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经济与管理基础(第十一章)
经济与管理基础现代服务与管理系2011年10月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1货币政策2上篇经济学基础政府调控,涉及三方面问题:为何调控-----要同时实现四大目标拿何调控-----财政政策两个工具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如何调控-----运用萧条时扩张繁荣时紧缩一、财政政策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经济要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则既无逆差也无顺差。一、财政政策四大目标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一是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因为居民有钱了就要购买外国商品,这就会形成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二是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因为它会造成通货膨胀。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两者实质: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广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还包括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人口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手段1)经济手段(间接调控)2)法律手段(强制调控)3)行政手段(直接调控)一、财政政策二、需求管理中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支出--政府工程支出:兴建基础设施。政府购买: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转移支付:各种福利支出、补贴。财政收入---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其他税收(财产税)一、财政政策二、财政政策1.财政的构成(1)政府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所有权无偿转移出去。只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没有发生直接商品交易行为。与提供公共产品相关的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维持政府系统运行的购买性支出,如行政事业费。直接投资的购买性支出。(2)政府收入:税收:国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财政收入手段。我国长期以间接税为主体,会拉大贫富差距。一、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三、财政政策的应用财政政策调节的对象——主要是总需求.运用的原则——“逆风向行事”:当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时,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要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经济的回升和充分就业。一、财政政策三、财政政策的应用财政政策的分类:根据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经济的效应,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少税收、增加公共支出的方式来增加社会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税收、减少公共支出的方式来抑制社会总需求。中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的财政活动对社会总需求没有影响,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一、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与减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刺激私人投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增加个人消费,这样就会刺激总需求。减少个人所得税(主要是降低税率),可以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增加;减少公司所得税可以使公司收入增加,从而投资增加,这样也会刺激总需求。1998年之后,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当经济进入繁荣状态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的稳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与增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减少有利于抑制投资,转移支付的减少可以减少个人消费,这样就压抑了总需求。一、财政政策增加个人所得税(主要是提高税率)可以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增加公司所得税可以使公司收入减少,从而投资减少,这样也会压抑总需求。我国在1993年之后,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的“软着陆”所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就是一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国家发改委详解“4万亿”投资构成“4万亿”投资的具体构成是,近一半投资将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总额1.8万亿元;用于地震重灾区的恢复重建投资1万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700亿元;生态环境3500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一、财政政策国家发改委详解“4万亿”投资构成一、财政政策从投资构成可以看出,投资方向第一是民生工程,第二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第三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第四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投资,第五是生态保护、保护环境的建设,第六是用于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投资。一、财政政策政府的减税政策2011年,“减税”成为整个年度的税收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调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房产税改革试点、资源税改革及车船税微调,每每“税事”变动,各界无不高度关注,媒体也竞相报道。仔细来看,这些税制变动都透着“减税”的意向。然而,全国税收收入增长仍明显高于GDP增长。一、财政政策所谓增值税,就是在原材料到商品成品的过程中,对每一个增值环节所征收的税。比如书是从一张张纸的生产开始,到作者一个个字写到几十万字,再到出版社运作使其增值。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A先生买了十几本书,花了近500元。A先生还另外挑了三张CD,总价200多元。这笔总计700元人民币的消费中,A先生已经为中国贡献了约100元的增值税(500×13%+200×17%,图书的增值税税率为13%,电子音像制品增值税税率为17%)。一、财政政策一个月可支配收入2331元的普通人李栋,在他每笔采购商品或者服务的支出中,都不同程度地缴纳着各种流转税。以下便是李栋每月开销的账单。北京自来水的单价为4元/吨,按照李栋一个月平均10吨的用水量,自来水账单为40元。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也为13%,那么每吨水中含有增值税约0.5元,和约0.05元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10吨用水量中,包含增值税约5元,以及约0.5元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按照李栋一个月平均用电量100度,当月电费为48.83元。电适用增值税税率也为13%,因此每度电的增值税为0.06元。100度电可能涉及的增值税为6元,和0.6元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日化用品若以每月20元计算,其中含有增值税2.9元,以及0.29元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从上述支出详单中可以看出,即便新的个税方案通过,李栋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他承担的间接税,可能高达234.4元。一、财政政策商品价格的主要构成因素有三个:一是成本,二是利润,三是税收。由此可见,税收是内嵌于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税收往往是按商品价格的一定比例征收的,也就是比例税。所以,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税收也会相应提高。反过来,税收的增长也会相应推高物价。中国的现行税制体系中,70%以上为流转税,也就是间接税。其余的不足30%为所得税等直接税。大家知道,能够进入到商品和服务价格中的税收一般而言是流转税或间接税。一、财政政策中国税收收入总量的70%都有可能进入价格,而在一些国家,可能只有30%。由此可见,中国的税收对价格形成的影响无疑更大。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减少流转课税、相应增加所得税和财产课税,从而优化税制结构,构建一个相对均衡的税制体系非常必要。这样税收与物价的关联是可以弱化的。一、财政政策3、内在稳定器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各种转移支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也就是自动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使其降温,而在经济过冷的时候使其升温。通货膨胀时期,居民和企业收入增加,所适用的累进所得税率提高,政府给予的福利补贴减少,企业和居民的收入相对减少,消费和投资可以减少,从而减轻通货膨胀的程度。经济萧条时期,居民和企业的收入减少,所适用的所得税率下降,政府给予的福利补贴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相对增加,消费和投资也可以增加,从而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一、财政政策内在稳定器的这种自发调节作用有望缓解经济的过热或者过冷,但是这种调节作用的力度是有限的。所以在关键时期还是要靠财政货币政策的干预,自动稳定器只能起到配套作用。一、财政政策4.赤字财政政策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财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赤字财政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第一,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政府的政权是稳定的,保证了债务的偿还是有保证的,不会引起信用危机。第三,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弥补赤字。借债发展,发展还债。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效应1.乘数效应政府购买支出乘数=△Y/△G=1/(1-MPC)税收乘数=△Y/△T=△T·MPC/(1-MPC)2.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主要原因:政府支出增加→物价上涨→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消费减少。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1、主要工具1)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如买进债券,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如卖出债券,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二、货币政策2)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其目的:为了保证存款人及时、足额地提取;也为了规范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活动,防止它们不适当地扩张存款,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更为了通过对准备率的调节,调节货币供应量。如降低准备率,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如提高准备率,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二、货币政策例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冻结资金近4千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将冻结金融机构3942亿元资金。根据央行金融数据显示,2007年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9.42万亿元。此次央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将因此被冻结近4000亿资金。央行此举意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加大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力度。二、货币政策3、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所付的利息率就称贴现率。政策有:变动贴现率,变动贴现条件。如降低贴现率,放松贴现条件,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反之。二、货币政策4)其它货币政策工具道义劝告垫头规定(规定证券交易的自有资金比例)利息率上限规定分期付款的比例及期限上述工具有一定的作用。二、货币政策2、货币政策传递机制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息率,再通过利息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所以,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息率,最终目标是总需求变动,因而凯恩斯主义强调货币政策政策传导机制是间接的。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会进一步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即M—R—I—E—Y,其中关键性因素是利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供给——利率——投资——总需求——国民收入。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货币供给量增加总需求增加利息率下降投资增加消费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货币供给量减少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消费减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二、货币政策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运用——“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失业扩张性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再贴现率降低法定准备率增加总需求总需求过度→经济繁荣→通货膨胀紧缩性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再贴现率提高法定准备率减少总需求货币主义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主义者认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货币供给量,而不是利率。货币供给量能够不通过利率而直接影响收入的变动。基本思路是:增加货币供给量,在开始时会降低利率,但不久就会因货币收入增加和物价上涨而使利率上升,至于实际利率,则有可能回到并稳定在原先的水平。因此,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直接的,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货币的供给量二、货币政策IS—LM模型IS—LM模型是说
本文标题:经济与管理基础(第十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59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