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机械工程系转型发展方案
机械工程系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方案(2014-2018)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黑龙江省东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优化专业结构,创新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提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使学校毕业生更好的走向社会。二、发展定位坚持以工科学科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立足鸡西,面向黑龙江,服务区域机械、土木建筑行业发展,到2018年,将院系建设成为拥有4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600人左右的综合实力在省内有较大影响一流的系院。三、建设目标1、总体建设目标。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实现办学规模适度扩大,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优势不断增强,学科专业体系逐步完善,专业集群效益逐步彰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实现师资队伍总量良性增长,素质普遍提高,结构全面优化,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学术技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七、主要建设目标——优化专业结构,适度扩大办学规模,本科专业发展到4个左右,建成2个特色专业群,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600人左右;——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确保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重点建设省级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1个、精品课程6-10门、教学团队1-2个、教学名师3-5名。——立项3-5本创新教材,2-3本自编教材进入国家规划教材行列。——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培养模式、“职业应用+专业分向研究型”培养模式和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优化师资队伍,每年引进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4人左右,使正式在编专业专任教师达到48人左右,每年外聘专家教授及教师16名左右,专业课生师比达到1:25。专兼职实验教学师资达到260人左右。——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学位,力争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其中博士学位教师5人以上。积极推进教师聘任制度,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力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45%以上,其中教授15人以上。——实施人才工程,重点培养3名左右学科带头人、6名左右学术技术带头人、1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师、40名左右双师型教师。三、建设内容和步骤(一)学科建设大力推进本科专业建设,统一规划建设重点学科和专业,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培养和引进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组建合理的师资梯队,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运行和质量监控体系,推动本科专业教育的开展。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以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及毕业生自我评价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培养,通过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拓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订单”培养合作企业达到6个,“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达到40%。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服务地方行业的需要,创建本专业“工学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为我省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机械、模具、建筑、室内设计高技能人才。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和阶段性实习过程中,有意识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将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体验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切身感受职责、纪律等职业规范的作用和意义,增强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培养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意识。(2)工学结合进程安排充分利用专业与企业长期合作建立的良好关系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与省内主要企业广泛的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得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上社会,让企业在顶岗实习的学生中选择自己满意的人才”。为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系与企业共同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企业负责提供实习岗位,负责对实习学生的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并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指导,保证实习学生的安全,安排好实习岗位。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根据基础技术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工作态度、职业素质、工作实绩等方面,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双重考核,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级记分,学生实习考核不及格者,按一门课程不及格记;考核合格者由学校企业共同发给工作经历证书。(3)校企合作,教、学、做合一以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为基础,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参与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企业录用优秀毕业生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建立起“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运作机制,通过对各专业的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适应岗位需要为原则设计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①校企合作单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职业要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就业方向,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由企业专家、专业教研室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企业制定并实施与专业培养方案配套的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并派出部分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或者由技术专家承担学习领域中的教学任务。②校企合作培训“双师素质”教师与企业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环境条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优势,将其作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基地,统筹制订培养规划,合理安排培训计划。系制定专门的管理文件,使中青年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制度化、规范化;对于到企业锻炼的教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考核,并将其考核结果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③校企合作单位提供企业化育人环境依托校外实习基地,构筑“校企一体”的能力培养平台和“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环境,按照“精练实用的教学与快捷有效的培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实行“双向互动”的管理方式,使办学特色更加鲜明,营造企业化育人环境”。生产实践环境校企合作单位是真正企业化的生产、实习基地。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运营有机结合起来,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依托,也是学校长期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和行业办学所形成的传统。教学实习环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形式,采用“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轮换工种实习与固定工种实习相结合,以固定工种实习为主”的实习模式,营造与企业生产零距离的实境育人环境。职业素质训导环境工学结合专业技能培训的合作单位以其良好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传统和规范、科学的企业管理,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提供职业素质训导。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期间,直接在第一线顶岗训练,完成适量的生产定额和工作任务。通过真实生产环境与企业氛围的感染和熏陶,加上职业岗位“真刀真枪”的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过硬的动手能力,了解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基本规则,初步养成“朴实、踏实、务实;能干、肯干、会干”的职业素质。(4)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明确各专业高技能人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对每个岗位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成岗位工作职责,如将车模具设计岗位的职业工作过程分解成模具制件成型工艺性分析、确定模具结构设计方案、设计模具装配图及非标准零件图等工作职责,将模具制造岗位的职业工作过程分解成模具零件制造工艺性分析、确定加工方案、编制零件加工工艺、模具零件的加工、模具装配、模具调试等工作职责。在此基础上对每项工作职责进行分解,成为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再根据具体工作任务的特点和要求整合为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的专业课程,构建实践主导型专业课程体系。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利用校内生产性、仿真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现场,开展以典型项目和案例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教学活动。通过与企业的联合,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在校内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交替实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2、核心课程建设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程,开发以项目化、职业化为特征,充分体现岗位技能要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核心课程。与省内外企业合作,重点建设5门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均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2-3门省级精品课程,引进开发2门企业课程。以岗位技能的要求来设置核心课程。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收集企业培训、学生就业、企业走访、“订单”培养班教学等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及时更新岗位所需知识点,从而优化核心课程。贯彻工作过程导向思想,体现“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典型项目来承载课程教学内容,完成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成的核心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开发团队负责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项目设计、教学模式研讨、教材编写与选用、教学包开发、教学组织、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设计、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等。3、教材建设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系列教材。重点建设专业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优质教材,促进以纸质教材为主,以电子、音像等多媒体教材为辅的立体化教材建设。(1)力争在5年时间内,编写正式出版教材5部以上,自编实训(实习指导)教材3部以上,电子教材5部以上,多媒体教材4部以上。争取1~2部教材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2)重点抓好重点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编写重点放在体现工学结合、项目教学特点的主干专业课程上。(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应做到与理论教学相配合、与新的教学实践设备相适应、符合教学大纲的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要规范,而且具有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自编的实验课教材要以学科为基础进行整合,同时要保持实验课教材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的同步发展。(4)加大和推广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CAI)的教材建设力度。电子教材要与纸质教材同时规划、协调发展。电子教材建设要重点做好三件事:①全面展开制作电子教案的工作,大力推广使用电子教案,最终普及电子教案。②抓紧CAI课件的建设,要开发与引进相结合;自制的CAI课件要规划好选题。③研究开发网络课程,建立电子书库和电子试题库。(5)加强教材选用管理工作。突出重点,提高质量,选用包括国家级重点教材、省级优秀教材及规划教材。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尽量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使用自编教材的比例达到10%。(6)加强新增专业教材建设。根据我校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新增专业的教材选用与编写工作要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在借鉴外校经验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慎重编选。(7)建立健全教材评价体系。对进入课堂的教材要进行跟踪调查,在学生中建立教材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教学团队建设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加强引进”的原则,以专业带头人建设为重点,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建设为支撑,以优化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为主线,以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服务地方,确保专业与产业对接,建设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从行业企业聘请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到2018年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
本文标题:机械工程系转型发展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96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