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沉雄瑰丽的中国青铜艺术
一、什么是青铜?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中国古代青铜器品种繁多包括礼器、乐器、兵器、杂器等。礼器包括:食器:鼎、鬲、簋、簠、敦、豆、铺、匕、勺等:洒器:爵、角、斝、盉、尊、卣、壶、罍、兕觥、方彝、瓶、缶、瓿、觚、觯、斗等;水器:盘、匜、鉴、盂、盆等。乐器包括:钟、铙、铎、铃、磬等。兵器包括:戈、戟、矛、剑、铍、匕首、刀、斧、钺、镦、镞、胄等。杂器包括:炉、铲、虎子、樽、节、铜镜、阳燧、带钩、车马器、度量衡器等。二、青铜器的分类1)礼器:。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如鼎、鬲[lì]、尊等人面纹方鼎(商)(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16册第一课沉雄瑰丽的青铜艺术作品背景:远在4000年前的夏代,中国的先民已经懂得用青铜铸造工具;到了商代和西周时期,青铜铸造艺术到达高峰;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工艺便转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战国后期,由于冶铁工业的迅速发展,青铜工艺便逐步走向衰弱。人面纹方鼎(商)莲花和鹤的组合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龙形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小龙与大龙的组合带出怎样的效果?双兽的形体设计对壶的整体起到什么作用?壶身的装饰纹样有什么特点?——————顶部———上部———中上部————中部——中下部————底部——底座按部分欣赏莲鹤方壶:顶部:盖心立有一只展翅欲翔的鹤,鹤的形象生动真实;盖口沿饰有窃曲纹;中上部:壶颈部四面均有龙(兽)形耳,两正侧面有作回首反顾之龙形,头有花冠形角,冠与身躯均有镂空的精美花纹;上部:为壶盖两重并列的莲瓣形装饰,向四周翻仰,产生了升腾的感觉;——————顶部———上部———中上部————中部——中下部————底部——底座分部欣赏莲鹤方壶:中部:壶身收细,遍饰龙凤浅浮雕,造成瑰丽的装饰效果;底部:方形圈足上,每面饰有相对的两虎图形;中下部:壶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饰的有翼小龙,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状。兽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底座:圈足下有双兽,弓身卷尾,头转向外侧,咋舌,有有枝形角。莲花和鹤的组合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龙形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小龙与大龙的组合带出怎样的效果?双兽的形体设计对壶的整体起到什么作用?壶身的装饰纹样有什么特点?呼唤新时代的到来作品运用形式美的法则1.对称;2.均衡;3.统一与变化;4.集中与放射;器盖口沿饰窃曲纹作品功能的解析:1.实用功能(壶是一种盛酒器);A:装饰生活,2.精神功能——B:贵族身份的象征;作品意义的解析:能证明先民的创造能力强、铸铜技术精良、精神追求较高……对作品的价值判断:(价值高的理由)(1)能证明2000多年前的先民已掌握比较复杂的铸铜技术;(2)证明中国古代艺人雕刻工艺精湛;(3)出土的“莲鹤方壶”不多(2件);青铜鼎的介绍:人面纹方鼎(商)青铜器中的鼎,原是炊器,西周时期成为礼器(是奴隶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秩序而规定的)中最重要的器种之—。按照礼制组合成的所谓列鼎,分为九、七、五、三,四个级别。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这说明礼器象征奴隶主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威(精神功能).艺术特点:雄健威严(体现神权思想)请写出你知道的带“鼎”字的词语一个,并查字典解释其中“鼎”字的意思。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足三分鼎足之势九鼎大吕力能扛鼎群情鼎沸三足鼎立钟鸣鼎食鼎足而立言重九鼎九鼎大吕鼎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于煮、盛肉食和调和五味。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大体说,商代前期多为园腹尖足。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逝,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同时,分档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逝,鼎足呈蹄形。战国至汉代的多为敛口(口沿向内收缩),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盖,盖上多有钮或三小兽。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鼎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一种器物。进人封建社会以后,鼎就失去了这种性质。鼎司母戊方鼎(商)司母戊大方鼎是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它是中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高1.33米,重875公斤。铜鼎盛行在中国商、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由于铜鼎只有王侯才能使用,鼎成为一种重要的祭祀礼器,是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大盂鼎西周康王时期。鼎高100.8厘米,口径78.3厘米,重153.3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阿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相传此鼎於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为该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大盂鼎属於瑰丽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大克鼎铸造于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时期,清光绪中期在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出土,当时出土的另有7件克鼎,形制与纹饰都和大克鼎相同,只是体积小得多,同为西周一个名叫“克”的贵族。大克鼎气魄雄浑,威严沉重,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颈部饰有三组变变体龙纹,间隔以六道棱脊,腹部饰以宽阔的波曲纹(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内壁铸刻的长篇铭文共计290字,是少见的金文书法杰作。其内容依大意可分成两段:前段是克歌颂祖先师华父谦逊的品格和美好的德行,能够辅弼王室,靖远安内,周王追念其功绩,任命师华父的孙子克担任宫廷大臣,出传王命,入达下情;后段记载了周王对克的册命辞,重申对其官职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和奴隶,于是克叩拜谢恩,称颂天子的美德,并铸造大鼎来祭祀师华父。这篇铭文一向被视作研究西周奴隶制的重要史料。爵鸟纹爵西周中期青铜器上的鸟形纹饰最早出现于殷墟时期,其没落期约在西周中期以后。最早出现于殷代铜器上的鸟纹是小鸟纹,常常以宽带状的形式饰于器物的颈部、肩部,作为辅助纹样。小鸟纹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鸟身竖立,另一种鸟身横置。大鸟纹最早出现于殷末周初,盛行于周昭王和穆王时期。其开始出现就被用作主题纹饰,并占据了青铜器的主要部位,其特点在于有华丽的冠羽。匜叔上匜西周晚期兽带纹青铜器纹饰之一。兽身蟠曲如带状,兽头特征显明。通常组成二方连续纹样,主要装饰于器物口、足部。盛行于西周后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虎食人卣(商)卣(yǒu)虎食人卣的装饰功能,主要有以下五种看法:一、表现统治者的专横残暴,以此造型威吓奴隶。虎是奴隶主阶级的象征,人是奴隶的代表。二、将人兽关系看作人借助动物的力量沟通天地。三、象征人的自我与具有神性的动物的统一,以便获得动物的保护。四、虎食人实际反映了“虎食鬼”的神话,即以威猛的虎驱逐恶鬼,取避邪之用。五、虎代表自然界,象征人对自然的恐惧,但又必须附着自然,表现人性的软弱。战国早期曾侯乙匜鼎战国早期曾侯乙匜鼎说明:湖北省博物馆藏通高40cm,口长50.2cm,口w44.4cm,腹深16.4cm湖北隋县曾侯乙墓出土,器身如匜,流作半圆形,上有镂孔盖,平底,三瘦长蹄足。腹部有两对耳钮,上套有提链。其末端套一提环。腹上部饰蟠龙纹。镂空盖上铸蟠龙纹,内填三角纹和圆涡纹。战国牛鼠纹长蛟矛说明:四川省博物馆藏长21厘米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乡出土。叶狭窄,前聚成锋。圆銎直达矛尖,凸脊,长蛟双耳,耳间饰牛鼠纹,近銎处饰雷纹一周。矛五件为一组,其中一件饰饕餮纹。战国中期嵌松石勾连云纹铜方壶说明:1977年河北平山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高45厘米,宽22厘米直口,小折沿,短颈,溜肩,鼓腹,平底,方圈足。肩部两侧对称置兽面铺首衔环。兽面威严,圆晴突出,纹毛细腻。胎壁轻薄,棱角周正。器盖纹饰则由嵌镶红铜丝和填蓝漆构成,细线用铜丝,宽沟填蓝漆。盖顶饰三角卷云纹构成方格状云头纹,四坡面饰变形云纹。通身饰各种勾连云纹图案。战国中期变形龙纹链壶说明:湖南博物馆藏通高37厘米,腹径17厘米,1957年湖南长沙烈士公园出土。小口、长颈、鼓腹,上有三个铺首形鼻,圈足。盖有环与活络提链相贯,提链顶端为一璜形短梁,口沿饰斜角云纹,肩部饰三角纹、云纹,腹部饰两周变形龙纹,有细密的斜线填地,圈足饰斜角云纹,造型清秀,纹饰精丽。春秋晚期交连纹簋春秋晚期交连纹簋说明:镇江博物馆藏通高8.6厘米,口径21.8厘米。1976年江苏丹阳司徒窑藏出土,侈口,束颈,鼓腹,矮圈足,双兽耳。腹饰两行变形交连纹,均为图案化的个体单位,该纹样当为吴国青铜器繁复的交连纹的较早形态。战国三龙纹镜战国三龙纹镜说明:安徽县博物馆藏直径15.9厘米1975年安徽和县西汉墓出土,双弦钮,圆钮座,饰三龙纹,以云纹组成的勾连雷纹为地纹,边缘饰11个内向连弧纹。春秋晚期蟠蛇纹编钟春秋晚期蟠蛇纹编钟说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通高29.5-11.2厘米1988年山西太原金胜村出土,大小同次成列共14件,舞篆和鼓面皆饰蟠蛇纹,十分细密,精致战国早期几何纹长柄豆战国早期几何纹长柄豆说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高50.2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14厘米。1981年12月北京通县中赵甫出土,半圆腹,长柄圈足,腹侧置二环耳。半环形盖,其上有三倒置的蹄足形钮。北豆纹饰细密,铸造精湛,风格特异,极为少见,是研究燕文化和青铜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西汉晚期龙首灶西汉晚期龙首灶说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高18厘米,长72厘米,宽27厘米1971年广西合浦出土,灶呈上窄下宽的长方形。面设三穴,前的穴置两釜,釜口沿外折,鼓腹,园底肩饰弦纹一道,两侧有环耳,中穴置一甑,口沿内敛,腹壁斜收,平底,两侧设钮,腹内底有箅孔。灶后端置龙首形烟道管。西汉雉钮斧西汉雉钮斧说明:云南省博物馆藏。高15厘米这件西汉雉钮铜斧高1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曲柄直銎式,銎与刃成垂直方向,斧身为扇形,銎部呈椭圆形,用精美的花纹作装饰。銎刃的结合部是一个大的三角形与太阳纹的组合,此外还有双弦纹、勾云纹、圆圈纹、直线纹等西汉中期提链壶西汉中期提链壶说明:河北省博物馆藏高30.6厘米,口径9.4厘米,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壶身橄榄形,小直口,小平底矮圈足。盖覆钵体,盖面饰凹弦纹四周,饰对称等距小环钮四个,钮上系短链。壶肩部有相应四小环钮,上系长链。条链末端宽穿过短链末端的环两两相连。西汉人形足高柄灯说明: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通高27.2厘米,径17.3厘米,重2.48千克。圈形灯盘,直壁平底,分内圈和外圈两部分分别为烛灯盘和油灯盘。内圈有烛托,外圈有龙首嘴,放置灯捻,柄中空,底座盘形,直壁线圈底,下承三蹲倨人形足。汉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说明:长7.5cm,宽2.7cm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信物。一般用金属制成,分为两半,内外或有文字以示级别、身份及区域等。使用时双方各执其半,使之相对,两半相合,谓之“符合”,命令为真,反之则伪。虎形符始见于战国,此件虎符出现于广州98'春季拍卖会上,虎呈正卧姿态,虎背及两肋有错银文字,成交价27.5万元。东汉伍子胥画像镜东汉伍子胥画像镜说明:直径20.7厘米这件东汉伍子胥画像镜直径20.7厘米,圆钮,圆钮座。集中刻划了伍子胥忠直敢谏,被吴王赐剑自杀的情况。外圈铭文为:“吴向里柏氏作竟四夷服,贺国家人民,胡虏殄威天下复
本文标题:沉雄瑰丽的中国青铜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15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