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财政导论第一章财政导论第一节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一、私人需要与私人物品二、公共需要与公共物品第二节资源配置一、资源配置的概念及原因二、资源配置的分类三、资源配置机制第三节财政导论一、财政产生的条件二、财政的含义三、财政的特征四、财政职能第一节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一、私人需要与私人物品1、私人需要(privatewants)(1)概念:是指由市场提供的私人物品所满足的私人的个别的需要。(2)特点:①受益的内在性:一人需求的满足不会使他人从中受益;当物品有限时,一人需求的满足则同时排斥他人需求的满足。②需求的分散性:需求的主体不具有整体性。2、私人物品(privategoods)(1)概念:是指由市场的供给来满足的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2)特点:①效用的可分割性;②消费的排他性(exclusive):一个人对某个商品的消费必然阻止他人对此商品的消费。③消费的竞争性(rival):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二、公共需要与公共物品1、公共需要(publicwants)(1)概念:是由国家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所满足的社会的公共的需要。(2)特点:①受益的外在性;即一人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其他人也可以从中2受益;②需求的整体性;a、需求是既定区域内多数人的共同需求;b、要由整个社会的活动集中起来加以满足。多数人的的需求不可分散或单独得到满足,它要由整个社会集中执行,而不能由哪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通过分散的活动来加以满足。③需付代价但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3)社会的公共需要是共同的(任何社会都需要公共物品),但又是历史性的、特殊的2、公共物品(1)概念:是指由公共部门提供的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2)特点:①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如国防与城市道路;②(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sive):如果一种物品被提供,那么阻止使用者消费该物品本身是不可能的或费用是极其昂贵的,在这种情况下,该物品就具有非他排性。表现:第一,技术不易排斥他人的消费;如国防;(但军队如果全在北方的特殊情况下例外)第二,技术可排斥但从效率的角度看不必要排斥;如游人少的公园;第三,“排斥”可能而且有必要但成本太高;如私家花园盛开的鲜花;③(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是指只要提供了公共产品,则该产品消费者人数的多寡与该产品的数量和成本变化无关。也就是指每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0。非竞争性是以其“最大技术供给量”为前提的。如国防、电视台。④生产或提供的不可分性;(3)分类:①纯粹公共物品;即具有完全的两性的公共物品如国防、路标;②混合物品;即具有一定的“两性”的公共物品如教育、道路;3排他非排他性竞争纯私人产品1.排他成本很低;2.由私人公司生产;3.通过市场分配;4.通过销售收入融资;例子:食物、鞋子混合产品1.产品利益由集体消费但受拥挤约束;2.由私人公司或直接由公共部门生产;3.由市场分配或直接由公共预算分配;4.通过销售收入融资,如对该服务使用权的收费,或通过税收融资例子:公共公园、公共游泳池非竞争性混合产品(俱乐部产品)1.有外溢性的私人产品;2.私人企业生产;3.通过含补贴或矫正性税收的市场分配4.通过销售收入融资例子:学校、交通系统、保健服务、有线电视、纯公共产品1.很高的排他成本;2.直接由政府生产或与政府签约的私人企业生产3.通过公共预算分配4.通过强制性税收收入筹资例子:国防(4)提供方式①纯粹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政府提供。原因:第一,由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的。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即满足公共需要。政府具有征税权力即税收能保证纯公共物品的供给。第二,由纯公共物品的特点决定的。非排他性会导致“免费搭车”现象,从而市场不愿提供。免费搭车是指不用支付费用而消费或使用物品和服务的行为。非竞争性意味着投资者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0,即投资者不能足额补偿生产成本,这也会导致市场不愿提供。②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政府提供或市场提供或混合提供。原因:第一,混合物品一定的“两性”决定。如高速公路、桥梁,这类混合物品的消费一方面满足公共需求,具有公共商品性质,另一方面它有一定的竞争性并可以排斥“免费乘车”者,具有私人商品性质。第二,具有一定的外部性。这类混合物的提供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受益外溢的大小。受益外溢很大的混合商品(如科学研究成果),应采取政府提供方式;受益外溢较大的混合商品(如高等教育、卫生保健)可采取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5)公共物品与公共部门①公共部门分为行政部门与事业部门;②行政部门提供纯公共物品,事业部门提供混合物品。4第二节资源配置一、资源配置的概念及原因1、概念:资源配置,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的组合或选择。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2、原因: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供给的有限性;而人们欲望的无限性则决定了资源需求的无限性,由此导致必须把有限的资源去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二、资源配置的分类1、静态的资源配置:在短期内,在生产关系、可利用的资源存量以及生产的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更好地配置和使用资源存量,以使社会总产品的产量达到最大。2、动态的资源配置:在较长的时期内,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提高技术水平,在使既定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的同时,使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总量迅速增加。对于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而言,总是以资源的有限性和既定性为其研究的前提。因此,资源配置一般是指静态的资源配置。那么,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就会面临一个最大难题:资源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配置比例。三、资源配置机制1、构成:(1)决策机制:即资源配置决策权在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制度和机制。(2)信息机制:即资源配置信息的收集、分析、传输、反馈的渠道和机制。(3)动力机制:即诱导经济主体做出资源配置决策的动力源、动力传递以及动能释放的系统,主要包括利益—激励机制和目标—约束机制。(4)协调机制:即对各种不同资源配置决策进行协调以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的机制。2、分类(1)组织机制或非市场机制(外在配置)①特点第一,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政府;第二,价格由政府决定;第三,人们收入取自于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经济运行的动力主要是计划和命令;5第四,通过计划来协调。②缺陷:会导致政府失灵(失败):指政府活动无法提高效率;表现:政治制度失灵;权力滥用;预测扩张;成本高;寻租普遍、官僚主义严重;政府失灵的原因:第一,有限的信息;第二,决策失误;第三,寻租;指投入资源获得一定的特权并由此获得垄断性租金的行为;第四,政府行为越界(即存在越位和缺位问题);政府的运行是以政治权利为基础和前提的,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利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这是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2)市场机制(内在配置)①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第一,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和技术水平;第二,如何生产。取决于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第三,为谁生产。取决于要素市场的供求。②市场机制产生效率的前提: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第一,市场上存在着大量买者和卖者,任何一方均无力影响商品的价格;第二,在这一市场中所有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第三,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第四,所有的买者和卖者对此交易具有完全的信息。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复存在的。③市场机制的缺陷:西方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能够在自发运行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自身力量的调节,使社会上现有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状态。但是,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自由放任基础之上的市场竞争机制,并非在任何领域、任何状态下都能够充分展开;而在另外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即使能够充分发挥,也无法达到符合整个社会要求的正确的资源配置结果。这些问题就是市场经济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固有的缺陷或不足,西方经济理论将它们统称为“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市场失灵:指当市场产量不符合帕累托效率时就会出现的情况。帕6累托改进:是指可以使一个人境况变好,而同时不使其他任何一个人境况变坏的一种状态的产生。帕累托效率:不再有帕累托改进时就形成帕累托效率;第一,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PublicGoods);公共物品的非他排性“免费搭车”(Free-Ride)问题;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每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0导致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成本与收益上发生不对称问题其结果必然会导致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公共产品在供应量上的不足。解决公共产品问题的最重要方式就是财政。一方面,从公共产品的供给上看,需要由政府直接参与提供,这就需要由政府财政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针对公共产品所固有的、通过市场方式所无法有效解决的“免费搭车”现象,政府可以运用政治权力,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者--社会公众课征税收,取得财政收入,并由此而获得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第二,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Externalities);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所产生的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外溢性分为正外溢性和负外溢性。正外溢性又称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效应。负外溢性又称负外部经济,或负的外部效应。环境污染就是典型的负外溢性的例子。案例2:我国淮河中下游地区曾经有大量小造纸厂在生产过程中对河水造成严重污染。这些小造纸厂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为这些污染付出相应的代价,没有全部承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全部成本。财政在解决外部效应问题时的一般做法是:一是征税或补贴。对从事具有负外部经济效应的产品生产经营行为征税,从而使该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到实际的社会成本的水平,以克服该产品在生产经营时由于企业或个人负担的社会成本过低,而导致社会资源过多地配置到这类产品的情况;反之,对从事具有正外部经济效应的产品生产经营行为则予以财政补贴,使该产品的个人收益能够与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对等,鼓励该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将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到正常水平,克服社会在该产品上配置过少的弊病;二是制定排污标准;三是拍卖污染许可证。第三,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会导致垄断(Monopoly);(微软案例)在规模报酬递增状态下,充分竞争的市场最终必然走向自然垄断。这是因为,规模报酬递增意味着生产经营规模越大,所产生的市场收益率将越高,从而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这将不断地迫使小企业退出该领域,或阻止其他小资本进入该领域。规模报酬递增:指的是某一产品或行业的净收益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其生产规模扩大速度的现象或状态。7案例1:假想的例子某100万人口的城市,每个人用水量相同,期初有三家不同规模自来水厂A、B和C分别供应10万人、30万人和60万人用水,所供应的水遍及整个城市,这样为了供水,A、B和C都要铺设几乎相同数量的管道。明显地,在供水过程中,C的成本最低,如果水价一直下降,A和B最终将退出供水市场,最后C可能实现垄断。这种垄断是自然形成的,但由于C最终可能提高水价,给城市用水带来诸多麻烦,出现市场失效。可以想象,如果有新的水厂建立,C可以在短期内采取降低策略,让新厂重蹈A和B的覆辙。现实透视传统上把自来水、煤气、电力、邮政、电信和城市公共交通等行业视为自然垄断行业。现在,由于技术的进步,有些行业已经不再被看作是自然垄断行业了。我国电信业的发展可以看作一例。原先电信业务是独家经营,现在有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等众多企业介入电信业务。当某一行业在产出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之后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减或成本递减情况时,就会形成自然垄断。从理论上讲,垄断企业即使没有竞争对手,也不能为所欲为。因为它还要受到消费者的制约。如果它不顾消费者利益而滥用垄断特权,最终会受到惩罚,因为消费者可以推迟购买或强行替代。但事实并不如此简单。市场竞争是复杂的,竞争手段也花样百出。消费者并不总是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识破垄断者的不当行为。有时即使识破了,采取自卫措施也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同时,社会的整体利益也可能遭到损失。因此,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都十分警惕垄断行为,并制定了严厉的产业组织法律(注:与反垄断法相关联的还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两者的目的均在于保证市场运作的效率。但反垄断法是通过
本文标题:第一章 财政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9318 .html