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杜牧诗三首》课件1(会员上传)
杜牧诗三首杜牧(公元03~852),字牧之,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中,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关于诗人: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一格。杜牧诗歌咏史诗鉴赏步骤: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D、写作技巧?学习《题乌江亭》1、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2: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2分钟)——项羽乌江自刎。题目,江东子弟。——不是英雄所为。“包羞忍耻是男儿”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2、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3、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会千古流传?——“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借古抒怀。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B、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A、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释)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作背景简介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首七绝。四、自主阅读《华清宫绝句》分四人小组按照以上步骤鉴赏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C、诗人写作的目的?借古讽今。这首诗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生活的批判。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一切有责任感、有忧患意识的文人们在看待历史时,无不以深邃的目光、劲健而又流畅的笔调,将写景、抒情同怀古咏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感慨。)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的生活的讽刺。表达含蓄、精深。诗人没有明确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杨贵妃的恃宠而娇,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比直抒己见更强烈的艺术效果。D、写作技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贬之臣。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才调:才华气格。③可怜:可惜,可叹。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贾生【背景】贾谊被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时常用的题材。这里,诗人不是作陈词滥调,而是选择贾谊被召回长安时宣室夜对的情节人诗,别有新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半夜,文帝前席。即罢,日:‘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李商隐在《异俗》中说“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洪炉,道家认为天地这个大炉子产生万物,贾谊不信,而有自己关于鬼神的观点)。一般文人皆以此为一段君臣遇合的佳话,但本诗却不同于此。【鉴赏】首句正面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一“求”一“访”,把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和诚恳表现出来,特别还是对一位被贬的臣子,真可谓贤明的君主了。这是诗人欲抑先扬之处。次句是对贾谊的赞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议论风发和神采照人,无与伦比。第三句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着一“虚”字,举重若轻,把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末句是全诗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的求贤对天下苍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君臣遇合对臣子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却又抑扬顿挫。【主旨与艺术】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探究】关于贾谊与汉文帝之间遇合的历史真相,向来多所议论。贾谊年少出仕,召为博士,颇受文帝重视,一年后就为太中大夫。因其部分主张触犯了豪强大族利益,又好议国事,批评时政,权臣周勃、灌婴排挤他出京,任长沙王傅,几年后仍由文帝召还。后再次被贬,三十三岁而死。其主张在文帝时并非都未付诸实施。司马迁《史记》中将贾谊与屈原同列,用意在于同情二人怀才不遇,也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感慨融于其中。一百年后的班固《汉书·贾谊传》看得更加分明:“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又说:“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唐人作诗多以贾谊不遇为题,用以安慰朋友或自己不幸遭遇,如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阮中丞》:“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完全按史实来写贾谊、并抒发自己君臣际遇之感的是王安石的《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严复也说:“古人名位心原淡,绛灌何能沮贾生?鹏鸟深情人不解,祗言未得作公卿。”[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全诗显然寄寓着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哀叹,感慨深沉。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表达手法:借古讽今欲抑先扬《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写作背景简介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自读诗歌《早雁》,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下面问题。(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2)问:雁为何“哀”?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5)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人民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小结《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象征方法的运用。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杜牧诗歌●写景题咏《山行》
本文标题:《杜牧诗三首》课件1(会员上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7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