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心理学-认知篇-注意与感知
心理学-心智篇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教师培训基础课程2013年12月N:董一英Q:2328870754T:15971400920前奏•心理学的核心,重点:•心理状态:注意•心理过程:四个基本内容:•感知觉•记忆•思维与创造•言语•心理特征:智力3.注意•思考一个核心问题:影响注意因素有哪些?本章基本内容•心理的状态:•注意及分类•注意品质•注意的影响因素•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两大特征:指向性与集中性。•三个功能:选择--维持--调节。•三个表现:•适应性动作;•无关动作的停止;•呼吸急促等生理表现。3.1.注意及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不一定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三种注意•个体注意的特质,也指注意力。•注意力可以训练。3.2.注意的品质四种注意品质•注意的广度(空间)•注意的稳定性(时间)•注意的分配(内容)•注意的转移(动态)注意的广度(范围)•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体知识经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体注意经验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注意分配的条件:–唯一不熟练的活动;–操作活动更容易。–活动之间的协调。注意的转移•有意识转换注意对象的特质。•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先注意的紧张度;–新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神经活动的灵活性。3.3.注意的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强度、运动变化、对比性、新异性、组合性等。•个体因素:–需要、兴趣、过去经验、人格特征等。•活动目的与组织:–明确目的、对活动的理解、良好有序的组织等。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明确目的任务;•合理组织活动;•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内外干扰。养成注意的好习惯•5个一准备:•一个人一本书一支笔一个本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学习前的小姿态。•分心时的信念:–回到这来、随它去吧。课后练习题单项选择题1.一般来说,活动目的越(),活动对于个体意义越大,个体的注意越是容易得到保证。A、简单B、复杂C、生活化D、明确2.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不良注意品质常常称为是注意的()。A、分散B、转移C、分配D、不专3.一般来说,对于越是熟悉的内容,人的注意范围()。A、不变B、越大C、越小D、不定4.注意具有选择、()、调节和监督的功能。A、加强B、减弱C、维持D、分配5.间接兴趣是引起()的重要原因。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无意识注意6.心理学实验表明:人在进行双手协调操作时,还能进行计数活动,这是一种注意的()品质。A、分配B、分散C、转移D、稳定课后练习题多项选择题1.教师上课时,常常对学生以严格的要求开始,利用语言指导、语速控制、字体吸引、板书标明等手段组织教学过程,这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A、无意B、有意C、有意后D、无意后2.下列()是属于注意品质的一个方面。A、范围B、转移C、分配D、稳定性3.下列()是违背教学中注意规律要求的。A、学校设置在飞机场附近B、教师上课率性而坐、侃侃而谈,故学生不知所云C、老师举例总是几个对于学生早就知晓的事件D、午饭之时一位负责人的科任老师给学生开小灶课后练习题材料分析题1.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教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4.感知觉•思考一个核心问题:教师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感性认识?本章基本内容•认知的简单、低级阶段:•感觉基本现象•知觉基本特性•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4.1.感觉基本现象•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五感(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感觉的种类感觉感受器适宜性基本现象与规律视觉视网膜可见光谱明度、色调、饱和度听觉耳蜗声音音高、响度、音色嗅觉嗅球气味嗅觉味觉味蕾味道酸、苦、甜、咸肤觉肤点皮肤接触温度、接触、压迫、疼痛内部感觉体内神经末梢机体改变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感觉的意义•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感受性•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度量指标: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反映的刺激量)。–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差别量•如何看的更清或者更糊?•1834,Weber,K=ΔR/R.•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感觉现象•感受性变化的各种现象:–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促进–感觉干扰–感觉补偿–感觉情感后像•当感觉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残留的现象。–视觉的正负后效。–痛觉最明显。4.2.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三个过程–觉察–分辨–确认•感觉提供信息,知觉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客观事物属性形状、颜色大小滋味气味质地重量温度感官眼舌鼻皮肤脑视觉味觉嗅觉肤觉知觉感觉感觉与知觉有什么区别?•发生的生理机制•内在发生的过程•形成的结果•影响的因素•对心理的意义。。。知觉分类•依据起主要作用的感官:–视知觉–听知觉–视听知觉–痛知觉–味知觉–嗅知觉。。。。•依据认知的事物的属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空间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特征的反映。–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线索:生理上的双眼辐合;单眼的大小、重叠、阴影、透视、视差;双眼的视差等。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反映。–真动–似动–运动幻觉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错觉及其表现。4.2.1.知觉的选择性•刺激的无限量与认知资源的有限性。•个体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其它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美女还是?世界怎么了?对象与背景?对象与背景?属性对象背景明度色调远近数量意义图形依赖联系:轮廓界限相互转换完整结构4.2.2.知觉的整体性•复合刺激作用与识别的方式。•个体总是将事物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认知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知觉具有整体性•白背景中的白色三角形和黑背景中的黑色三角形,是作为一个整体被知觉的,尽管背景图形似乎支离破碎,但构成的却是一个整体。知觉的整体性来自于个体的主观组织过程知觉组织过程与刺激的特征有关•基本原则•相似性•接近性•封闭性•连续性•对称性4.2.3.知觉的恒常性•感觉刺激的不同,而生活经验会适时变化?•知觉条件在变化,但是知觉的映像相对不变。•知觉线索的合理化。是大人还是小人?真假老虎4.2.4.知觉的理解性•外在信息如何被内在表征?•知觉之中并不被动记录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主动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使之具有一定意义。•语言的指导作用。知觉定势•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4.2.5.错觉•刺激特征与心理的知觉不一致。•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看走眼了?一些常见的错觉现象希腊雅典帕特农神庙外观与数学上的水平线课后练习题单项选择题1.一个人站在远处和我们近前,我们对他身高的感知差别不大,这个现象主要说明了知觉具有()。A、整体性B、选择性C、恒常性D、理解性2.学生在听报告时主要的心理活动是()。A、知觉B、感觉C、想象D、情感3.对不可能图形(矛盾空间)的感知主要说明了知觉具有()。A、整体性B、选择性C、恒常性D、理解性4.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关系。A、正比例B、反比例C、常数D、对数5.日光灯的使用几乎使教室内的光照分布均等,这是为了防止()现象出现从而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的效果。A、感觉干扰B、明暗适应C、视觉对比D、感觉差异6.错觉是一种人脑对刺激的()的知觉。A、不正确B、不现实C、歪曲D、否定7.英文阅读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词典。这体现了知觉的()。A、整体性B、选择性C、恒常性D、理解性课后练习题多项选择题1.下列()感觉阈限可以度量人的感受性。A、无意B、有意C、绝对D、差别2.知觉有()基本特性。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幻觉3.下列()是属于知觉范畴。A、成人看电影B、学生上课听讲C、盲人摸象D、品酒师品酒4.下列()不属于空间知觉。A、早读B、下棋C、打篮球D、默念课后练习题辨析题1.感觉的发生依赖于两个条件:感觉的适宜刺激和感觉器官的功能;而知觉不仅如此,更多的受到了过去经验的影响。2.错觉与幻觉都是一种不真实的心理反映。3.感觉后象与知觉映象不同,是个体有了良好感觉之后脑中出现的对事物的统合印象。4.知觉定势是与知觉恒常性相统一的概念,都是同一刺激长期作用下的心理动力特征。课后练习题材料分析题1.变式学习是学生获得感性认知的最有效手段,变式的方法很多,一题多解、一式多用、一事多论、一事多述、一图多变等。现有一初中教师在讲解什么是“货币”的时候,带来了美国美元、泰国珠、澳洲币、德国马克、英国英镑等二十多种国际货币,在学生识别各个不同国家货币的过程中,一节课不知不觉的结束了,老师只能将货币概念留待下节课来总结了。请你判断这节课课堂气氛?这种教学方法符合还是违背了心理学的什么原理?2.教师的备课课件为学生学习提供参考,教材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依据。课件中的内容除了文字表述外,常常附加一些图案。请你利用知觉的特性来分析下,本课程课件的设计优劣。
本文标题:心理学-认知篇-注意与感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41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