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中国历史进程线索远古时代(距今约5万年)上古时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奴隶社会)中古时代(从秦到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干,也是中国所经历的封建王朝)近代(1840鸦片战争——1949新中国成立)当代(1949至今)春秋与战国时代是上古时代与中古时代的过度•朝代轴史前夏商周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清近当代春秋战国三国晋•时代轴•城市建设轴(重要城市代表)安阳商殷秦咸阳汉代长安隋唐长安北宋汴梁南宋临安曹魏邺城南朝建康元大都明清北京“象天法地”周“礼”制度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古时代中古时代远古时代近代当代1840年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远古时代原始社会居民点以及城市的形成•原始社会居民点以及城市的形成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这就是最初的原始的村落。(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开)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第一次分工促使社会居民点的形成,而第二次的分工则促使形成了最初的城市。原始居民点和城市的形成原始居民点城市的产生远古时代的城市建设远古时代的城市建设31840年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原始社会中人们劳动生活的发展情况表原始居民点的实例:■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工具有200多件,其中有石的网坠,陶的纺轮,骨针,骨锥等,可见那时在农业之外也兼营渔猎。■河南新郑裴李岗和中原地区中等规模的聚落代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长江流域著名的遗址,距今7000~6500年。是由数栋长屋组成的聚落,长屋残存长23米,宽约3.2米。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兼养家畜,狩猎,捕鱼,采集。原始居民点和城市的形成原始居民点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穴居的时间长,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干阑式建筑史有巢居直接演化来的。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现了穴居建筑。1840年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远古时代原始居民点和城市的形成原始居民点原始的居民点居民点的位置一般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以“半坡”遗址为例西安半坡村遗址内,•住址群在中心,•东边为制陶器的窑址,•北边是集中的公共墓葬地,•在居住区沟外空地上分布着各种形式的窖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区。临潼姜寨遗址•面积约5.5万平方米,•聚落有明显的分区,居住区是主体,•其外围有壕沟围护,推测壕沟内侧还应有篱笆或栅栏。•壕沟外东部及东北部为墓葬区,•西南临河河岸上是陶窑区。陕西临潼姜寨母系氏族部落聚落布局1840年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远古时代原始居民点和城市的形成原始居民点城市的产生1.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这就使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了奴隶社会。2.“市”或“市井”的产生。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随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增大,就产生了固定的产所,即“市”。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3.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城市的产生1840年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上古时代远古时代夏朝的城市商朝的城市周朝的城市上古时代的城市建设(夏商周三朝的城市建设简论)夏代城市建设史载夏代都城:禹——阳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启——阳城(夏邑、钧台,河南登封告城镇禹县)太康——阳翟斟寻(河南禹县巩县与偃师县之间)少康——原老丘(河南济源市陈留县)廑——西河(河南浚县与滑县之间)桀——洛汭(河南洛阳附近)夏代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是频繁迁都频繁迁都是殷盘庚以前的常事。原因是:“盖古者邑居无常,择利而后动。其宗庙、社稷、朝市之制,简而不伙,约而不费,故不以屡迁为劳也。”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资源匮乏有关。据史料记载,夏代有六次迁都。夏代的生产力低下,当时国土洪水泛滥,社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争取生存权,城市之所以能生存下来的原因是中原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较好,而且第一代帝王对山川的有效治理。1840年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上古时代远古时代夏朝的城市商朝的城市周朝的城市夏代城市的考古记载——平粮台位于淮阳县城东南、新蔡河西岸的台地上。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185米。城垣系平地起建,采用小版筑堆筑法夯成。南北城墙的中段均发现缺口和路土,应为城门。其中南门两侧有土坯垒筑的门卫房。中间路土下还铺设有陶排水管道。城内发现多座建于夯土台基上、用土坯垒筑的长方形排房及陶窑遗址。城址始建年代当早于距今4500年物质设施概况:城墙“禹退作三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盖禹始也。”夯土墙——土围子。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一般采用较原始的堆筑法,平地起建或挖有基槽,个别城址已使用版筑法。一般坐落于平原地区的近河台地上,地势较周围略高。平面形状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近(长)方形。面积从不足1万平方米到30余万平方米不等。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城制最早出现时间大体一致,约距今4600年~4500年左右。王城岗东西二城筑法相同,先挖基础槽,然后在槽内填土,逐层夯筑,夯痕的形制和大小极不一致,可能是利用就地捡来的河卵石作为夯具,其夯筑方法显然比较原始。(丘菊贤、杨东晨)王城岗遗址中,发现许多圆形夯筑奠基坑。坑内夯土层之间填埋有成人和儿童的骨架,少者二具,多则七具。说明用人牲进行奠基、祭祀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宫室与庙在考古学上表现为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宗庙宫殿遗存是宗法制度和国家权力的最高体现,因而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城市的最核心内涵和决定性标志物;宫庙一体,以庙为主构成这一时期宫室建制的一大显著特色。(包括夏商周)1840年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上古时代远古时代夏朝的城市商朝的城市周朝的城市商代的城市建设1.史载商代都城契:商(河南商丘)、蕃(山东滕县)、砥石(河北隆平、宁晋县间)昭明:商(河南商丘)、东都(山东泰山下).相土:商(河南商丘)商侯履(汤):殷(河南安阳)、商(河南商丘)商王汤——南亳(山东曹县)、西亳(河南偃师县)商王仲丁——隞(河南荥阳县)商王河亶甲——相(河北内丘县)商王祖乙——邢(山西河津县)商王阳甲——奄(山东曲阜)盘庚——西亳(河南偃师县)盘庚—帝乙——殷(河南安阳)商王纣——殷(河南安阳)、朝歌(河南淇县)2.盘庚之前频繁迁都:迁都的原因“灾害说”,“战乱说”,等,与夏代的情况一样,“视民利以用迁”。耕作水平低,土地用尽后,迁到更为丰饶的地方。1840年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上古时代远古时代夏朝的城市商朝的城市周朝的城市城市建设实例——郑州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市区及郊外,面积25平方公里。•夯土城墙位于遗址中部,平面略呈纵长方形,面积约3平方公里。墙基宽20米左右。采用分段版筑法夯筑而成。近年,在商城南墙和西墙南段外侧600米~1100米处,又发现断续相连的夯土墙圈筑于外,兴建年代与商城相同。城内东北部宫殿区还发现可能是宫墙的夯土墙基。可能已经形成多城相套的格局。•宫殿商城内中部偏北和东北部一带,夯土建筑基址集中分布,应为宫殿区。其中尤以东北隅最为密集。基址成组,结构复杂,最大的面积达2000平方米。台基平面多为长方形,地坪为“白灰面”或黄泥。其它遗址分布表明宫殿在城内有较广泛的分布。•市政设施宫殿区中发现由蓄水池、的下石板筑水管道和汲水井组成的完整的供水系统。东南部靠近熊耳河有下水道工程。1840年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上古时代远古时代夏朝的城市城市建设实例殷墟(安阳小屯)•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十多个村庄,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长约4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殷墟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的都城遗址。据古本〈竹书纪年〉等记载,商王朝自第二十位商王盘庚始,历八代十二王至纣亡国,前后273年均以此为都。其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宫殿与宗庙位于遗址中心部位的洹河南岸小屯村和花园庄一带,地势较高而近水源,是宫殿宗庙区。洹河绕经其北、东两面,其西、南侧则开掘有壕沟连接洹河,濠沟宽约10米,南北长约1100米,东西长约650米,所圈面积达70万平方米。已发掘到成组的夯土建筑基址50多座,分为甲、乙、丙3组。其中大型基址多为东西向。有些两两对称。似有一定规划。历代出土的刻辞甲骨都是发现于壕沟和洹河围起的这一区域内。•王陵区坐落于小屯村西北约2公里的洹河北岸的侯家庄西北岗高地上。在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250米的范围内,共发掘出10座带墓道的大墓。•其它——普通居住区。——铸铜、制骨、制陶、玉器等手工业作坊。——贵族、平民墓地。墓葬区一般处于外围地带,在有些地点居住遗址与墓葬同处一地。商朝的城市周朝的城市1840年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上古时代远古时代夏朝的城市商朝的城市周朝的城市周代的城市建设西周——一个奠定礼制城市规划的时代,西周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建设的高峰时期。发展概述城市数量的发展——由于封建而建城这个原因,因此西周当时的城市有100多座。城市规模的发展——在规划建设的必然性,而且周代城市的营建还体现着等级制度。西周城市的等级体系:周天子(王城),诸侯(国都),大夫(采邑)。殷周时代都城的概念•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都:有宗庙先君之主的邑。•市:交换的场所,一般是在居民点中。•城:防御性构筑物。•郭:郭在城外,郭比城大,也是防御性构筑物。“内城外郭”,这时已经有了等级的分化。奴隶主贵族在城内,一般居民在城外郭内。1840年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上古时代远古时代夏朝的城市商朝的城市周朝的城市周代城市建设特点:西周—隔水相望的丰京、镐京。“两京度”—保留旧城,附近另建新城,一座都城两个不同的功能分区•概况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沣河两岸,西周王朝都城。《诗·大雅·文王有声》记载:周文王“作邑于丰”,又其子发——武王营建镐京。丰京在沣河以西,镐京在沣河以东,两者隔河相望。丰京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以上,镐京遗址面积在4万平方公里以上,共10多平方公里,包括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新旺村、冯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门镇、及昆明池故址一带•建筑丰京遗址的北部,马王村和客省庄一带,发现夯土基址建筑群。基址成组布置,已发掘和探明了14座。4号基址最大,平面呈“T”形,面积1800多平方米。使用年代为西周早中期之交至晚期偏早阶段。镐京遗址的北部,斗门镇官庄村、花园村一带,发现大面积夯土建筑群基址。在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公里的面积内,发现西周时期夯土建筑基址11座。5号宫殿最大,夯土台基面积3300平方米,宫室朝向东南,平面呈“工”字形,主体建筑居中,两翼为对称的附属建筑,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年代相当于西周中期偏晚。以上两个大型遗址群的发现为探索丰京和镐京的城市中心区域提供了线索。•道路在丰京遗址群区域探出一条10米宽的大路,已探明的长约200米。•设施陶质水管铺设的排水设施。•作坊、窑藏和墓葬等——张家坡、马王村、新旺村有多处铜器窑藏。——张家坡、客省庄、普渡村发现较为集中的墓葬及附葬的车马坑、马坑、牛坑等。——洛水村、张家坡、新旺村、普渡村等处发现制陶、制骨作坊。•总体格局——“一城两区”文献和考古材料表明,整个西周时期,丰镐并用,同为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际上可看作是一座都城的两个区域。西周末年,由于戎人入侵,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邑,丰镐二京遂被放弃。1840年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上古时代远古时代夏朝的城市商朝的城市周朝的城市周代二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明清长安位置的对比1840年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上古时代远古时代夏朝的城市商朝的城市周朝的城市东周—洛邑•概况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在洛阳,营建东都洛邑,以图东进。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的几篇周书中,洛邑最早称为新邑,其后称为成周,康王和昭王时期的铜器铭文中有称洛邑为王城的。•洛邑“一城说”与“两城说”之争西周洛邑是一个城还
本文标题: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8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