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单元一拓展你的思维,扣启创新之门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伟大民族,古代中国人曾以“四大发明”等众多科技创造闻名于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古老话题。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说到:“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新的英雄不再是某个蓝领工人,某个金融家或经理,而是把想象力、丰富的知识同行为结合起来的创新者。”因此,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理论体系是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近20年来,虽然对这种只重学科课程和班级教学的传统教育进行改革,但不少改革仍然是在传统教育的框架内进行。21世纪将是向知识经济迈进的时代,现存的传统教育,显然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和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需要。因此,创新是我国教育现状与改革的重要议题,更是广大教师成长发展不断探索的课题。创新的概念较早见于《南史·后妃传上·殷淑仪》,意思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可见,创新就是有创见性地解决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创新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能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认知创新的含义教育创新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也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创新是世界许多国家教育发展的焦点和核心,实施科教兴国和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加强教育创新。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在大力推进课改进程的今天,必须以创新精神统领自己的教育生涯,为扣启创新之门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也就是说,创新能力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东西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它不仅仅表现为智力方面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和积极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因而它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所以,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也是教师各种能力中的高层次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行为四个基本要素。能不能具备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位教师是否成为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标准。创新型教师的人生应该是“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二)创新教育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在“全国首届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学术研讨暨课题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教育不是左脑或右脑的教育,而是全脑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而是知、情、意并用的个性的整体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智育,而是全面教育;创新教育不是尖子教育,而是全员教育;创新教育不是课外教育,而是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某段教育,而是全程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而且是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迄今为止最高级的一个阶段,是能够揭示、展现和强化人类创造性的理想化教育。可以说,创新教育就是指根据创新原理,运用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三)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的名词是伴随创新教育应运而生,由于对创新教育的概念研究存在着较多的角度,因此,对创新型教师的定义说法不一。美国学者史密斯(R)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我国的教育专家申纪云先生在《创造性教学》一书中认为,创新型教师具有创造性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善于从客观的实际和具体的教学条件出发,制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致力于培养创造型学生和卓有成效的教师。创新型教师有其突出的特征,一是创新的教育观,二是丰富的知识结构,三是较高的教学能力,四是较强的管理能力,五是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型教师不仅使学生知道过去,尤其重视教学生关心明天,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不仅是指导学生智慧生活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学生心灵和智慧的“人师”。他们能准确判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具有创设促进学生创新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的能力,提供合乎学生心理发展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创造人格的发展;能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促进学生的创新活动;同时创新型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对错综复杂的多元社会应付自如的创新楷模,给学生的创新提供精神导航。二、体察创新的意义纵观人类文明史,不难看到,人类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创新活动的历史,是人类在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从而不断获得自由和进步的历史。江泽民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9-06-16中华民族光辉的四大发明史、屈辱的半殖民地史、崛起的改革开放史,无不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一)生活因创新而美好创新是人类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人类兴旺的不竭源泉。人类的生活就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政治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有史以来,人类一直在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辛勤地劳作着,无论是工业革命以前的农业经济阶段,还是工业革命中的资源经济阶段,概莫能外。就是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世界各国仍在全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人类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创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在创新中前进,经济、技术、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商业、金融等无一例外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这种发展进步给人类和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丰富了人类生活的形式和内容。由于创新活动的不断开展,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交通运输形式,在速度和运量等方面产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生活因创新大放异彩。人们的交通打破了“地上走”和“水上漂”的单调形式,“地下钻”(地铁)和“天上飞”成了时尚,这美好的一切,无不是创新之花在大放异彩。(二)教育因创新而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我国近几年来启动的新课改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体制等诸方面都为教育的发展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当前,我国正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它标志着我国的教育观念从传统到现代化,从少数到多数,从个人权利到社会义务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这一切都是创新之花所结出的丰硕成果。(三)工作因创新而精彩创新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在动力和最高境界,如果没有创新,人的生命就毫无意义。只有创新,学校才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教师发展成熟的家园。教育的功能在于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又给每个教育者提供了成长的舞台。教师在创新教育活动中,树立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创新精神,拥有了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了人生价值。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无私奉献的精神都在创新教育活动中闪光;他们自强不息、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优良品质都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得到升华;他们渊博的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智慧、完美的人生境界,同样在创新教育活动中走向成熟。魏书生是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的校长,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课,经常去外面讲学,却从不让别人给他代课,而他的学生照样考好成绩。这恰恰是他勇于创新的成果,其先进事迹折服了全国无数的中小学教师,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三、领略创新的能力创新型教师应该具备的创新能力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创新教育的向前发展,创新型教师的创新能力也将不断变化,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主要包括:更新观念、不断追求新知的终身学习能力;开发、整合、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创新性课堂教学的能力;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型教师要具备自我反思能力;创新型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评价能力。但就目前创新教育的普及现状,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以及促进创新型教师自我发展的角度看,当前急需解决的是,追求全新的教育观能力,实践创新的教学观能力,贯通全新的设计观能力。(一)追求全新的教育观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无数教育工作者都在思索、探究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结果答案不一。有人主张“爱是真正的教育”,“保护是真正的教育”,“树人是真正的教育”,也有人认为“启智是真正的教育”,“传道是真正的教育”,“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教育的本义“教育”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引出”,即把一个真正的人引出来,塑造出来。正如一位智者所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所以,没有把人的灵魂牵引到至善、至美、至高的境界的教育,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2.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都忘记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今天,在全面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应“咀嚼”出其中滋味。爱因斯坦曾告诉我们:“教育的永恒是那已站立的灵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告诫人们:“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3.教育的任务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所谓“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绝不是那种仅仅占有了许多书本知识却食而不化的人,而是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人。可见,教育是师生共同铸造灵魂的生命历程。对学生而言,教育直接影响他们当前及今后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教育是其职业生活的全部,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价值。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灵魂性的教育,必须明确: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的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且是发现个性,分析个性,发展个性,张扬个性,不搞一个模式,不按一个标准,而最终造就出人人有德,个个成才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且是追求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经验与数据,而且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的体验。(二)实践全新的教学观能力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传达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是人对人智慧的引导,激发和唤醒,是人们心灵的体操和精神的交流与对话。课堂教学既要体现热爱和追求知识,也要体现热爱和追求智慧。我们要大胆实践理想的教学观,积极追求理想的课堂教学目标。1.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延续梗概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着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20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马特学说控制,50年代后至“文
本文标题: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02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