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第八章 病机_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第八章病机概说一、病机的基本概念病机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病机”一词首见《内经》,篇中多次言及,如“谨守病机”、“审察病机”、“无失病机”。王冰注:“病机者,病之机要也”。《景岳全书》曰:“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病机,又称“病变机理”。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全过程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是临床上诊断治疗疾病的内在根据。病机理论的层次: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系统病机外感热病病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病机症状病机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晕病机疾病传变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和三焦病机病证病机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整体观辩证观立足整体联系的病理观以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观点认识和研究疾病二、病机学说的涵义病机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着重研究发病之后体内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及其规律性。三、病机理论的沿革病机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病机十九条,奠定了病机学说的理论基础。将临床常见的病证,根据五脏和六气归类,进行了病理分析,归纳为“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与六气病机的理论基础。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外感病的六经病机及其传变规律,并对脏腑、气血、经络等病机理论有很大发挥。隋·巢元方等著成的《诸病源侯论》是现存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宋、金元时期病机的丰富: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详细论述小儿疾病病机特点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及小儿五脏病机。刘完素,补充了燥气为病的病机特点,并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著名论点,论述了火热机。李东垣提出“阴火”的病机概念朱丹溪倡“相火论”提出:“阴虚火旺”的病机。“六郁”病机。即气、血、湿、火、痰、食六郁学说明清时期进一步完善温病学病机和瘀血理论。清·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及其传变规律的温热病病机理论。清·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及其传变规律的温热病病机理论。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发挥了瘀血病机。中医病机学说的起源与发展,是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而日臻完善。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病机的研究。在临床实践中只有认真辨析其病机的所在,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如唐代·王冰说:“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四、病机学说的内容基本病机内生五邪病机疾病传变第一节基本病机1、概念:指机体对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也是疾病过程中具有共性的病理发展过程。2、内容:o邪正盛衰o阴阳失调o精、气、血失常o津液代谢失常一、邪正盛衰:(一)概念: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正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1)邪气盛则实(实证):概念:在疾病过程中,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所表现的证候为“实征”病机特点:邪气较亢盛,正气未衰,故邪正相搏,斗争剧烈,病理反应明显。病因:外感六淫、疠气致病的初、中期。水湿、痰瘀、气滞所致的内伤病。(体质壮实,正气不虚)临床表现:表现为一系列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如:壮热,声高气粗。疼痛剧烈,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2)精气夺则虚(虚证):概念:指以正气虚损为矛质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病机特点:正虚抗邪无力,邪气已退或不明显,邪正斗争不剧烈,反应低下。病因:素体虚弱久病正气耗伤暴病吐利、大汗、亡血,正气脱失临床表现:一系列不足、虚弱和衰退的表现。如: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二便失禁,脉虚细弱。2、虚实变化:在长期复杂的疾病发展过程中,正邪斗争所表现的虚与实还可表现多种复杂的变化,有虚实错杂、虚实转化和虚实真假等。(1)虚实错杂:概念: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虚和邪盛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病理特点:正虚邪盛并存,但以一方为主要矛盾。病因:外感病的中后期,邪盛正伤,因失治、误治,以致病邪久留,正气耗伤。素体虚弱,复感外邪,正虚无力驱邪外出。正气虚,产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于内。临床表现: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的病理反应。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结滞于内的病理反应(2)虚实转化:A、概念: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或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等所导致的虚实病理转化过程。B、病理特点:邪气久留—损伤正气正气虚损—邪气积聚C、临床表现:由实转虚含义:疾病或病证本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后转化为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理变化。特点:邪气由亢盛已衰或已去正气由不衰亏虚成因:邪气过于强盛,正不敌邪而耗损衰败。失治、误治,使病程迁延,虽邪气已衰,正气亦伤。因含义: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的病理变化。虚特点:正气不足,实邪阻滞于内。脏腑功能減退,导致水致湿、痰饮瘀血阻滞于内。成因:实迁延失治,病邪留滞,损伤正气,或又复感新邪。(3)虚实真假:A、概念:指某些特殊情况下所产生的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不相一致的病理反映。B、病理特点: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机本质不符。C、临床表现:真含义:实邪结聚壅滞于里,外反见虚弱的假象。“大实之病,反实见羸状”,即“大实有羸状”。病变本质为实假特点:但有虚证的假象虚真含义:正气不足的虚弱证,发展到严重阶段,反见虚盛实的假象“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即“至虚有假盛候”。病变本质为虚实特点:但有实证的假象(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影响疾病的趋向与转归的因素:主要取决于邪正的消长盛衰。2、疾病的趋向与转归的主要形式:(1)正胜邪退:在疾病过程中,正气日益强盛,奋起抗邪,而邪气日益衰減,疾病向好转痊愈方向发展的病理过程。(2)邪盛正衰:在疾病过程中,邪气亢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3)邪正相持:在疾病过程中,邪正双方势均力敌,相恃不下的一种暂时的病理状态。(4)正虚邪恋: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正邪。相争不剧烈,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状态,或留下后遗症。二、阴阳失调概说1、阴阳失调的概念: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是各种病变最基本的病机,是病机的总纲。2、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理状态。3、阴阳失调与疾病的关系:阴阳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关系失调及气机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失常的概括。(一)阴阳偏胜:阴阳偏胜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阴邪或阳邪偏盛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属于“邪气盛则实”的病理范畴,临床表现为实性病变状态。由于阴阳存在对立制约的关系,故阴阳偏盛的病理变化,势必出现“阳盛则阴病,阴胜则阳病”的趋势。《内经》称此为“阴阳更胜之变也”。1、阳偏盛:(1)含义: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3)临床表现:热、动、燥为特点的阳热表现,属实热证。壮热、恶热、烦渴面红、目赤、失眠实热证便干、尿黄舌红绛、脉洪数恣食辛辣肥甘或过用、误用温补壮阳之品。(4)形成原因: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气滞、瘀血、痰湿、食积等邪郁化火;感受温热阳邪或其它外邪从阳化热;2、阴偏盛(1)含义: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热量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阴胜而阳未虚。(3)临床表现:实寒性征象:寒、静、湿(润)、白为特点的阴寒之象。口淡不渴、泄泻水肿恶寒、肢冷、脘腹冷痛舌淡苔白、脉迟、倦卧少动(4)形成原因:外感寒湿阴邪;过食生冷,阻滞中焦(二)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因机体的阴精或阳气不足,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属“精气夺则虚”的病理范畴,临床表现为虚性病变状态。“精气夺”是指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各种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减退,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可出现“阴阳互损”的病机趋势。1、阳偏衰:(1)含义: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亏虚,功能减退,热量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亢盛。(3)临床表现:以虚象、寒象为特点,属虚寒证。以脾肾阳虚,尤以肾阳虚多见。面色huang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淡脉迟(4)形成原因:先天稟赋不足后天失养饮食、劳倦内伤久病或过服寒凉药物损伤阳气(5)阳虚则寒与阴胜之寒的区别:A、阳虚则寒—阳气不足而致,属虚寒,以虚为主,虚而有寒。(阳虚易受寒袭)B、阴胜则寒—阴寒邪气偏胜所致,属实寒,以寒为主,虚寒不明显。(寒邪易伤阳气)(2)阴偏衰:(1)含义: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阴精等物质亏耗,滋润不足,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3)病因:阳热之邪伤阴(阳胜则阴虚)五志过极,化火伤阴久病耗伤阴液过食燥热之品(4)临床表现:以虚象、热象为特点,属虚热证,一般以肝肾阴虚多见,尤以肾阴虚衰最为重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消瘦、颧红升火、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5)阴虚则热与阳胜则热的区别:A、阴虚则热—机体阴精所致的虚热,以虚象为主,虚而有热。B、阳胜则热—阳热之邪亢盛所致的实热,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阳胜则阴虚)(四)阴阳互损概述1、阴阳互损的理论根据:“阴阳互根”。2、含义:阴阳互损,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影响到另一方的不足,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3,阴阳互损与肾的关系:肾为五脏阴阳之本,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之阴阳之后,才易发生阴阳互损。阴损及阳1、含义:阴液亏损较甚,累及阳气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出现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阴液不足,则阳气无以化生,即“独阳不长”。3、临床表现:虚热与虚寒之象并见,但以虚热为主。阳损及阴1、含义:阳气虚损日久,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化生不足,从而在阳虚基础出现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2、病机特点:阳气虚弱,累及阴液生化不足。“孤阴不生”3、临床表现:阳虚症状为主,日久又见阴虚症状。(四)阴阳格柜概述1、阴阳格拒的含义:由于某种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病理状态。格,格格不入;拒,排斥于外。2、病机基础: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过极。3、病机特点:阴阳失调中较特殊的一类病机,其疾病的现象与本质完全不一致。阴盛格阳(1)含义: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时,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格拒,而见真寒假热的病理状态。又称“格阳”。(2)病理特点:阴寒壅盛于内,阳气格拒于外。(3)临床表现:真寒假热证(寒极似热)真寒之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假热身虽热却覆被向火,面虽红却色如妆色;口虽渴却不喜饮或喜热饮且饮水不多;脉虽大却按之无根。喻嘉言治徐国桢伤寒六、七日,身热面赤,索水至前,复置不饮,异常大躁,门牖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急治承令将服。喻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乃曰:“是谓阳虚欲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观其得水不欲咽,而尚可咽大黄、芒硝乎?”即以附子、干姜各10克、人参5克、甘草5克,煎成冷服,次日复诊:寒战嘎齿有声,以重锦和头复之,索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著,再与煎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阳盛格阴(1)含义: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而见真热假寒的病证,又称“格阴”。(2)病机特点:邪热深伏于里,阴气格拒于外。(3)临床表现:真热假寒证,热极似寒。热势越高,肢冷越甚,又称“热厥”,“阳厥”胸腹灼热,壮热、面红真热口干,舌燥,舌红四肢虽冷反不欲盖衣被假寒脉虽沉但按之有力(五)阴阳亡失•阴阳亡失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而出现阴竭阳脱,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包括亡阴和亡
本文标题:第八章 病机_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66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