜性腺激素亚单位与破伤风类毒素结合制成的疫苗。抗卵子ZP3抗体。4、防止免疫病理损伤:抗血吸虫感染的Th2免疫应答,同时会引起肝脏纤维化及结节形成。血吸虫卵抗原与IL-12,联合使用,诱导Th1反应。第二节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利用免疫学原理,针对疾病的发生机制,人为地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目的所采取的措施。一、分子治疗(一)分子疫苗:肿瘤抗原疫苗,乙型肝炎多肽疫苗。(二)抗体(1)抗毒素:类毒素免疫马,取其血清浓缩纯化而成。如白喉、破伤风抗毒素。主要用于某些细菌外毒素所致疾病的治疗和紧急预防。多次使用时可能发生I型超敏反应。(2)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将T细胞注射给动物诱导产生抗T抗体,注入人体,引起淋巴细胞破坏,用于器官移植中阻止移植排斥。1.多克隆抗体(2)单克隆抗体:已有治疗肿瘤、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病和康移植排斥的单抗问世。(1)抗细胞表面分子的单抗:抗CD20,CD33,CD3抗体。(2)抗细胞因子的单抗:抗IL-1、TNF-α抗体:抗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抗体靶向治疗:抗体携带细胞毒性物质杀伤肿瘤细胞。放射性核素化疗药物:甲氨蝶呤、长春新碱、阿霉素毒素:蓖麻毒素(三)细胞因子1.细胞因子治疗IFN-α:病毒性感染、肿瘤IFN-β:多发性硬化IFN-γ:慢性肉芽肿G-CSF、GM-CSF治疗粒细胞减少症。2.细胞因子阻断和受体拮抗疗法•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阻断细胞因子与其相应受体的结合、•结合受体后信号传导过程,•TNF单抗、IL-1受体拮抗剂、重组可溶性•IL-1R、重组可溶性TNFR二、细胞治疗(一)细胞疫苗1.肿瘤细胞瘤苗:灭活瘤苗,异构瘤苗。2.基因修饰的瘤苗:将肿瘤基因进行修饰,增强免疫源性,降低致瘤性,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通过转基因法将HLA,CD80/CD86,IL-2,IFN-γ等基因转入肿瘤细胞。3.树突状细胞瘤苗:将携带肿瘤抗原基因,或体外被肿瘤细胞激活的树突状细胞回输给肿瘤患者,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二)过继免疫治疗肿瘤浸润细胞体外经IL-2诱导回输。肿瘤患者外周淋巴细胞经混合细胞因子诱导、增殖后回输。(三)干细胞移植1.自体骨髓移植。2.异体骨髓移植。3.脐血干细胞治疗造血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病等。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一)生物应答调节剂:免疫促进剂。1.微生物制剂1)卡介苗:活化Mφ,促进IL-1、2、4、TNF等CKs的产生,增强NK、T细胞的活性。2)短小棒状杆菌:活化Mφ,促进IL-1、12等CKs的产生。2.胸腺肽:辅助T细胞发育。3.中药制剂:香菇、灵芝等的真菌多糖成分;药用植物及其有效成分;中药方剂(二)免疫抑制剂用于移植排斥1.化学合成药物:2.微生物制剂:
本文标题:第二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201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9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