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程瑞年13932468120承德市红十字急救中心系列培训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一、红十字运动起源二、红十字组织机构及职能三、红十字运动标志四、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五、中国红十字事业3一场战争:索尔弗利诺战役一个人:亨利·杜南一本书:回忆录一个国际组织: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一部国际法:日内瓦第一公约第一个问题红十字运动起源4一、红十字运动的诞生瑞士人亨利·杜南(1828—1910)是红十字运动的创始人。一场战争——索尔弗利诺战役改变了他的一生。5•亨利·杜南在《索尔弗利诺回忆录》提出两项建议:——在各国设立全国性的志愿伤兵救护组织,平时开展救护技能训练,战时支援军队医疗工作;——签订一份国际公约给予军事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及各国的志愿伤兵救护组织以中立的地位。61863年2月9日,他们5人在瑞士日内瓦宣告成立“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又称“日内瓦5人委员会”),这标志着红十字运动的诞生。1875年改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7•1864年8月8日至22日,在日内瓦召开了外交会议。(8月22日,参加会议的12个国家的正式代表签署了第一个日内瓦公约——《关于改善战地陆军伤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公约规定了救护车、军队医院和医务人员,包括志愿人员和随军牧师应被视为中立而受到保护和尊重;提出“任何士兵因伤病而不能继续战斗,不论他属于哪个国家,都应给予收容和治疗”的重要原则;宣布军队医院和医务人员使用白底红十字标志的旗帜和臂章。8•当今世界三大国际组织之一(联合国和国际奥委会)。9•被人们尊为红十字运动之父的亨利·杜南,因为他的远见卓识,成就了一项“圣洁的有助于人类发展的事业”。•1901年,亨利·杜南和法国人弗雷德里克·帕西同时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和平奖。•1948年,红十字会协会(即现在的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理事会决定把每年的5月8日(亨利·杜南生日)定为世界红十字日,并要求各国红十字会在这一天举行庆祝纪念活动。10第二个问题红十字运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红十字运动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简称国际委员会,成立于1863年);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简称国际联合会,成立于1919年);国家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简称各国红会)。11•《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章程》(简称运动章程)明确了红十字运动使命:防止并减轻无论发生在何处的人类疾苦;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尤其是在发生武装冲突和其他紧急情况的时候;为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社会福利而工作;鼓励志愿服务,鼓励本运动的成员随时做好准备提供帮助,鼓励对那些需要本运动保护和帮助的人持有普遍的同情感。12一、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及其职能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及其职能13三、国家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及其职能(一)成立国家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的十项条件(二)国家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的职能四、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代表会议和常设委员会职能(一)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二)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代表会议(三)红十字与红新月常设委员会14红十字国际委员会1516第三个问题红十字运动标志•一、标志的含义保护性——表明这是一个受到国际人道法保护的人或物,不应受到攻击的人或物。标明性(亦称识别性或指示性)——表明这是与红十字运动有关的人或物。红十字运动标志“是国际人道主义保护标志,是武装力量医疗机构的特定标志,是红十字会的专用标志”。17•二、标志的起源与发展1906年7月6日修订的日内瓦公约则明确规定:为对瑞士表示敬意,将联邦国旗颜色翻转而成的白底红十字旗样,留作武装部队医务部门的标志和特殊符号。18192021•三、标志的使用•(一)保护性使用作为保护性标志,它在战时是代表日内瓦公约的符号,是根据日内瓦公约规定向人和物(医务人员、医务部门、车辆和设备)提供保护的象征。其使用权基本上属于各缔约国及其军队的医务部门,以及向军队医务部门提供帮助并得到正式承认的救助机构,特别是各国红会都可以使用这一保护性标志。但只能在武装冲突时使用,而且必须根据军方的指示进行标示。22•(二)标明性使用1、附属标志2、装饰标志3、联想标志23•现行的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即: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是在1965年召开的第20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上正式通过的。第四个问题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24•一、基本原则的内涵•(一)人道定义:“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本意是不加歧视地救护战地伤员,不管是国际冲突还是国内冲突。努力防止并减轻人们的疾苦,不论这种疾苦发生在什么地方。本运动的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的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25•(二)公正•定义:“本运动不因国籍、种族、宗教信仰、阶级和政治见解而有所歧视,仅根据需要,努力减轻人们的疾苦,优先救济困难最紧迫的人。”26•(三)中立•定义:“为了继续得到所有人的信任,本运动在冲突双方之间不采取立场,任何时候也不参与涉及政治、种族、宗教或意识形态的争论。”27•(四)独立•定义:“本运动是独立的。虽然各国红会是本国政府人道工作的助手并受本国法律的制约,但必须始终保持独立,以便任何时候都能按本运动的原则行事。”28•(五)志愿服务•定义:“本运动是志愿救济运动,绝不期望以任何形式得到好处。”1、人道的行为和象征。2、国家红会独立性的体现。3、对本运动的一种经济支撑。29•(六)统一•定义:“任何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它必须向所有人开放,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道工作。”1、国家红会必须是这个国家独一无二的红十字组织2、一视同仁地吸收会员3、工作活动遍及整个国家领土30•(七)普遍•定义:“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是世界性的。在这个运动中,所有的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都享有同等地位,负有同样责任和义务,并相互支援。”31•二、基本原则的内在关系七项基本原则中,人道原则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本运动的基础,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正、中立、独立原则是保证本运动达到其目标的基本要素;志愿服务、统一和普遍原则是本运动组织上的取向(组织原则)。32第五个问题中国红十字事业•中国红十字会于1904年3月10日(清光绪三十年正月二十四)在上海创立,至今已走过110年的漫长历程。•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中国红十字会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以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为工作目标;协助政府独立自主地开展与自己职责有关的工作。33•一、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及历史沿革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基础。一是西方红十字的“人道”理念传入中国后和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契合,为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二是日俄战争引发的救护活动催生了中国红十字会。34•1904年2月(清光绪三十年),在我国东北旅顺口,日俄双方为争夺在中国的特权,爆发了日俄战争,为救护中国难民,上海海关道沈敦和等人出于义愤,发起成立“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这是中国最早的和红十字有关的组织。•为得到国际上的承认,1904年3月10日,清朝商约大臣、工部尚书吕海寰和工部左侍郎盛宣怀等人在上海邀请中立的英、美、法、德代表,共同协商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这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35吕海寰盛宣怀36•1950年8月2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红十字会协商改组会议(实际上为新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红十字会改组事宜。会议明确规定,中国红十字会为“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定名为“中国红十字会”。•1993年10月31日,在各方面努力下,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红十字会工作做了规范,从此,中国红十字会走上依法建会的轨道。•1999年12月29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通知,“经报请中央编委领导批准,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由‘卫生部代管’改由国务院领导联系”,理顺了总会的管理体制,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的工作。37•二、百年来的人道工作•(一)战争中的人道工作1、北伐战争2、抗日战争为有效地指挥全国各地救护工作,救护总队总队长林可胜博士为全体救护队员制订了充满人道精神的八条救护信条:“具丰富情感,抱牺牲志愿,本博爱襟怀,献科学身手,作精密准备,求迅速效率,保伤病安全,增人类幸福。”3、抗美援朝战争381912年创刊的《中国红十字会》杂志39中国红十字会战地救护队(1914年)40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为阵亡军民掩埋尸体、树碑纪念。41•(二)和平时期的人道工作1、备灾救灾2、救护培训、无偿献血、艾滋病防治3、参与社区服务4、传播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5、建立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6、红十字青少年7、国际合作与港澳台事务8、不断开拓人道救助工作的新领域和新途径42组织医疗队赴灾区送医送药,开展防病治病。43彭珮云会长和总会领导在了解送温暖的物资准备情况44•(三)特殊事件中的人道工作•特殊事件是指武装冲突遗留的问题和政府或有关方面不能或不便直接处理,但从人道出发亟需解决的问题。1、协助大批日侨回国2、协助政府安置印支难民3、沟通海峡两岸关系,密切两岸人民交往4、1989年春夏之交对天安门广场特殊人群的救护45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在天津塘沽码头欢送日本侨民乘船回国。46获释的日本战犯在码头上向中国红十字会副秘书长彭炎致谢、告别。47中国红十字会正在协助进行遣返越南受伤战俘工作。48接待27万余印支难民回国安置49协助查找两岸亲人下落,见证遣返私渡人员。50•三、中国红十字会的法律保障•(一)国际人道法•1、定义国际人道法又称战争法或武装冲突法。国际人道法是国际公法的一个分支,是指在战争或武装冲突(国际性和非国际性)中,出于人道的目的,以条约和惯例的形式,保护不直接参加战斗或不再参加战斗的人员,规定各交战国或冲突方之间交战行为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51•2、作用一是人员:包括伤病员、战俘、平民、医务人员、宗教人员,佩戴红十字、红新月或红水晶标志的救护人员;二是场所、物品:包括医院和医务用车、宗教或文化场所、民用物品或场所;三是自然环境:包括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如森林、河流、水库等。52•3、基本原则①人道原则:保护战争受难者。这是国际人道法的核心,所有非战斗员必须得到尊重、保护和人道待遇。②区分原则:在作战中必须严格对战斗员与非战斗员加以区别,这是国际人道法最基本的限制和规定。③军事需要原则:在战争中攻击军事人员和目标是合法的,但是应尽可能地限制所造成的伤害和损害。④比例原则:当保护不可能是绝对的时候,应秉承善意,用“人道”和“军事需要”这两项原则互相制约。⑤禁止报复原则:严禁对国际人道法保护的对象采取报复行为。这一原则是绝对的。53•4、主要法律文书及基本规则•①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1864年8月在日内瓦签订的《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又称日内瓦第一公约);——1899年7月在海牙签订的《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与遇船难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又称日内瓦第二公约);——1929年1月在海牙签订的《关于战俘待遇之公约》(又称日内瓦第三公约);——1949年8月在日内瓦签订的《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公约》(又称日内瓦第四公约)。54•②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基本规则A、所有不直接参加、或本来参加但又退出战斗的人,享有生命的权利,并不得受到人身或精神上的攻击。B、禁止杀害或伤害投降或已退出战斗的敌方人员。C、冲突各方应对在其控制下的伤员和病者加以照顾。保护对象还应涵盖医务人员、医疗设施、医务运输及医疗设备。红十字或红新月标志为此种保护的符号,必须予以尊重。D、在敌对一方控制下的被俘战斗员和平民,其生命、尊严、个人权利与信念,均应受到尊重。E、每个人都有权享受基本的司法保障。F、冲突各方及武装部队成员选择战争的方法与手段均受到限制,禁止使用具有造成不必要损失或过度伤害性的武器或战争方法。G、冲突
本文标题:红十字运动知识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28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