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香港目錄•港督•居住環境•交通•教育序香港一個經歷了英國管治的殖民地,現已回歸中國。具備不少中西交融的特色,包括以前的港督與香港的關係、居住環境的問題、交通問題以及教育問題。這一一都是我們探討的問題。香港歷屆港督•1.砵甸乍爵士•2.戴維斯爵士•3.文咸爵士•4.寶寧爵士•5.羅士敏勳爵•6.麥當奴爵士•7.堅尼地爵士•8.軒尼詩爵士•9.寶雲爵士•10.德輔爵士11.羅便臣爵士12.卜力爵士13.彌敦爵士14.盧押勳爵15.梅含理爵士16.司徒拔爵士17.金文泰爵士18.貝璐爵士19.郝德傑爵士20.羅富國爵士21.楊慕琦爵士22.葛量洪爵士23.柏立基爵士24.戴麟趾爵士25.麥理浩勳爵26.尤德爵士27.衛奕信勳爵28.彭定康砵旬乍爵士(SirHenryPottinger)1843年6月至1844年5月一八四二年,滿清政府因於鴉片戰爭中戰敗而簽訂「南京條約」,當中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一八四三年英維多利亞女皇簽署「香港憲章」,宜佈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並委派砵甸乍爵士為香港第一任總督。除了港督外,砵甸乍爵士同時亦兼任香港註軍總司令。他來港後即成立以港督為首的議政局、定例局,可惜在砵甸乍任內兩局極少舉行會議,更可說是形同虛設。由此可見,當時的砵甸乍擁有極大權力。由於受到英國商人的不滿而受到孤立,砵甸乍爵士逐於翌年離仕,亦成為任期最短的港督。而港島中環的砵甸乍街亦以此位首任香港總督命名。•彭定康(Mr.ChristopherPatten)•1992年7月至1997年6月30日•彭定康是香港第二十八任同時也是最後一任的香港總督。他本是英國保守黨的領導階層,但由於他未能在大選中取得議席,故辭去保守黨內的職位,並被委任為香港總督,成為出任此職位的首位政客。與其他的港督不同,他到任時一反常態,並沒有穿上殖民地官服,反而一身便服,作風親民,並且經常到香港各區巡視,故受到香港市民的熱烈歡迎,人們都以與他握手為榮。彭定康於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離開港督府時情形彭定康於二零零二年以「歐盟」對外事務專員的身份到中國訪問時受到貴賓式招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批移民自中國遷入香港,貧民生活地方簡陋,多以木屋為家。位於九龍的黃大仙、油麻地、石峽尾、九龍城、深水涉、官塘一帶,多有此類狹小平房,促使政府致力改善房屋問題。寮屋是指一些在政府或私人土地上搭建的臨時建築物,一般以木、鋅鐵、石屎、磚等簡單材料建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次的難民潮使大批難民由中國湧入香港,造成房屋極度不足,大量的寮屋便在全港不同的地方搭建。雖然政府不斷想清拆寮屋,但房屋供應不足,以致寮屋區仍然存在。徙置區戰後香港居民多是住在樓宇,或是在山邊或空地搭建的寮屋居住。一九五三年聖誕節,石峽尾寮屋區發生大火,火災波及石硤尾村、白田村、窩仔村、百步梯村、白田村大街及大埔道村。大火令到五萬多人痛失家園。政府為了安置災民,在深水興建了簡陋房舍,這些房舍後來以當時工務局局長命名:「鮑寧平房」。這些房舍只屬臨時性措施。政府在災場原址興建了多層混凝土大廈,這就是第一型大廈。當時只需每月十四元,就能有一個永久居所,十分受香港市民歡迎。之後,政府將第一型大廈改良為二至六型大廈,更設立「徙置事務處」,專為受天災及清拆行動影響的市民提供安置。現在這些徙置區已變成公共屋村了,很多還仍然存在。房委會早期公共屋村早在一九五零年代,香港先後有一些小型興建公共房屋組織成立,為市民提供住宅,例如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房屋協會以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這些組織是志願性質組織,政府只是從旁協助。一九五三年,石硤尾大火加速了公共房屋的興建。政府先後成立徙置事務處及半官方的屋宇建設委員會。負責管理及興建徙置區、廉租屋村及其他屋村,為香港市民提供大量房屋,改善屋住環境。一九七三年四月一日,徙置事務處及市政事務署屋宇建設處合併為房屋署;屋宇建設委員會改組為香港房屋委員會,從此香港的徙置區、屋宇建設委員會廉租屋村及政府廉租屋村統稱為公共屋村,而香港的公共房屋發展亦揭開新的一頁。本頁包括了現今劃歸房委會管理的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屋村:模範以及在七十年代中期興建的「長型」公共屋村。七十年代尾公共屋村徙置計劃及政府廉租屋計劃,提供了大量居住單位給予有需要人仕,解決了居住需要。但徙置區居住環境擠迫,人口密集,產生大量青少年問題,更成為社會不安的源頭。這些問題,更為六七年暴動其中一個間接起因。政府意識到居住環境嚴重影響社會安寧,從頭做起,希望改善居住環境,不但有助安定社會,亦能製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增長。一九七一年,麥理浩爵士來港履新,亦注意到香港居住問題。麥理浩爵士在一九七二年發表了「十年建屋大計」,希望在一九七三年至八二年的十年內為一百八十萬香港居民提供設備齊全及合理環境的居所。為了落實這計劃,政府將徙置事務處、屋宇建設委員會及部份小型興建公共房屋組織合併成為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徙置區、廉租屋村及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屋村外,還負責興建超過七十個屋村,為一百八十萬居民提供住所。七四年至七七年間,房委會興建了幾個全屋村皆為長型的屋村。及後,房委會分別引入長型(Slab)、十字型(Cruciform)、工字型(包括單幢獨立的工字型(H)、兩幢相連的雙工字型(DoubleH)以及三幢相連的三工字型(TripleH))、鄉村型(Rural)、雙塔型(TwinTower)及I型(包括單幢獨立的I型(I)、兩幢相連的I型(DoubleI)以及三幢相連的I型(TripleI))各屋村都建有一種以上類型樓宇。八十年代公共屋村八十年代公共屋村數量大幅上升,除了因為實行麥理浩爵士的「十年建屋大計」外,需求量增加亦促成大量屋村落成,其中大部份屋村皆位於新市鎮區域。在這時期,房委會除了繼續興建長型(Slab)、雙塔型(TwinTower)、I型(I)及工字型(H)等樓宇,而長型亦有所改變,發展出新長型(NewSlab)及相連長型(Linear)。而在屯門蝴蝶及興民更出現全香港獨有的梯級型(ZigguratSlab)及有別於大興的十字型(Cruciform)。深遠影響日後公屋樓宇設計的Y型樓宇(Trident)亦在此時出現。Y型樓宇,共分為四種:Y一型、Y二型、Y三型及Y四型。其中一型至三型皆在八十年代興建,Y四型要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才出現。九十年代初公共屋村•麥理浩爵士倡議的「十年建屋大計」橫跨七三年至八二年,為了能完成建屋目標,大計延長至一九八七年。到八七年,連同居者有其屋在內,公共房屋總共容納了一百五十萬人。但隨著香港經濟發展,市民對於自置樓宇需求大為增加,所以政府在一九八七年四月推出長遠房屋策略,除了繼續興建出租房屋的既定政策外,亦鼓勵市民自置居所。除了居者有其屋計劃外,亦推出自置居所貸款計劃,鼓勵合資格的公屋住戶在私人房屋市場購買居所。•雖然政府房屋政策不再側重出租房屋,但八十年代尾至九十年代初仍然有大量公屋單位落成,除了用來安置寮屋及舊樓重建居民外,九十年代初亦有大量單位是用來安置受房委舊型屋村重建計劃影響的市民。•八十年代公屋樓宇主要成員的Y型在八十年代出現Y四型。但在一九八八年,房屋署正式推出和諧型公屋。和諧型的優點是無論怎樣間隔房間,整間單位都會空氣流通。和諧型共分為三大種:和諧一型、和諧二型以及和諧三型。而到九十年代中,和諧型公屋正式成為公共屋村的主力成員。九十年代尾公共屋村•進入九十年代,房委會引入「富戶制度」以及「租者置屋計劃」,都對原有公屋住戶有深遠影響。雖然香港經歷主權回歸,但公屋落成的數量並沒有減少。九十年代中期,房委會推出康和式樓宇,直至現在仍然為房委會最新設計的樓宇。但由於成本問題,在新的公屋地盤已不再興建康和式樓宇,改為興建成本較低的和諧一型以及新設計的新和諧一型了。新落成公共屋村•踏入新世紀,香港公共房屋數量並沒有減少,反而隨著人口增加、舊型屋村重建以及希望減低輪候時間,公屋供應數量有所增加。而由於居屋停建,部份原有居屋單位改作出租公屋當大家看見「九龍巴士(1933)有限公司」的字樣時,千萬不要以為九龍的巴士是由1933年開始,同樣地,也不要以為中華巴士一開始就是服務於香港島,早於1921年,香港已有巴士出現。當時巴士全數八輛,車主是位於香港島的香港大酒店(HongKongandShanghaiHotelsLimited)。巴士服務就在這時開始,誰會想過在八十多年後的今天,巴士會成為香港的標誌?當大家看見「九龍巴士(1933)有限公司」的字樣時,千萬不要以為九龍的巴士是由1933年開始,同樣地,也不要以為中華巴士一開始就是服務於香港島,早於1921年,香港已有巴士出現。當時巴士全數八輛,車主是位於香港島的香港大酒店(HongKongandShanghaiHotelsLimited)。巴士服務就在這時開始,誰會想過在八十多年後的今天,巴士會成為香港的標誌?該公司提供來往中區至淺水灣的巴士服務,除了酒店旅客是主要的乘客外,此路線亦為市民帶來了方便。之後,香港電車公司及香港仔街坊福利會分別在1928年及1933年加入巴士公司的行列,為港島區提供巴士服務。九龍區方面,當時主要的巴士公司有成立於1921年的九龍巴士公司及於1925年成立的中華巴士公司,他們的服務主要圍繞油麻地至深水一帶。較小規模的巴士公司則有服務尖沙咀至啟德機場的啟德巴士公司、服務新界上水至元朗一帶的南興巴士公司、只經營假日路線的泉興巴士公司及長美巴士公司等。原來鐵路已經在1911年起提供服務,而電車、山頂纜車等亦然。巴士可說是較後期發展的交通工具之一。鑑於巴士公司愈開愈多,政府在1932年9月為了整頓本港巴士服務,宣佈巴士公司專營權制度,並公開招標承辦專利巴士的公司,其專營權為15年。結果,九巴投得九龍及新界路線專營權;而原來與九巴一樣只在九龍服務的中巴則取得港島巴士路線專營權。兩間公司開始在此時重整車隊:中巴收購了香港大酒店、香港電車公司與及香港仔街坊福利會的巴士,巴士數目達59輛;而九巴則購入了啟德巴士公司的巴士,巴士數目則達106輛。巴士其後愈受市民歡迎,至1939年中巴巴士已達109部、九巴巴士數目則達140部。可惜,這些巴士在一日間全數被充公。1941年12月25日,當時的港督宣佈向日本投降,香港淪陷。兩間巴士公司的車輛與及的士、貨車全數歸香港自動車運送會社旗下。巴士在無軍事需要的時間仍會提供服務,然而在翌年10月起,巴士便無法提供正常的服務了。巴士在之後的服務甚不穩定,市民多改用腳踏車、三輪車等交通工具。美國在1945年8月6日及9日分別於日本廣島及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此舉逼使日本於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抗戰正式結束,香港人渡過了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歲月。然而,巴士服務在戰後仍無法立即恢復到戰前的水平。兩個巴士公司在戰後損失慘重,當中中巴損失了百分之七十六的巴士,只餘二十六部巴士仍能運作;九巴更失去了百分之九十六的巴士,僅存的十七輛巴士中只有六部仍可使用。直至1947年,中巴及九巴才先後引進新巴士並擴展車隊。翌年九巴更引入香港第一批雙層巴士:「丹拿」CVG5型(俗稱「烏嘴狗」)。由於香港之前從未有雙層巴士出現,故為了使這批雙層巴士順利行走九龍主要幹線彌敦道,事前當局還要大費周章地將路旁的樹木依情況鋸去,並把招牌限制升高至4.8米。這高度對於香港現時的巴士來說,仍然非常足夠。政府在九十年代中宣佈中巴的專營權會在1998年結束而不再獲續期。中巴在香港的專利巴士舞台上維持了65年的歷史,最終告別我們。中巴的服務水平在九十年代起一直下跌,不肯購入新巴士及退下過時巴士是其失去專營權的主要原因。隨著時代轉變,中巴的服務卻仍然維持在七、八十年代的水平。早於1993及1995年中巴已經失去了數十條路線的專營權予城巴。然而最後中巴仍不改善,最後失去旗下所有路線六十多年來的專營權。中巴事後將兩輛雙層巴士(現該兩輛巴士已售予城巴)及數輛單層巴士,包括「白水箱」古董巴士保留,其餘全部售予路線的新專營權擁有者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取得數億元發展地產事業。城巴由1979
本文标题:!!!香港全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95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