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海战史上的一次大误会
海战史上的一次大误会1944年10月3日凌晨,美国海军的“中途岛”号航空母舰和其他各型战舰组成的一支浩浩荡荡的特混编队在吕宋岛东面的海域执行巡逻任务。突然,不远处的海面猛地钻出数条鱼雷,直逼特混编队。正处于紧张巡视的特混舰队的舰员很快就发现了这突如其来的鱼雷,大家东躲西避,大多数舰艇都巧妙地躲过了鱼雷的攻击,只有一艘名叫“谢尔顿”的驱逐舰躲避不及中雷受创。特混编队总指挥很快便推想这是日本潜艇的进攻,偌大的特混舰队迅速展开了严密的水下搜索。可以预料,在这样的阵容下,任何先进的潜艇都是难逃惩罚的。很快,名叫“罗亚耳”号的驱逐舰便接收到不远处的潜艇发动机的工作噪音。凭直觉估计,这就是刚刚来袭的日本潜艇,编队总指挥很快便下令对潜攻击。两架鱼雷机迅速从“中途岛”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直奔刚才“罗亚耳”号驱逐舰上声纳所搜索到潜艇的大体方位。很快,鱼雷机上的飞行员便捕捉到了潜艇的航迹。鱼雷机一边迅速报告潜艇的确切位置,一边展开对潜攻击,可不知由于哪方面的原因,两架鱼雷机都未能取得任何战果。就近的“罗亚耳”号驱逐舰根据鱼雷机所指示的位置,迅速调整舰位。紧接着,舰艄的“刺猖型”深水炸弹就对那艘他们眼中的“日本潜艇”实施攻击。由于担心一次攻击潜艇受创不大,又接二连三地发起了两次猛烈的攻击,直到水下传来潜艇艇体因油料或弹药爆炸发出沉闷的轰鸣声,攻击才告结束。海面漂起片片污油和残存的破布、烂肉。“罗亚耳”号上的官兵欣喜若狂,欢呼胜利,整个海面响起一片欢呼之声……正当整个特混编队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从总指挥部传来了巨大的噩耗:正在此海域航行的美国久经疆场、功绩累累的“海狼”号潜艇突然失踪了。此海域未见其他战斗,“海狼”号怎么会失踪呢?这是一个谜!直到战后,这个谜才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组织的联合调查组揭开。原来,日本潜艇在探得美国特混舰队在吕宋岛以东海域巡航的消息之后,旋即开赴战区,在即将接近特混编队时,他们发现了美国的“海狼”号潜艇正在该水域游弋。狡猾的日本人立即想出了一个引敌互杀的绝妙战法。当日本潜艇攻击美国的特混编队之后,很快就撤离了战区,在某一海域悄悄地潜伏下来。而全然不知战事的美国“海狼”号潜艇正轻松愉快地在水下悠哉地航行。“海狼”号既没有控制噪声,也未想到回避声纳的搜索,直到大难临头,他们仍未清醒,成了无辜的深海冤鬼。而日本潜艇则在美舰“罗亚耳”号击沉“海狼”号之后的一片欢呼声中,神不知鬼不觉地返回了日本本土。这是海战史上一次最大的误会——放走了敌潜艇而击沉了自己的潜艇。事后分析,原因出在“罗亚耳”舰上的“潜艇敌我识别器”上。事件发生之后,各国海军便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努力研制有效、可靠的“潜艇敌我识别器”,尽管这种“潜艇敌我识别器”目前仍然远未能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水平,但像“海狼”号被击沉这类奇闻怪事,恐怕也不会再重演了。战争呼唤新的潜艇尽管常规潜艇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敌水面舰艇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常规潜艇水下航行时所用的是蓄电池电动推进法,使这种潜艇水下续航力很小,因而它被设计成一种既能在水下航行的水中作战兵器,又能在水面进行活动的水上作战兵器。这样,常规潜艇就必须具有两套推进装置,一套是柴油机远程高速推进装置,另一套是用于潜艇潜入水下之后,由于同空气隔绝并为降低噪音,必须用蓄电池供电的电动动力推进装置。这两套装置各自有不可克服的弊病,削弱了潜艇的作战性能。在水下,常规潜艇的速度很慢,且只能依靠潜望镜测量自身和敌舰的位置,故其在对敌水面舰艇作战时,通常是在水面高速航行至距敌舰艇一定位置后潜人水下,伺机对敌舰艇实施攻击。这种方式在侦察飞机和先进的雷达出现之前非常有效,但是在侦察飞机出现和先进的搜索雷达性能不断提高之后,常规潜艇的这种作战方式就不能适应新的发展了。由于水面舰艇和飞机的航行速度远远大于常规潜艇,故其只能到水下寻求隐蔽,而声纳和水下搜索技术的发展,又极易发现水下潜伏的潜艇,从而将其击沉。潜艇存在如此致命的弱点,是不是就无所作为了呢?各国军界从潜艇的另一面又看到它的突击威力和隐蔽性方面的突出优势。军事家们认为:“作为一种作战兵器,常规潜艇如果能在动力装置方面作全面的改进,使其能在水下长期潜伏,则其仍不失为一种具有相当前途的海上中坚。”战争呼唤具有新动力装置潜艇的诞生!战争对新的动力装置的呼唤,引起了军事专家的极大热情,各国海军对潜艇动力推进装置的研究试验,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德国潜艇的过氧化氢动力推进装置。过氧化氢动力装置的研制工作始于1937年,直到1943年,这种发动机的试验才初露端倪,并能够正式应用了。据负责这项工作的工程师赫尔默思·沃尔塞尔博士介绍,这种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过氧化氢经过分解作用产生氧和水,氧和水被引进燃烧室,同时喷燃料,所产生的混合体强烈燃烧,于是产生蒸汽,水加得愈多,产生的蒸汽也就愈多,蒸汽推动透平机,透平机又驱动潜艇,这样,发动机能产生相当可观的效果。据专家估计,过氧化氢动力装置潜艇的水下航速,要比当时普通潜艇的航速增加1倍,大约可达25节,但由于这种动力装置的工作环境恶劣,且价格昂贵,所以,德国只生产了4艘同类潜艇便停止了建造。在此之前,为追求大的水下航速,德国还建造了几艘具有较大水下航速。较强作战能力的流线型潜艇。这种潜艇普遍装备了通气管,使潜艇既可在水下低速航行,又能兼顾电池的充电,从而减少了被敌国雷达发现的几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头几年,英、美把德国潜艇的技术和武器装备纳人了本国的潜艇研制轨道。美国就曾制造了一种流线型的“小鱼”级潜艇,并很快加入了海军舰队行列。与此同时,美国还新设计了一种“唐”级潜艇,艇上除了装有先进的柴油机外,还装备有仿制德国的音响自导鱼雷。英国也建造了两艘流线型过氧化氢动力装置潜艇。不过,潜艇史学家一直认为,以上所介绍的几种潜艇,尽管其航速、续航力比传统的常规潜艇有所发展,但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潜艇所面临的困境,所以,军事科学家们开始从全新的领域探索新的动力装置,以便制造出真正的潜艇,而不是一艘能潜水的舰艇。核潜艇的诞生1938年12月,德国威廉大学化学研究所著名科学家奥托·哈恩和史特莱斯曼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就——发现了铀裂变并掌握了分裂原于核的基本方法。时值希特勒反犹太人气焰极为嚣张之际,奥托·哈恩和史特莱斯曼的一位助手、犹太女科学家莉泽·迈特纳被迫逃到瑞典。一到瑞典,她就将发现铀裂变的消息披露出去,这一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世界。1939年4月,德国的杰出科学家普·哈塔克教授向陆军工兵署写信,第一次提出了将铀应用于军事的可能。一时间,大多数军界官员都将核应用的注意力集中到核爆炸性武器的发展研究方面,他们认为,铀既可作为一种能源,也可以用来做成爆炸物。在研制原子爆炸性武器的竞争中,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主任的技术顾问、著名物理学家罗斯·冈恩,首先考虑到能否利用核能作为潜艇的推进动力。1945年12月13日,冈恩在参议院原子能专门委员会的一次公开听证会上宣称,原于能的主要作用将是:“转动世界的车轮和推进世界的船舶。”美国海军核动力科学家里科弗被称为开创核动力时代的人,核潜艇之父。海曼·里科弗,1900年1月2日出生于波兰。他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犹太裁缝,凭着犹太人的吃苦冒险精神,他决心到美国开辟一个新天地。当他在美国奋斗两年后,终于有能力让他的妻儿到美国团聚了。那年,里科弗才6岁,据说,临上船时,里科弗因船太大而吓得嚎陶大哭起来。由于经济拮据,求学期间,里科弗始终半工半读,他曾当过邮递员和送货员,高中毕业后,因父母无力供他上大学,他于1918年进入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学习。1922年7月,里科弗毕业时,获工程学士学位,并被授予海军少尉军衔,从此开始了他长达60多年的海军生涯。1945年,当广岛和长崎上空的磨菇云还未消散时,里科弗就敏锐地意识到原子能用于舰艇推进的可能。1946年,他学习了核动力应用专业,并担任了“曼哈顿”工程区计划副主任。正因为这样,核潜艇的诞生才有了可能。应该说,给里科弗影响最大的人,也就是说,促使里科弗下决心研制核潜艇的人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物理学家,他的名字叫爱比利孙。1945年12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首次引用了海军研究室机电处主任加恩的一段话:“……原子能首先要带动机械,以便推进船舶。”与此同时,《时代》周刊也出现了关于建造“用原子能推进水下运输船舶”的可能性的述说。这一学说启发了青年物理学家爱比利孙的灵感,一时间,他对核动力的研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他将经过自己长时间考虑得出的结论写成了一篇报告《关于原子动力的研究、试验、设计的设想》。在报告中,爱比利孙这样写道:“经过海军研究室的技术研究表明,在相应的努力下,只需用二三年的时间,就能建造出原于潜艇,它的水下航速可达26节——30节,而且还能在不添加燃料和潜艇不上浮的情况下,在水下航行数年。如果再经过5年——10年,这种原子潜艇的水下航速还能增加大约五倍。”爱比利孙还预言说,高速原子潜艇将下潜到水下300米深进行活动,而且当用于进攻目标时,这种快速下潜的潜艇将是一艘最理想的配有核弹头导弹的运载者,同时也是一座极为理想的水下导弹发射场。当时,美国最大的通用电气公司正与海军合作研制一个大功率的核动力推进装置,计划用于吨位较大的巡洋舰上。经分析,里科弗认为,核动力的最大优势应该体现在潜艇上,“航程无限”的核能和“隐蔽出击”的潜艇组合,将会研制出规模小、战略作用大的威慑性武器。而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一艘核潜艇,可引起人们对核动力的兴趣。经过里科弗的多方努力,1948年5月1日,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和海军联合对内宣布了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的决定。1949年,里科弗被任命为国防部研究发展委员会动力发展部海军处负责人,并兼任原子能委员会和海军船舶局两个核动力部门的主管,核动力潜艇工程的总工程师。里科弗给部下定了这样一个设计方向,那就是:核反应堆产生出核能,然后用普通装置去推进潜艇。这是一个最简捷的方法,实践证明是一种最佳的方案。后来,大多数国家也是从这个方向打开突破口的。具体地说,是一种浅显的方法:把用天然铀作燃料的核反应堆开动,进行核裂变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然后用带有一定压力的水或其他载热剂把这大量的热能“载”出,载到蒸发器,载热剂在蒸发器中把载来的热量传给不带放射性的流动的水,使水蒸发成蒸汽,进而推动汽轮机组发电,在电的作用下,潜艇便可以在水下进退自如了。理论是简单的,一进入实际研制就处处有难题。比如核反应堆的四周,需要大量耐高温又不吸收或极少吸收中子的金属。当时,向所有的金属学家咨询,结果都未能找到一种适合的金属或金属合金。于是,他们又多次打开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经过理论分析,终于查到了一种名为“锆”的金属。经试验,锆合金是一种制造核燃料包壳和其他结构的最佳材料。在研究核潜艇的进程中,里科弗一共组建了4套班子,让4套班子各自以最简洁的办法研制各自的核动力装置。这4套班子分别由西屋电器公司、通用电器公司等承建。里科弗认为,只有竞争才能加快核潜艇的研制步伐。西屋公司率先制造出核动力装置。接下来就是选择核潜艇建造厂的厂址。经过多次讨论,原子能委员会决定将工厂选在内华达州的阿尔柯沙漠区,这个面积大约40万亩的大沙漠上渺无人烟。基地建筑工作由富有建造潜艇经验的电船公司负责。正当这支雄师开进大沙漠时,通用电器公司也初步研制成功了核动力装置。西屋电器公司承建的核动力装置是水冷式核动力装置,通用电器公司承建的是液体金属冷却式大型核动力装置。至此,西屋电器公司和通用电器公司两个公司分别研制的两艘核潜艇同时开工了。为了区别他们,将西屋电器公司负责的工程称为潜艇热反应堆,他们的陆上实验模型为第一号装置,装人潜艇机舱中的一套称为二号装置;将通用电器公司负责的工程称之为潜艇中型反应堆,陆上实验模型称为A反应堆,装入机舱的一套称为B反应堆。1952年6月14日,在格罗顿举行的第一艘潜艇“魟鱼”号铺设龙骨的仪式,杜鲁门总统亲自参加了这一仪式,国防部长及三军司令,都从华盛顿乘车专程而来。1953年3月30日11时17分(当地时间),潜艇用的反应堆内部的链式反应开始了。195
本文标题:海战史上的一次大误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33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